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缅籍来华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研究
——基于云南省瑞丽市的实地调查

2022-11-26 16:36黄雪茹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瑞丽务工人员外籍

黄雪茹,张 宁

(1.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苏州;2.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大举措。云南是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辐射中心,是国家对外交往、互动交流的开放门户和重要窗口。瑞丽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其西北、西南、东南三面均与缅甸相连。2012年8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建设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力图把瑞丽试验区建设成为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中心、西南开放重要国际陆港、国际文化交流窗口[1]。

近年来,进入瑞丽务工的缅籍人员逐年上升。瑞丽市经济水平较之周边县市较高,相比缅甸则更显著,为外籍务工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刺激。瑞丽作为德宏州边境口岸城市,与缅甸部分城市接壤,地缘等其他因素的促使也密切了双方交往。相关数据显示,进入德宏州的缅籍人员主要以务工人群为主,所占比例为93.11%。

缅籍务工人员来华工作面临着语言、工作技能、社会交往、心理障碍等多方面问题,因此,针对缅籍务工人员的文化适应状况及问题来探究如何通过职业培训提升缅籍务工人员文化适应能力和职业知识、技能,进而思考如何根据其文化适应中的问题构建更完善、更全面、有温度的职业培训体系,最终促进务工人员的全面发展。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在外籍务工人员研究方面,付正强、黎尔平指出云南边境的缅族务工人员子女存在教育问题和入境合法性问题等方面[2]。孟姿君提出关于缅籍人员管理的思考,包括注重缅籍人员权益保障和外籍人员犯罪的预防和解决两方面[3]。丁雄、吴青则从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各执行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等方面提出加强对边境地区越南籍务工人员管理的措施[4]。张静指出当前对缅籍务工人群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法律形式散乱、滞后及调控手段不足,相关执法部门服务管理滞后的缺陷等,并从法治角度对缅籍务工人群管理与服务的对策建议[5]。侯兴华分析了保山境内缅甸人存在的问题与隐患:犯罪活动频发,影响边境社会稳定,干扰社会秩序和治安;跨国婚姻群体面临的许多问题无法解决,社会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影响边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缺乏相关司法保护,埋下不稳定因素[6]。已有文献基本忽视了职业教育培训对务工人员生活、交往及文化适应的正面影响和重要价值,并且对缅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与教育方面的研究甚少。

实际上,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升成人务工者的知识技能、生活水平、社会交往融合程度,不仅有被教育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所证实[7],而且也被国际社会以及职业教育领域所认可和践行。国际劳工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第195号)建议,“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对促进个人、企业、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特别在实现充分就业、减贫、社会融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劳工组织吸收美国成人教育理论家马尔科姆·诺尔斯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罕·马斯洛等专家学者关于成人教育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以学员为中心的成人教育理论,并在培训中应用衍生出参与式培训法、视觉教具和非语言表达技术等培训技术。成人教育的内容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当地民众需要什么,成人教育机构就及时讲授什么,并且根据市场变化和当地具体实际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形式及内容。尽管以往研究者也指出可通过政策支持、加强管理、与企业协作等方面提升缅籍务工人员适应质量,但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视角看,针对缅籍务工人员跨文化活动中的生活、工作及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及问题,努力依托和借助职业教育培训的多层次内容来提升务工人员跨适应效果和培训成效是十分必要的。

瑞丽市是中国唯一实行“境内关外”的地区,拥有两个国家级口岸与缅甸相邻。由于红木、玉石、餐饮、旅游等行业发展的迫切用工需求,大量缅籍人员涌入瑞丽市场。与云南其他边境地区相比,瑞丽区位优势明显,缅籍人员的集散人数最多,职业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外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人数和期次也是最多的。针对缅籍务工人员的培训覆盖群体较广,具有典型性。笔者对该市范围内的缅籍务工人员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和访谈。

二、瑞丽市缅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的现状

瑞丽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主要依托“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的身份开展培训活动。2016年底,瑞丽职业培训基地的办公地点设在瑞丽市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将外籍人员就业前的职业培训嵌入该“服务管理中心”的工作模式中。截止至2020年2月,已培训缅籍务工人员近4万名。缅籍务工人员来华生活、社会适应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依据。

(一)缅籍务工人员群体特征及来华适应状况

1.缅籍务工人员群体特征

截止2019年,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中各县市中,瑞丽市办理入境务工证数量最多,而且每年务工证的办理人数还在不断增长。缅籍务工人员存在以下特征:第一,数量不断增加,年龄以中青年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云南边境县市务工的外籍人员尤其是缅籍务工者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6年,瑞丽市区常住人口约9万余人,其中高达4万余人皆为外籍人。第二,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所从事工种的技术含量偏低。缅籍务工人群主要分布在德宏边境县市及乡镇的企业、工厂、饭店等各个地方。他们的学历多为小学文化水平,较大部分不懂中文,只会说缅语,极少部分会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第三,从事行业广泛和技术含量较低。从行业分布来看,缅籍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木材加工、物流、水产、家政、环卫等劳动密集型、以体力劳动为主且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从事技术技能类工作甚少。瑞丽口岸的缅籍劳务人员主要分为商人、小贩和打工仔,且从整体来看,云南边境口岸前来务工的外籍人员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瑞丽口岸缅籍务工人员中月收入主流人群集中在2000-3000元,占比47.83%,而低于2000元的占30.43%,有13.04%的缅籍务工人员月收入高于4000元。

2.职业培训需求的必要性

缅籍务工人员来华后存在着两方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不适应。具体包括:语言沟通障碍、社会交往能力较差、心理适应受阻、文化融入困难等方面。知识缺乏与专业技能空白是缅籍务工人员难以在企业从事更高职位的重要原因,大部分跨境务工人员不得不选择就业门槛低、对技术水平以及教育程度要求较低的行业。而职业教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缅籍务工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与职业技能等相关培训与服务,以助力其更好地适应瑞丽的工作与生活。对成人务工者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关注教育对象的需求、促进学习者能力开发与职业发展,促进其个性化和社会化也是成人教育的本质。

(二)缅籍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现状及问题

职业教育是针对具体职业定向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对缅籍务工人员的培训更多是尊重外籍员工的意愿,结合其务工生活的实际需求,坚持业余工休时间开展教学培训。从企业视角来说,缅籍务工人群首要任务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财富,因此培训时间在正常工作日时间无法满足,只能采用工作时间以外的晚间教学。另外,外籍务工人群外出参加培训的安全性问题难以保障,因此企业不倾向于缅籍员工离开企业外出培训,相比更主张采用培训进企业的方式。

1.以短期为主的课程内容较浅显

培训前期,基地针对缅籍务工人员以开展短期课程培训为主,辅之开展了少数几期长期班,短期课程时间一般为7天,长则10天。培训采用晚间教学的形式,每节课约3小时,地点就企业具体情况可在车间、食堂、会议室等。培训前期,短期培训开设了三门培训课程。第一,实用汉语基础课:以提高缅籍员工的语言沟通能力,解决生活工作中的语言障碍为主要教学目标。第二,健康与疾病预防知识课程:紧密结合学员实际需要,让缅籍务工人员掌握预防疾病的方法,提升生活的自信心。第三,中国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目的是让务工人员掌握办理入境手续的方法以及遵守中国法律法规,从而减少出入境和日常生活的困难。为方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管理,以及企业和务工人员培训需求的增加,2019年后,培训课程上增加了地方概况和民间风俗、办理手续程序两门,培训内容也进行了适当压缩。务工人员完成5门课程的基础培训即可获得培训结业证书,可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划分时间参加。目前为止,培训基地共开设5门短期课程,教学地点也一改之前的企业授课,采用有利于人员管理和服务的统一场地集中授课。培训基地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开设以汉语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为主的少数长期班,让缅籍务工人员能够深入学习汉语知识和企业所需的工作技能,提升自身适应能力。但受到企业需求度、培训条件等多方面制约,目前务工人员的培训还是以短期为主。

教师授课一般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员实际安排每节课的课时内容,教学方式一般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跟随教师步骤,辅之和师生互动。短期课程内容相对较浅显,缅籍学员无法全面和深入学习,更无法选择性地补充提升,只能通过几次课程了解到简单的常识知识和语言知识。即使学员愿意投入学习,也缺少学习氛围和继续接受培训的机会。

2.相对零散的师资配置

充分且专业的师资配置是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保障和现实基础,针对缅籍务工人员的培训来说,教师资源更是不可或缺。目前瑞丽培训基地暂无固定授课教师,主要通过聘请缅语口语基础较好的医院或者机构医生教授健康卫生知识。有时,担任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老师同时兼职培训基地的翻译老师。教授汉语课程的教师一般会聘用懂缅语且汉语基础较好的高校教师或研究生。从师资配置上看,教师队伍相对缺乏,无专职教师授课,许多兼职教师甚至要担任2门以上课程的教学,欠缺专业性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整体质量。部分兼职教师对教学内容存在理解不充分,备课不充足、内容解读不深等多方面问题,致使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不佳。

3.以通识性为主的教材针对性待提升

截止2018年底,培训的通识性课程教材编选有三本:汉语培训教材、健康卫生知识教材、法律法规培训教材。其中,汉语教材选择汉语零基础学员适用教材,未专门编写。健康卫生知识教材是由瑞丽市卫生局相关人员结合缅甸务工群体的特征编写而成,内容包括健康的生活、一般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防控、性病的预防与控制。法律知识教材由公安局相关部门结合出入境人员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修订而成,内容包括境外边民入境经商务工须知及应遵守的法律及治安管理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和食品药品相关法规等方面。地方概况与民间风俗及办理手续程序两门课程由瑞丽当地职业学校相关教师兼职授课。

2017年投入使用的中缅文版《健康卫生知识》与《法律法规教材》是在结合缅籍人员实际需要的前提下编订的,但教材内容偏向普适性、浅层化,还未深度结合当地市场、不同企业发展需求及缅籍务工人员实际情况等做更科学化、针对性地编订。

4.缺乏相对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企业培训中管理规章制度缺乏,无专门的管理人员组织员工参与,缅籍员工主要以务工赚钱为主,对职业培训的认同不高,自我需求不大,有些缅籍工人下班后基本在休息、打牌也不愿花时间提升自己,而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相反,通过对积极参加培训的员工给予激励或奖励措施。同时管理人员素质和专业性亟待提高,缅籍务工人员工作的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文化学历和层次相对较低,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技能,致使管理方式和效果不佳,员工带动性不强。部分缅籍员工上课用心听讲,但难以保证课余自学时间,一部分则是迫于企业压力,应付性上课,使得部分培训易流于形式。缺乏具有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专门管理和监督,较少企业能够制定考核方式来约束和规范员工参与,以至于早退、迟到的学员时有,员工随意性较强,以自愿为主。据了解,有企业培训第一天500人参加,到培训结束时仅剩下50人,有些行业缅籍务工人员较分散,培训难以集中组织开展。

5.企业参与积极性和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和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部分企业存在“只用人,轻培育”的理念使其参与职业培训的内驱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还存在企业发展与员工自身发展不一致的问题。

三、缅籍务工人员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对策

针对缅籍务工者的职业培训状况应先从人本身出发,尊重务工人员,了解其实际需求,要在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尊重、理解、充满信心的社会满足,进而得到社会认可和自我能力的提升。现阶段的缅籍务工人员更多是满足自身基本生存、生活及安全需求。来华务工后薪资水平提升,但还面临着语言不通、交往圈狭小、社会交往困难、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文化不适应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提升语言能力和工作技能是缅籍务工人员在瑞丽的文化适应中首先面临的难题。

(一)注重培训“就与择”业的结合,提升针对性和多层次

有研究指出,澳大利亚政府对TAFE 培训课程开设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审批程序,每一类证书和文凭需要开设多少门课程、哪些课程,都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提供的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和标准确定。能力标准充分反映了行业对员工工作能力的实际需求,规定了本行业中各岗位从业人员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各行业根据不同岗位资格的要求对有关能力标准进行组合,集成职业教育的培训包。同样,缅籍务工人员职业培训内容可根据政府及不同企业需求点来设置不同课程组合,若通过规定程序完成课程和相关考核、考察后获得相关证书和凭证,并优先选择就业或择业岗位并给予适当推荐。这也是完善教育培训内部机制、提升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有效激励方式和重要抓手。

课程内容设置体现多元化和实用性。对于缅籍务工人员来说,与他们的实际期望相符合、需求相一致的培训课程是他们完成培训、提高效果的必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培训课程要以“企业需求”“市场口味”为导向,努力做到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同时,应根据外籍务工人员实际需求及当地政策、法规要求和切实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培训,按需施教,做到科学、规范。另外,为外籍务工人员提供心理健康及企业精神文化相关的课程也十分必要,及时有效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完善师资队伍,多渠道聘请优秀“师傅”。对外籍人员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精深的业务知识,还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技能,能根据学生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丰富教材内容,针对不同群体的教材也应按照其群体特征、接受层次等合理地、适宜地安排。教材编选应结合外籍人员工作的企业特点以及实际接触和熟悉的事物作为教授材料,贴近生活实际的实用教材。通过应用需求层次理论,按不同需求分班授课,可有效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遵循成人注意力曲线变化规律,提前激励干预,有助于学员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互动回答等参与式培训方法,可以引导学员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尊重多元和差异,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过程,关键是要理解和学习如何接受和欣赏不同国家内部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调和文化冲突并实现多元共生发展。由于缅籍务工人员缺乏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且带有自身文化的烙印,致使他们一定程度上无法迅速融入社群、适应节奏,处于游离“边缘”。因此,应注重倾听缅籍务工人群的声音,差异不可抹去,但并不意味着双方不可相容,应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与多元、接受不同、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异文化,而不是用有色眼光去看待身边和自己不在同一“层次”的其他人。同时,有必要针对来华缅籍务工人员的心理特征,结合他们本国文化特征,在为缅籍务工人员提供常规服务的基础上专门为其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考虑到其外籍人员身份的特殊性,有条件的政府部门或机构可以专门为务工人员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聘请有缅甸工作经验的顾问提供跨文化的心理咨询,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增强自信心和融合意识以更快适应来华生活。作为中方东道国中的瑞丽,对待看似“圈外”“陌生”的缅籍人应减少冷淡和粗鲁,不能“俯看”而应平等、宽容地对待,增加信任和支持以减少隔阂和误解,进而消除双方“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

(三)动员政府支持、社会与企业多方协作

政府运用“看得见的手”对职业培训的实施保驾护航是促进职业培训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应发挥政策支持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学校、政府部门丰富的资源,实行多方联合参与。资金投入是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与重要前提,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大行政支持力度,做好宣传组织工作,努力协同各方将培训真正纳入到“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中,成为企业用工的必备条件之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努力为外籍务工人员提供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积极做好服务,帮助其解决问题并与相关企业协调沟通,努力减少培训的阻力,促进培训更完善地开展。此外,加强与企业间的协作。一方面,企业的鼓励、宣传和引导能够激发缅籍务工人群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一定程度上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企业与之相关的管理措施及企业文化氛围等一定程度上助于缅籍员工从心理和行动上主动参与和接受。因此,相关行业、各企业等部门协作、配合为培训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和精神支持,促进其以更积极的心态融入边境社区,减少其跨文化不适应,最终实现缅籍务工人员“留得下、融入佳、工作实、过得好”。

猜你喜欢
瑞丽务工人员外籍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路径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外籍弟子跟随师父15年 释德扬法师和嵩山湖畔一场特殊的颁奖盛典
隐匿!褐渔鸮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进城务工人员不想上社保”背后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