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斌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 610041)
为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目前已经进入创新理念、完善体制、提升发展质量的攻坚期,加强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手段来推进高职院校管理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在高职教育中,体育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双高计划”背景下,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1.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显著,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已经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但是体育作为公共课与活动课,其信息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在当前信息的获取方式、传递途径、处理手段、再生原理发生颠覆性改变的环境下,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获取途径,使其在智慧校园与信息门户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大数据教学平台和智能化教学手段,将更多生动形象、新奇有趣的体育知识传递给高职学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对高职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体育教师通过信息化工具来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来建立数据模型,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适时监控与总结,并在此过程中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教学改进与管理优化,打造智慧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态体系,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
2.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高职体育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将信息时代的红利有效地向学生进行传导,有利于增强高职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与工业化时代实施大批量的标准化产业工人培育不同,信息时代的高职教育侧重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高职体育教育是提升人才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体育教师通过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利于促进体育教育与信息教育全面接轨,引入更加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触及更多核心的体育运动技能,有效将其传递给学生,达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有利于促进整个体育学科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师资能力的同进共赢,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升级与转型,使各专业、年级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体育运动知识,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例如,体育教师将学生的运动信息导入数据模型中,得到较为精准的学生运动潜力值,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素质情况,为体育教师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依据[2]。此外,通过提升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助于打造集线上线下、室内室外于一体的智慧体育课堂,营造自主、泛在、个性化的体育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素质。
3.满足信息化教育的需要
当前,全球发展的时代标签已经由“后工业”转向为“信息化”,教育行业也进入到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阶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时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信息化教育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时代,提升高职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利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学生素质的高效能提升,促进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同时,高职体育教师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体育课程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成为信息门户建立、数据平台搭建、智慧校园融入的主体。不仅能够改变传统高职体育单一、乏味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全面激发学生的运动潜力和体育兴趣,还能够通过信息化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体育教学的创新,打破了教学开展与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深入适应教育的信息化发展需要。
1.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力的重要组成,即以教学系统作为认知对象,通过对当下教学活动的批判性认识与反思,持续性创构新的认知因式,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双高计划”下体育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意识转变与升华,涉及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力、教学资源的分析力、教学对象的知觉力、教学情景的判别力和教学管理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思想基础,只有具备信息化的教学认知,才能在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优化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源,了解教学对象,进而实现对教学情景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重塑。当前,高职体育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容易产生狭隘认知,单纯地将体育课程视为室外开展的单一活动课或运动课,无法深度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3]。对此,需要借助“双高计划”的开展,通过教师的主观认知能力提升来加快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资源、教学对象与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2.信息化教学操作能力
信息化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问题、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设备操控、信息管理与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语言表达是指与信息设备的语言组织和语意协调,即在教学中实现人、机的优势互补,将体育知识理论以合理的途径传输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设备操控与技术应用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包括体质智能测试设备、智慧操场、教学平板等的功能开发与设备应用,是体育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信息管理能力是指在教学开展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进行管理考评的能力。受到艺体类课程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对信息化教学操作设备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构建程式化的数据模型能力,无法将学生的身体数据带入模型中为模拟的运动技能赋值等。《意见》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水平”,不仅在于完善体育教学领域的信息化设备,更在于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语言表达、设备操控、信息管理与技术应用能力。
3.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教学创新集中体现在对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施教流程、课堂管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标新立异与别出心裁上,信息化设备赋予了教学创新以开放性、价值性与灵活性。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结合信息化设备的更新,创新组合教学内容,设计理实结合的教案,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设备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尤其是满足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充分掌握信息化带来的多元教学便利,利用大数据,在海量的信息中抓取与体育相关的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领域,从而优化体育教学过程,打造创新课堂[4]。例如,高职医学专业的体育课程,可以结合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爱打篮球的特点,实现专业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双向延展。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基本普及,但是教学创新层次有所不足。例如,部分体育教师由于理念陈旧、创新性不足,将信息化教学等价于电子课件教学、多媒体教学,持续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标新立异地深入吸收智慧教育与大数据教学的真谛,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信息化教学探索能力
信息化教学探索能力是在信息化教学的活动开展与经验总结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进一步拓展延伸教学的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组织活动、内容探索及测评管理的能力,侧重于信息化素养、教研、学习领域的探索发现[5]。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探索活动基本是一个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闭环流程,通过存在的问题探索,找到最佳优化路径,实现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需要在对体育科目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探索基础上来完善和建设智慧校园与数字平台等。当前,随着高职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深入,虚拟仿真运动系统与电子运动竞技游戏初见端倪,这些虚拟运动虽然提升了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但也增加了学生对虚拟运动的依赖性,反而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因此,高职体育教师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便需要针对体育信息化的两面性,找出适当的解决方式。例如,大胆创新体育活动主题,将智慧校园系统运用到体育运动教学中,将虚拟运动的体育精神与实际运动的体育技能结合起来,寓乐于教、寓学于乐,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机会,探索虚实结合的体育教学组合模式。
1.转变观念,深化信息化教学的内涵认知
要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要转变体育课是单一运动课的思想,从深化内涵上提高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一是转变观念,深化对信息化教学的内涵理解,提升教学目标的理解力和教学管理的思维力。自觉树立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高职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运动竞技、教学管理的意识,使信息化技术成为高职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新型的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教学模式。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设计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资源的分析力和教学对象的知觉力[6]。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利用体质智能测试设备收集学生身体素质信息,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设置不同的体育教学项目,借助信息设备来针对性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三是积极投身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中,从思想观念与内心深处接受信息化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双高计划”及信息化教学发展战略的支持下,致力于建立统一的体育教学信息门户与大数据平台,完善智慧校园在体育领域的支撑体系。
2.加强学习,强化信息化设备的操控水平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对此,高职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强化信息化设备的操控水平,从而提升信息化教学操作能力。一方面,体育教师需要加强学习,通过自学途径或统一培训,提升体育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设备操控、信息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加强高职体育课程中教师与设备的默契度,提高语言组织的协调能力,实现教师教学语言与机器播放语言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还需要增强对信息设备的认知度,提升操控水平。结合高职体育具备的多媒体、智能测试设备、智慧操场与教学平板等工具,增强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熟悉每一种功能与运用场景[7]。此外,还要积极引入大数据与云计算,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等相关信息数据的记录、存储、处理与分析,同时提升建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配套知识的学习,提高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率。
3.注重创新,细化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意见》指出,“‘双高计划’学校要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健全责任机制,扎实推进建设,确保工作成效”。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上,需要注重创新,细化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此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首先,不断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需求,推进体育学科数字资源、师资力量、教育数据的共建共享,投身于体育信息化教学建设,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体育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其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致力于创新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篮球课的战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爬虫技术,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库中搜寻优质战术体系,与学生展开探讨和学习,强化执行要点和实践重点,将其运用于篮球运动竞技的实践演练中,进一步提升足球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与其他体育运动课程合理分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利用前沿、科技的篮球虚拟仿真游戏,协助体育信息化教学,以实现更高效、更自主、更有趣的教学体验[8]。
4.勇于探索,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常态机制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探索能力侧重于信息化素养、教研、学习领域的探索发现,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因此,需要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常态机制。一是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体育教学探索。“双高计划”为教学探索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体育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定向的教学探索模式。例如,设立体育篮球课信息化教学实验班,建设智慧教室与智慧操场,与其他院校搭建虚拟篮球运动竞技赛等。二是探索体育课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教学模式,将线上体育节目的直播观看、回放录播与线下体育运动的课堂学习、操场实演结合起来,双向提升学生虚拟运动的体育精神与实际运动的体育技能。三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上大胆探索,通过搭建智慧教室和智慧操场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统一管理。例如,利用AI技术实现无感考勤,全课程时间段监控迟到早退行为,并将系统自动生成的考勤数据、师生行为、互动信息为决策支撑提供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