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增强的关键因素研究

2022-11-24 17:58何新生
关键词:凝聚力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何新生,李 赞

(1.华北理工大学 期刊社,河北 唐山 063210;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百年奋进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历经磨难但永远艰苦奋斗、不断自我革新,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政党。党的凝聚力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而形成,随着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增强。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的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史。没有党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可能像其他探索救国图强的组织一样,在成立初期便惨遭失败无法成长;没有强大的党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就无法领导人民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动力,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一、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是党凝聚力形成发展并不断增强的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同志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党的历史实践和凝聚力理论表明,理想信念是党的凝聚力形成发展并不断增强的精神支柱。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看,理想信念始终是党领导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由一个胜利,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之源。首先,党组织的成立,党凝聚力的形成是基于共同的理想信念。邓小平曾指出“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先后在《新青年》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之后一些先进分子如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商谈建党问题。最初的50多名共产党员都是基于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党的凝聚力形成也是基于这些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认同。其次,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成为党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2]。因此,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党凝聚力形成的基础,理想信念不坚定,党组织内部的人心就会涣散,团结的基础就不稳固,党的凝聚力就不会强大。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源动力

根据凝聚力发展规律,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凝聚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呈现单向递增或单向递减的简单直线运动,而是受制于其发展动力,呈现增强与消弱交互交替的波浪式发展轨迹。当凝聚力动力增强,凝聚力就会增强;当凝聚力动力减弱,凝聚力就会减弱;当凝聚力动力不再提供动力支持时,凝聚力就会消亡。党的凝聚力同样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增强党的凝聚力就是要不断强化凝聚力的发展动力。党的凝聚力的源动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党的百年奋进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我们党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挫折,遇到重重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政党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党凝聚力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增强动力;如果共产党人脱离群众,就会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也就会失去凝聚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利益、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和统一,实现凝聚主体和凝聚对象、党内和党外凝聚力的统一和融合。《中国共产党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从共产党微观主体看,每一名共产党员都是由人民群众发展而来,来源于人民,也必将回馈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百年党史是人民养育党、支持党、帮助党的历史,也是党团结人民、领导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是深刻践行党与人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习近平同志曾说“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的依靠,还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每个共产党员都是普普通通的群众中的一员,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像盐融化于水中一样毫无行迹。敌人找不到他们,因为他们就是群众,又被群众保护起来。同时,他们总是通过自己的带头作用、先锋模范作用,事事领先,处处在前,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同样深刻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党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反观部分西方国家政党各怀心思,置政党利益高于人民利益,因政党纷争走向政治极化,决策效率低下,丧失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机。英国舆观调查公司和剑桥大学共同展开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面对疫情最有凝聚力的是中国人。68%的中国受访者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的整体社会凝聚力提升。这一比例在所有受访国家民众中最高[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内含的服务客体——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使党的凝聚力具有自我加强的正反馈效应。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越高,党的凝聚力就会越强;党的凝聚力越强,共产党在党员和人民群众中越有威望,党的组织力、号召力、执行力就越强,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成就的能力也越强,党员和人民的认同和归属感就会进一步强,如此反复,党的凝聚力具有了自我加强的正反馈效应。习近平同志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这就要求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体现在发展中就是要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党的凝聚力也就具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科学创新理论的指导是党的凝聚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与中国共产党是虚与实、无形与有形的有机统一体,党的凝聚力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而增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在斗争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走向成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百年党史发展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科学的、创新的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重要历史关头做出历史性伟大决定,成为改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命运的关键因素。从遵义会议到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八大,党的历史性决定的作出依靠是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入剖析,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实践。因此,百年党史,“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改造中国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运用水平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决定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依赖和认同,是党凝聚力增强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坚定全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统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思想指南。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能力在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广大党员干事业的劲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党的凝聚力也随着增强。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关键和独特优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史、百年党史和新中国发展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伟大复兴,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和繁荣富强,没有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由理论逻辑与历史和实践脉络的相统一所决定的,是在百年党史和70多年国家发展史中所提炼出的宝贵经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党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凡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4]。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就集中彰显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表现出强大的党的组织力、号召力、执行力,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关键和独特优势。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地位。党中央核心地位是党凝聚力的凝聚核,党中央核心地位越稳固,党凝聚力的凝聚核所形成的聚合力和吸引力就越强大,这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关键。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邓小平同志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5]。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如果中国出现了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我们确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必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全党就有定盘星,全国人民就有主心骨,中华“复兴”号巨轮就有掌舵者,这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保证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根本途径

党的建设是党自身的建设、管理和发展问题,是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的必然要求,是永葆党的凝聚力、生命力、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或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成就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增强党的凝聚力,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跳出历史执政周期率,熨平凝聚力周期变化的根本途径。中国封建王朝朝代兴替、兴衰不断轮回的历史表明,创业难守业更难,“得民心者得天下”。当统治者不再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为人民着想,而是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只顾极少数利益时,就会发生农民起义,改朝换代。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创业者到守业者,从治理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到管理一个有14亿人口、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复杂的、多变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处理不好这些风险挑战,党的执政之基就会发生动摇,党的凝聚力就会削弱。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一场自我革命,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关乎我们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以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有效应对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始终不忘初心使命、不忘理想信念,有责任有担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缩短凝聚力弱化期,熨平凝聚力周期波动,探索出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革命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凝聚力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丰富和规范党内仪式是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途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