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琪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教师要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有效的幼小衔接需要家、园、校三方紧密合作,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帮助幼儿提升自我服务能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笔者所在幼儿园结合小学教育目标,不断完善幼小衔接内容,以幼儿园为桥梁,家、园、校三位一体,建构了“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暑期预备课程+一年级上学期”的课程体系,合作助力幼小衔接。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园按照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精心设计幼小衔接调查问卷,由业务园长与三所小学进行对接,开展问卷调查。在认真梳理调查结果后,我园组织全体教师召开幼小衔接专题研讨会,分析影响幼小衔接效果的原因,探讨强化幼小衔接效果的方法。通过研讨活动,教师找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切入点,明确了与小学对接的各项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将不同的衔接内容融入大班学年教学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我园按照《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的要求,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等幼小衔接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建立相关教学支架,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我园还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综合梳理幼小衔接的各项教学目标和内容,按计划分配到每月教学任务中,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成长经验,从身、心两方面做好入学准备。在大班开学时,我园成立了大班重点工作执行小组,结合幼儿的发展现状和成长需求,通过家园配合,开展了感恩季系列活动。为了强化活动效果,业务园长利用每周一下午的保教会跟踪活动进度,综合统筹,科学安排一日活动。
我园按照幼儿的成长规律,为幼儿顺利入学做了以下准备和规划:第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探讨并确定大班幼儿一日生活安排,帮助幼儿做好入学的身心准备;第二,以班级为单位探究五大领域教育典型案例,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第三,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完成一日生活环节养成教育;第四,继续做好德育工作引领,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第五,梳理幼儿对小学的困惑和问题,邀请小学教师来园答疑解惑,为幼儿入学做好前期铺垫。
我园从以下三方面建立教学支架,完善幼小衔接课程构建。
1.幼小衔接课程的准备
在大班下学期,我园开展了“我要上小学了”系列主题活动,尝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幼小衔接知识,通过基础课程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比如,在“我长大了”主题活动中,教师先让家长带领幼儿认识自己的名字,然后让幼儿在主题墙的签到表上完成自主签到。其次,教师让幼儿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然后在班级分享,从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与祝福。同时,教师还指导幼儿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提高幼儿对汉字书写的兴趣。
又如,在日常沟通中,幼儿发现了生日的“秘密”:周围同伴的生日有的相差几天,有的相差几个月,有的在同一个月,有的甚至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经过数据统计,了解了同伴生日的大致分布情况,如每个月有几个人过生日(几名男生、几名女生)、有几个人是同一天过生日等,并自主生成了“为同伴过生日”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需要按男女生间隔的原则安排座位,并提供与座位相对应的剪纸蛋糕和邀请函,还要按规律匹配健康食品等,这些都涉及了ABAB、ABB等形式的数学排序规律。通过实际操作,幼儿巩固了数学知识,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规则与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园和小学最大的差别是学习规则和学习时间不同。幼儿阶段以游戏和活动教育为主,小学则更多以固定时间的课堂教学为主。幼儿天性爱玩,很难从幼儿阶段的“休闲”学习转变为小学阶段的“规律性”学习。5~6岁的幼儿处于学习习惯与规则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责任感和自制能力,能帮助幼儿更加从容地融入小学生活,为小学生活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园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常规养成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助力大班幼儿逐步学习和掌握班级常规细则,在体验中不断提升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从生活、社会和学习等方面为入学做好准备。例如,我园调整大班幼儿团体活动的时长至35分钟,同时加入各种有益于发展幼儿智力的娱乐项目,培养幼儿的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又如,为了训练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让幼儿在限定的时间内看一幅图画,并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图画的细节上。此外,我园教师还引导大班幼儿在户外活动前做好如厕、盥洗、饮水、抹手油和穿脱外衣等准备工作,逐步形成常规;指导幼儿餐后清洁桌面,盥洗后给台面除湿,定期给植物浇水,定期给图书进行日光消毒等,以强化幼儿的责任意识;利用沙漏开展时间的游戏,帮助幼儿形成时间观念,让幼儿学会珍惜时间;开展词语接龙游戏,帮助幼儿感知语言,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游戏和学习中,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3.持续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点,良好的品德是幼儿成人成才的基础。我园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国旗活动开展品德教育,组织了“国旗下讲话”“争当升旗手”“大手牵小手”等活动,以提高幼儿的思想品质,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在升旗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协商,轮流担任升旗手、护旗手、主持人等角色。通过活动,幼儿了解了国旗上五颗星星的含义,知道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园教师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将品德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例如,教师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通过聊一聊节气的含义、听一听关于节气的歌谣、说一说节气的风俗习惯等,强化幼儿对节气的理解和感知,塑造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品德。又如,清明节适合踏青、放风筝,教师抓住契机开展户外活动,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劳动节,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劳动实践,既提升了幼儿的劳动技能,又激发了幼儿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在儿童节,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筹备毕业典礼,帮助幼儿逐步形成了专注、合作等良好品质。
我园通过各种途径为家长提供系列培训,如开展“幼儿心理发展与个性化教育的支持策略”“怎么为幼升小做好能力准备”等讲座,不断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形成了家园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局面,幼小衔接工作取得了“1+1>2”的效果。
我园积极通过专家培训、问题答疑、线上教研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指导家长科学育儿。例如,有些溺爱型家庭不太重视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大班幼儿存在用餐习惯差、鞋子分不清左右、裤子穿反、鞋带散了不会系等现象。基于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游戏的手段帮助幼儿学会给鞋子配对、将鞋带系成漂亮的蝴蝶结、正确穿脱衣物等,不断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鼓励家长在假期加强培养。另外,教师还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发展现状,鼓励家长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例如,幼儿在园内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家长要带着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各类垃圾,学会正确对垃圾进行分类。
在毕业季,大班幼儿放完暑假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家长要重视幼小衔接,按照“了解小学+入学向往+习惯准备”的思路,利用暑假帮助幼儿完成入学的身心准备工作。比如,家长可以与幼儿聊聊相关话题,如告诉幼儿“你长大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让幼儿感觉到成为小学生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从而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家长还可以通过亲子陪伴的方式,从多方面帮助幼儿做好幼小衔接,如带领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幼儿的体质,增强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幼儿适当参加劳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周末带着幼儿去郊游,让幼儿亲近自然,拓宽视野;陪伴幼儿进行绘本阅读或绘画,教授幼儿正确的书写姿势;等等。这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增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除此以外,家长可以引导幼儿用数学方式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数一数豆荚里的豆子、为家人摆放碗筷、测量家人的身高、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等。这可以增强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字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为幼儿入学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家长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为幼儿入学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在幼小衔接中,一年级上学期为幼儿的入学适应期,小学教师应坚持零起点教学,搭建适应缓坡,开展承上启下的幼小衔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例如,小学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让幼儿养成规律作息、按时上学、听到铃声马上进教室的习惯;培养幼儿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认真倾听、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能够独立整理随身物品;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小学教师在现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从多方面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有助于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