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亚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话语是知识延续的主要媒介,话语体系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教材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的过程,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合二为一的过程,是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话语实效性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认同过程,学界主要从宏观上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体系创新、构建维度、重要关系等,也有从作为知识体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进行探讨[2]。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其他课程的知识传递功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教师课堂失语的现象。因此,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话语效果不佳现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话语的知识性出发探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话语的实效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3]两个方面,无论是否使用图文直接表述,知识都需要通过社会的交流传播,“知识不是简单的自我生产,而是在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中产生的”[4],是人类根据社会的具体环境而接受的认知方式,是在群体生活的协作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知识都需要在人们的头脑中理解、加工、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结构也必须经过内化过程。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需要精心选取案例,通过精心组织、分析判断,不仅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加工,还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以知识形式来呈现,其知识性不言而喻。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其课堂话语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其知识传授就是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递至学生的头脑中的过程。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凝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基础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学好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条件。但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讲透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之外,还要讲好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实践活动规律[6]。其次,要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结合中国不断变化的国情讲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好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和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面对大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以辨析的方式直接面对、回应和驳斥“逆向话语”[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知识体系和方法解释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困惑,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生命力,使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的主要任务,有着不可替代的知识教育使命。然而,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甚理想,在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话语传递方面主要面临授课内容的问题导向不清、知识结构的理论系统不强、理论体系的实践判断不明等困境。
1.话语内容的问题导向不清
知识的加工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问题意识能够提升知识的传递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经过质疑和思考的知识更牢固,在答疑解惑中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体系的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内容始终与问题意识紧密结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解决问题是知识传授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先寻找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症下药,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近年来,泛娱乐化现象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上座率、听课率,有时会为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增添娱乐化内容,这样做反而会淡化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容易使知识内容流于表面。另外,信息化社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媒介迅速获得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知识和课堂话语要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难度增加,尤其还会出现网络话语与课堂话语相冲突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难辨是非,对现实生活充满困惑和疑问,教师很难精确捕捉学生随时产生的各种问题,降低了问题判断的准确性。
2.话语知识的结构体系不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传授的课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传播,具有知识性特征。近年来,部分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寻求创新和改革,尝试运用“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极易割裂知识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是知识的载体。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让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要求学生耐心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然而知识体系的建立不是简单的讲解过程,要想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反复强化知识内容,还要在实践中反复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一方面,在思政课讲授过程中,学生能够认同、理解各个知识点,但课下却无法将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导致遇到问题时无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容易忽视不同教研室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利于打通各课程间的知识联系和话语体系,从而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知识量太大而导致面对某个复杂问题时出现解释力不足的困境[8]。此外,传统的考核方式也不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运用。部分高校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以考试划范围的方式帮助学生识记核心知识点,致使学生养成知识碎片化的学习习惯,不仅不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3.话语理论的实践判断不明
自媒体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鲜明,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及时转换,师生话语间的“代沟”会进一步加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并未消失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言传,轻身教”“重理论,轻实践”“重课上,轻课下”的观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的主要形式,教师按照教材的逻辑体系讲授理论知识,完成课堂教学,易使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和情感认同。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社会热点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疑惑点,让学生真正信服、信赖、信奉课堂教学。其次,课堂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结论先行的现象。有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没有真正转变,常常按部就班地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未对知识体系再次加工,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再次,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实践教学是知识教学的拓展和补充,实践教学和知识教学并未真正统一于教学内容中,“课程建设导向不明确、实践教学不统一、教学资源获取途径单一”[9],实践教学缺少制度性保障而流于形式。有些高校校内外的实践基地匮乏且没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制度不够完善,经费短缺、管理无序、监督不足、考评不公等情况常常出现。教师虽然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外化于行为的过程,但入心入行的效果却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学生知行不一的情况多有发生。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话语效果,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上下功夫。授课前,教师应该以学情分析为起点,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突出存在的问题设计教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建立课程内容的结构关系,帮助学生完整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保持知识的长期记忆、快速提取、深入思考、灵活运用。课后,要求学生将已形成的知识体系融入日常生活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评判,做到知信行合一,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
1.课前设置以问题为导向的知识话语主题
问题导向是建立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学情分析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话语建立的基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就成为教师设置教学问题的前提。教师除了要把握学生群体的一般性,还要了解个别学生的特殊性;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还要掌握学生的网络话语。这些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解决学生的知识难题和思想困惑,其改革和创新都以把握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前提,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疑惑入手,针对性设置导入问题,将教学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学生生活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再以问题意识为知识的切入点,在核心问题上深挖和反复追问,使学生有的放矢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明确为何要学、学习什么、怎样学习。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因理论性强而容易受到学生的忽视,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可围绕社会的现实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加以解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瓶颈出发,理解马克思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根源的现实意义;在科学社会主义教学中可以通过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粹主义的发展,证实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作用,再通过对比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教师通过不断转化教材话语,让学生深刻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将网络信息中复杂无解的问题简单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武器,将知识内容化解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从而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
2.课中强化课程之间的知识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界、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基础知识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回答了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以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胜利的知识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从现实的逻辑视角分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回答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完整地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需要各门任课教师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发挥思政课知识的引领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四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话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教学中注重课程之间的统一性和延续性,保证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3.课后注重将知识话语转化为实践话语的实践教学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得出经验认识,实践是提高认识的唯一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也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丰富,通过实践反复论证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同时也不断指导实践过程,它具有鲜明的实践课程特点[10]。思政课应该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理论教学中,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践教学的开展应以知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思考参与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实践的成果回归课堂,提升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因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受到学生的青睐,实践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对思政课程来说其意义深远。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是简单识记的知识,而是能提供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知识;不是短期的功利性知识,而是坚定远大理想信念的知识。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搭建教学实践的基础平台,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不断完善保障制度体系,实现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向互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单向的知识传输方式也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选择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因此,教师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教学优势互补,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新媒体教学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要敢于抢占新媒体平台,及时传播和更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判断大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实践教学提升知识传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