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机制探索

2022-11-26 16:36彭海燕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院校

彭海燕

(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3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阐明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内容重点、教学设计、实施方法等内容,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建设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提升高职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一)两者的内涵

学术界普遍认为,上海市在高等教育思政课程建设探索过程中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率先比较系统地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思政课程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不是指某一门具体的思政课程,也不是要增加新课程替代现有思政课程,其实质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在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中挖掘思政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思政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然只是将“思政”“课程”二字调换顺序,但是内涵却有着较大差异。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教师队伍、“主战场”是课程建设、“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在课程中承担育人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2]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1.育人目标相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思政育人共同体”,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同向同行,共同助力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均是为更好培育立志实现强国梦、复兴梦、民族梦的有用之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育人功能。“向”就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类各门课程都与思政理论课程一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形成育人合力。

2.内容相互补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20年12月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专科课程设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本科在此外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从课程设置上可以发现,思政课课程内容具体,教学目标明确。教育部等部门联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学,主要依附于公共基础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等专业课程之中,内容庞杂、广泛和丰富,他们是思政课程的有益补充、丰富完善,更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得到隐性融合,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协同联动效应,改变了以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课程“单打独斗”的局面。[3]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

1.任务主次有别。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思政课程是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补充完善。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而言,思政课程是主,课程思政是次,二者不能等同。思政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纯粹”,必须围绕立德树人任务开展教学。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专业教育教学,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各种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恰当、适合的思政元素,发挥德育功能。

2.内容深浅有别。虽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目标一致、紧密联系,但是两者各有侧重与分工,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更不能在功能、任务上相互替代,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要有所侧重。思政课程主要是对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进行系统全面地讲授,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新的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基本的理论修养。课程思政则因为课程性质、教材内容、目标任务有所侧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可能具有思政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思政主要是通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他课程中起到育人作用。就思想政治理论深度而言,思政课程更“深”,课程思政较“浅”。[4]

二、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建设课程思政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近年来高职扩招导致录取分数降低,生源质量下降,部分生源在中学时期成绩一般,进入职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对于思想政治课缺乏系统的学习和知识掌握。因此进入职校后,对于思政等相关课程往往没有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思政课等非专业类基础课缺乏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等基础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偏见,片面认为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今后工作帮助不大,缺乏学习动机。高职学生受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思政基础薄弱,导致未形成好的“三观”,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高职院校弱化公共基础性学科教学。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传统职教观念是就业目的明显,重职业技术、轻思想理论,因此比较容易忽视思政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其次,思政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且成效不能立竿见影,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存在轻基础教学重专业教学情况,最终形成思政课教师配比不足、经费投入较少的局面,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整体质量。再次,部分高职院校也是近年来才成立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一个新的团队,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教研等还有一个成长过程,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3.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对科任教师的专业功底、理论素养要求较高,教师水平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政课专业教师虽然“科班出身”,但还是存在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充分的情况,甚至存在模糊认识。就知识面而言,部分教师除了思政课本专业的知识外,对其他领域尤其是职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不足,导致授课时未能较好地将思政理论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另外,课堂教学上往往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互动性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难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再者,在少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非思政专业教师上思政课的情况,在这样“充数”情况下思政课教学质量很难保证。[5]

4.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动机与本科学生不同。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注重应用型与实践性教育,本科院校更注重理论上的通识教育。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快就业,而本科学生学习目的除了就业,大部分学生还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做准备。相比较而言,本科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就业愿望没有高职生那么强烈。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心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1.培养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各行业从业者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业者都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印发实施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职业道德作出规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高职课程思政中应当首当其冲培养学生今后在职场上应具备的良好品质,由此提高整个社会职业团体的整体素质。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应贯穿于高职课程思政之中,让正处在人生成长“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于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思想素质,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文化观。

3.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高职院校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与他人协同合作,实现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实现“1+1>2”效果,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是现代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职业修养。在课程思政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可以进一步约束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4.培养“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劳动者的号召。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突出特点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当今社会最高尚的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其思想素质与行为修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助于提高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6]

5.培养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国家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高度契合,向高职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推进现代职业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有重要意义。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质造”转变的助推器。高职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实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关键环节,应当承担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

(三)云南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案例分析

1.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案例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该校制定并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构建起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全面布置落实,教务处牵头抓总、各部门及二级学院(部)具体实施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二是思政课程引领。为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工作任务分工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功能:“帮助二级学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二级学院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其提供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能力素养;思政课教师深入专业群,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提出每一门专业课具体的思政教育‘点’,切实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建设。设立课程思政教研室,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组织专业课教师一起备课,组织资深思政课教师担任点评专家,集体讨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逻辑、教学方式方法和整体教学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编制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课程思政培训方案》《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案》《课程思政竞赛方案》等实施方案,全体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思政课专业优势,引领其他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三是以比赛检验效果。该校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邀请省内思政课名家担任评委。比赛经初赛和预赛的评审选拔,最终进行决赛。决赛由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评比、现场说课和教学展示三个部分组成。比赛中着重说明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融合,达成课程育人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为学校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和展示风采的平台,增强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落实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综上所述,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通过建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细化任务分工,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在校内各部门、二级学院(部)之间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取得较好效果。

2.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案例

该校基于“大思政”理念下进行全员思想政治教育,实行课程思政导师制,从马克思主义学院挑选出一批思政专业教师对各专业学院的课程思政进行指导。积极倡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接受导师的教育引导,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加“第二课堂”可以获取课外教育学分。导师在完成思政课程本职工作前提下转换角色,拉近师生距离,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更为轻松,促使每一位学子都能健康成长、顺利成才。该校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就业指导”。设置了“素质拓展、人格养成、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竞赛”5种类型导师。第一步,导师根据所在学院的安排,领取指导学生的任务书,明确所带学生的班级、姓名、人数等基本情况。第二步,导师可通过学生集体谈话、个别交流、宿舍走访、班级走访、同学走访等多种方式摸清学生的思想、心理、家庭、特长等基本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并做好工作记录台账。第三步,根据前期工作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学期导师工作计划并进行落实。此外,该校通过科研项目方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批19个课程思政项目已经结题验收,第二批课程思政项目立项进入评审阶段。该校《地质学基础》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7]

三、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建议

(一)观念引领,提升育人效果

提高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效果,离不开各个学科间的协作。要实现思政课在学科协同中的观念引领,首先要规划建立以思政课为中心,专业课、综合素养课多层次互补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部门)为主导,组织不同学院(系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工作的专题研讨,引导学校各类主体、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充分领悟思政教育的关键性作用,明确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其他专业课程落实育人任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促进,通过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思政专业教师协助各专业课找准不同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推进学科一致性价值引导与差异性建设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树人教育相结合,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让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

(二)师资引领,组建协同团队

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带头作用,汇聚各方力量,组建课程思政协同团队,让思政教师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做好课程思政团队中思政教师的选聘,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工作室,培养一批课程思政的教学骨干。思政教师要在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意识、政治素养、政治水平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的内涵层面的全覆盖。可以通过思政理论学习、教学业务培训、先进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分享、课堂教学观摩、课程思政比赛等活动,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帮助非思政专业课教师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运用能力,让他们“真学真懂真信真教”。

(三)教法引领,融入思政元素

结合思政课教师业务讲堂、研讨会、交流会、备课会、比赛等活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培训,引导、提升非思政课专业教师的教学敏感性,启发他们将时政要点、新理论新政策等转化为教学素材,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讲解,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各课程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选派思政教师当指导员,辅导各个专业教师开展备赛。开展双导师授课,通过项目化教学、情境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主导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四)教材引领,形成范例成果

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集体智慧,系统总结课程思政集中备课和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果,按照各个专业特点,建立思政元素共享库。各课程教师准确运用思政育人元素库内容,找准专业课对应的思政元素,制定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课堂作业和线上线下互动内容。组织力量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网络化资源,推动各门课程更加有温度、有触感、有质量。[8]

(五)评价引领,构建长效机制

应当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才能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水平,实现课程思政的“长效”和“常效”。首先是要建立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双效果”评价,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效果,又关注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其次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把思政育人任务体现在每一堂课。再次是建立督导评价制度,领导小组应通过督导方式确保课程思政任务的具体落实。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