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2-11-25 14:40郑璐王小飞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立德

郑璐,王小飞

(锦州医科大学 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2)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是医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院校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和社会科学教学的活动,其学科归属为医学和人文学相互交叉的学科,研究方向为医学与人文的相互关系,并对各类医学事件、现象从人文的理念和价值观念角度进行思考总结。立德树人与医学人文之间关系密切、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要求,将在大方向与总体目标方面指导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而医学人文教育也将丰富立德树人这一提法在医学类高校中的实践,助力于有温度、有理想、有担当的医学生的培养。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构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国各医学院校都高度重视并探索和创新。但医学人文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仍是薄弱环节,缺乏系统化、深度化、联动化、标准化的体系设计。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解读了立德树人视阈下医学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探讨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锦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教育工作的实践,力图以点带面促进我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立德树人视阈下医学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1.立德树人是医学院校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引领。医学的人文属性体现为医学将人的生命和价值置于核心地位,是对人的生命、人格、尊严、价值的尊重,即“病人的利益至上”“以病人为中心”。深化医学人文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部署,是推进“新医科”建设步伐,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医学人文是一种伦理观,它强调在医学实践中关心、同情、爱护和尊重病人,保护病人的权利,实现人的平等。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开展人文和社会科学教学的活动。从研究的角度看,医学人文是对医学或卫生保健本质和价值问题的探究。国内外的医学教育标准中都对人文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93 年英国医学委员会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2011 年在我国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医学教育,德育为先,要大力加强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具有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大学发展和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做到以立德为根基,以树人为中心[1]。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发掘医学院校的相关人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努力实现立德树人与医学人文教育活动的深度交融,产生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持续提高医学院校人文学科育人的成效和水平,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生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2.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行动。医学人文教育的要素包括“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和“医学人文学科”三个内容。“医学人文精神”强调人性的提升和人类的终极关怀,如认可医学具有限度、敬畏生命、尊重他人等价值取向;“医学人文关怀”重视的是看待他人的善举和善行,包括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科学的医学研究、科学的临床伦理观念等;“医学人文学科”即研究与探寻医学本质与价值的人文学科,包括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等。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关怀是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而医学人文学科则介于二者之间,是从观念到实践,从知识到行动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的强调,更是对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目标与精神内涵的要求。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要求,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学科门类的特点,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医学人文教育中需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各环节,加强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愫,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胜任治病救人的职业要求,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医学人文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现状。第一,综合性大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一些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与独立建制医学院校重组、合并后,原有的相关人文社会学科能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向医学生提供有关的课程要素及其关系。能够依靠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人文社会学科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进行全面科学地设置,对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深化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二,独立建制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独立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科研机构建设受到重视,机构研究方向和内容覆盖面广。医学人文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势头看好,各类学校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开设了多门医学人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临床专业课教师、临床医师积极参与教学,医学人文教学实现了融入医学实践的目标,人文医学相关的质量工程建设稳步前进。

2.医学人文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医学人文教育的配套政策急需完善。国家政策方面没有明确指出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与具体措施,基本上都是各种方向指导和原则意见;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切实可行的推进机制、便于操作的具体制度和方案。学校政策方面缺乏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的指导方针与内容规划,没有设置相应的教学组织、配置相应的专职教师;缺乏医学人文课程标准,无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缺乏合适的学习评价工具和能力认证体系。

第二,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亟待转变。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足,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将人文教育简单落实为教育内容课程化,一些综合性大学对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缺乏足够的理解。将校内理、工、农科学生的通识性人文教育内容和素质要求等同于医学生,局限于课堂中进行人文教育,脱离了教师、学校、社会等大环境的协同作用。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教育。不能充分理解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正确地位,没有处理好医学学科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关系,没有科学设置医学人文的核心课程,更多是用一些通识类人文课程来代替,致使医学生对人文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认可程度不高。

第三,医学人文课程实效亟待增强。目前,国内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普遍不足,相关课程数量偏少,医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量仅占本专业总学时的8%左右。大多课程都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前两学年进行安排,且《医学人类学》 《医学史》等课程较少,《卫生法学》 《医学伦理学》等课程较多,学习内容抽象且与临床实践脱节。同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多单向和独立,相关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融合和交流,没有形成系统和完备的医学人文学科群。教学手段和方式滞后,传统课堂教学仍占主体地位,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大多以理论知识灌注为主,交流和讨论等活动不足。教学的考核方式多为论文撰写或试卷考试,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缺失,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鲜有与提升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安排,导致临床实践和人文理论知识不能有机结合[3]。

三、立德树人视阈下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医学人文建设路径。锦州医科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围绕“一个中心、贯彻二个课堂、强化三种素质、培养四种能力”的四个维度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求,在《锦州医科大学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了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用人文的思维与方法解决问题;热爱医学、珍视生命、关爱患者,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将维护民众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具有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和医患沟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依法行医,具有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团队合作、科学分析与批判的职业精神。学校通过医学人文教育的顶层设计,规划了医学人文与职业素质的提升路径,明确了医学人才培养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2.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提升医学人文素质。第一,加强“第一课堂”建设,提高医学人文课堂教学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制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医学伦理学》 《医学心理学》 《卫生法规》 《临床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并将《医学伦理学》列为核心课程。每年通过“智慧树”课程学习中心开设200 余门网络选修课,从中精心遴选《医学人文与关怀》 《医学人文概论》等医学人文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将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医患沟通等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并把医学人文培养要求作为课程考核、综合考核、实习出科考核、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课采用“专题式教学”,实践课采用“菜单式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第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发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学校构建素质教育中心,打造“思想与品德、心理、文化与艺术、职业与创业”4 个素质教育平台,统筹全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激励学生选修教育活动、参加实践创新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推动了医学人文教育质量提升,在全国医学院校中是首创。其一,明确素质教育重要使命,保证素质教育供给。通过专业教师队伍,紧密结合各学科第一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活动实行多样化菜单式供给,学生自主选修,获素质教育学分。年均大型教育活动20 余项,教育学生达1 万余人。培育形成一系列精品化平台活动,如品读经典、心理悦读、创业情景剧、高雅艺术赏析,在校园形成较好的文化影响力。其二,完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机制,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心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素质学分要求为依据,修订了《实施细则》,明确素质学分制度及学分认定办法;将素质学分分为教育学分、发展学分,并纳入奖评体系。构建了《锦州医科大学大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涵盖学生在校学习、工作、生活、实践各个方面的发展成果。其中学生选修中心和平台教育活动获教育学分,学生参加各教育职能部门单位活动获得发展学分,每一项指标都明确了具体量化考核标准。其三,规范管理,明确教师权责。确保教育工作规范有序,教育质量有保障。修订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细则,明确平台教师教育职责、工作量纳入考核评价,责权利统一。修订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实践学时分类计量标准,细化教育要求。严格活动设计、申报、审核、实施,保证平台每项活动都有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实施方案等各项规范。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工作加强过程管理、过程监督、评价激励,以保障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推进第二课堂的质量建设。

3.打造“仁爱”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第一,打造文化品牌,培养仁爱之心。学校构建了“校有精品、院有特色、班级有特点、寝室有文化”的文化建设体系,打造品牌文化,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学校打造“一帮一”育人工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品牌。全校师生全员为“一帮一”助困基金捐款,师生累计捐款近200 万元,对70 余名大病学生进行帮扶;“三下乡”活动中,学生们组成几十支医疗服务队,到农村送医送药。每个学院还结合各自的特色,每年都深入社区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到敬老院、福利院开展服务。从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中学生们感悟到仁爱精神带来的幸福感与使命感,这些活动成为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仁爱之心。学校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医学生宣誓仪式、无言良师——致敬大体老师仪式、护士节授帽仪式,还建立了国内先进的人体标本陈列馆,让学生在探索人体奥秘的同时,体味对生命的敬畏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学校还开展了志愿者专业培训,培训志愿者心肺复苏、护理、口腔等专业医疗知识,提升志愿者专业素养,教育学生关爱弱势群体,践行公益服务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注册率达到100%。此外,还有师生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感动辽宁十大暖心人物”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动车救人团队”“科普救人团队”“电梯间救人团队”,有丁慧、梁久龙、翟桂兰、张锦红、谢倩倩、关有良、张晓妍、潘殿柱、莘晓陶、贾昂等十多名救人于危难的锦州医大人,还有2020 年驰援武汉雷神山和抗疫前线的14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的英雄群体,这些都是锦州医大人在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4.加强文艺宣传活动,营造医学人文氛围。第一,以爱国、爱党、爱校为主线。结合重要节庆日,举办全校师生参与的大型文艺展演。如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 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暨锦州医科大学“天使之声”合唱团“长征组歌”专场音乐会、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暨锦州医科大学“秋之声”合唱展演文艺晚会、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文艺晚会、建校七十周年文艺晚会等,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家国情怀、感受党的伟大、感受学校的温暖。

第二,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学校每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京剧《八珍汤》、中央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原创话剧《生命如歌》、大型秦腔现代剧《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群文精品走基层非遗项目展风采”等活动都为师生们带来文化盛宴。在活动中,学生们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第三,以美育为主线。陶冶师生情操,培养文学素养,从2015 年首次举办阿紫诗歌作品朗诵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场。阿紫的诗充满了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正能量,深受师生喜爱。2020 年的朗诵会还邀请到黄大年的扮演者张秋歌老师和黄大年团队的两位老师,为师生讲述黄大年的科学家精神。师生们通过诗歌传递温暖和美好,感受诗歌振奋人心的力量。学校还创办了合唱艺术节、国际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少数民族文化节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多元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5.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增加工作成效。第一,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获得“医学人文教育标准及实现路径研究”等各级科研项目10 余项;发表《基于教育标准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改革思考》等各类学术论文30 余篇;编写《卫生法学》等教材20 余部;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10 余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2019 年教育部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首届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育教学论坛、2018 年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教育与改革年会等会议上交流,为国内同行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得到多所医学院校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第二,医学人文素质提升,育人工作获得了多项荣誉。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文明校园”“花园式学校”;连续十二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先后获得“中国民主同盟先进集体”“中国民主同盟先进基层组织”“辽宁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一帮一”育人工程先进集体、“辽宁省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得到认可,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辽宁日报》以《凝聚70年历史底蕴,开创学科建设新模式:锦州医大做足“内功”驶入发展快车道》为题专版刊登介绍锦州医科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卓越医学生是这样炼成的”,对锦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介绍和赞誉。

总之,医学的崇高使命是治病救人、增进人民的健康,是一门充满人性的科学。长期以来,医学教育重知识轻人文,过分强调专业素质教育而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制约了医学教育的发展。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以立德为根基,以树人为中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转变教育理念,坚持医学与人文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管理与育人并重,把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定立德树人目标,明确医学人文教育要求,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制度规范。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专业课教师培训,在配齐、配强师资队伍上下功夫,提高医学人文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素质平台专业化建设、教育活动精品化建设,强化大数据利用和工作研究,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工作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文化育人的功能,丰富医学生的实践经验,强化服务意识,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研究,注重对规律和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提升医学教育的办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立德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