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2022-11-24 17:58郝飞飞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郝飞飞,任 霏,刘 欢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来始终立足国情、以民为本,勇立改革发展时代潮头,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共同富裕之路,经过百年的艰辛探索,党对共同富裕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科学、目标蓝图的臂画更加清晰具体。在今年两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明确指出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要,这是党就兑现新时代下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庄严承诺作出的全新安排和具体部署。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顾党领导人民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新时代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富裕思想源自春秋时期“均贫富”理念,是对这一理念的时代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齐国大夫晏婴早在《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说道:“(古之盛君)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中心意思是古代圣贤的君主往往取财有道即在征收赋税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调节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这一理念随后体现在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理想中,逐渐成为儒家学派对未来大同世界的基本设想。回顾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有不少统治者曾颁布开仓济民、减免赋税的均贫富举措,历朝历代爆发的农民起义也不同程度将其列入政治口号中,但均由于阶级自身的本质局限未能实质性付诸实践。步入近代,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华民族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无数志士仁人在救亡图存运动中对均贫富、等贵贱等民生诉求均予以阐发,较具代表性的有洪秀全的“天国”蓝图中“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但均受时代历史的局限停留在空想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长征中始终聚焦在土地领域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土地革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土地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农村根据地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土地革命,让广大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成为生活正常运转基本保证。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劳动号召,带领根据地农民摆脱生活困境。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适时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要求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广大农民就此实现“耕者有其田”,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热情高涨,基本生活资料得到根本保障并积极支援战争前线,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致力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实现对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这是首次在全党范围内正式使用“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在毛泽东看来,在农村开展走互助合作的农业改造之路才能够摆脱千百年来小农生产的局限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民生活窘境,并最终通过公有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财富分配方式的相对公平即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农村生活富裕秩序的稳定。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方针也同样应用于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在这期间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制定实施到提前超额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彻底结束了长达数千年剥削制度史,广大工人农民生活在没有剥削压迫的制度中极大释放了他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活水平与建国前相比整体上有所提升。在社会主义建设后期虽犯了平均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但不容忽视整个过渡时期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这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共同富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发展差距的巨大悬殊让国人开始普遍思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问题,邓小平率先剖析我国普遍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先前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与“贫穷社会主义”错误观念的长期桎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2]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政策体制,这标志着新时期共同富裕的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正式开启。1986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先富是共富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其本质是率先发挥先富的激励示范作用,形成后富争先追赶的全面发展势头,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举措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199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把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谋划,标志着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探索取得实质突破,共同富裕也开始朝着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致世界社会主义及其政党陷入低谷,江泽民认真分析并思考这些国家及政党之所以会走向解体,贫富差距过大是根本症结,没有重视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本质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性描述中两次提及共同富裕,首次将共同富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中,分别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建设步骤都是要逐步去实现共同富裕。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决不能动摇”[3],统一了全党上下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和态度。在全会上还强调要认真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上升到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任务高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概括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之一,把共同富裕提升到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将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更加注重区域间协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邓小平对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安排,经过艰苦努力已如期完成第二步即达到了“总体小康”,但不同区域、行业间收入差距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0年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2002年党的十六大指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3]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同富裕在人民利益层面的关联性。党的十六大还把公平原则纳入到再分配领域,强调要在收入分配方面要通过增低调高扩中的办法来缩小差距实现共富。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4]将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共同富裕发展道路有机结合起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具体要求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再次将科学发展观与共同富裕道路结合起来,强调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人本关怀的共同性。并就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新要求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5],把公平原则从再分配领域延伸到初次分配领域,实现公平原则在分配领域的全覆盖。十七大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及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几方面做了总体规划,对全方位推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成绩时指出:“这十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6]这期间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再迈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取得质的提升,共同富裕进程取得重大突破。十八大报告还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牢牢践行“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其中第五个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为推进共同富裕今后发展坚定了实践方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共同富裕发展道路问题。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我们的责任,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7]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之决胜小康与先富带动后富之共富进程在行进路线上达到高度吻合,成为共同富裕发展的先导举措。2015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在深入剖析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协调和共享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公平问题,成为共同富裕发展的根本理念。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六次提及共同富裕,其中在新时代的内涵、“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及社会民生建设方面均有阐明,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总体规划即新“两步走”战略安排,具体目标要求为:“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8]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还强调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为新时代下实现共同富裕廓清了发展路径。

从上述共同富裕发展历程中可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共同富裕概念本质上是经济范畴和社会范畴的统一。作为经济范畴它的推进需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实现人民收入水平整体提升来作支撑,否则只能是共同贫穷;作为社会范畴它的推进需要系列社会民生举措真正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来作保障,否则只能导致两极分化。第二,共同富裕始终是我们党百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贯穿的民生主线。从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到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实践目标都指向实现共同富裕;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代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都与共同富裕相关联,都通过自上而下的理论设计来完善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与发展模式。第三,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其实现需要把握好阶段性与过程性、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全体成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建的过程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富举措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取得质的提升,但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最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进步。第四,实现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论逻辑上共通、实践方向上统一。共同富裕是中国梦在个人社会生活层面的价值凝结,中国梦则是共同富裕在民族发展层面的价值升华,二者共通的逻辑体现在人民性,出发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才能实现,共通的逻辑决定了二者在实现路径的过程及方向的一致性,一部百年党史归根结底就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开创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民族复兴史。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共同富裕的主要成就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带领人民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也成为“十四五”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的时代起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注入强劲动力。

(一)经济长期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是衡量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要分好“蛋糕”实现财富充分涌流,前提是做大做好“蛋糕”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和发展,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世界瞩目。从1978年至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从3678亿元增加到1015986亿元左右,年均增速超过9%,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从1.8%上升到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工业增加值从1622亿元增加到313071亿元左右,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元增加到32189元左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超30%,在疫情冲击下更是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实现“十七连丰”;基础设施领域成果丰硕,高速公路网罗密布,高铁四通八达,大桥贯通殊途,飞机遨游蓝天,轮船扬帆远航。这些发展成就强有力地证明新时代下我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新时代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二)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贫困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顽固恶疾,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社会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与贫困不断抗争的历史。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贫困人数之多、程度之深、分布之广世所罕见,反贫减贫的实践难度前所未有。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百年梦想。改革开放以来党一致都在致力于脱贫减贫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实施了规模宏大、惠及亿万人口的精准扶贫,吹响了决胜小康的脱贫攻坚号角,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脱贫奇迹。在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积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里确定的减贫目标。”[9]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10]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对新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历史进程意义重大,如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11]

(三)社会民生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民生事业事关人民生活福祉,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领域。经过7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国社会民生事业目前已经跨过了“从无到有”的历史阶段,正在迈向“从有到优”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进自己的改革发展的旗帜上,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在发展中把民生事业向纵深推进。在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我国民生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教育方面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实质阶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持续推进,各类教育全面开展,最大程度促进教育公平;在就业方面采取就业优先、积极就业的政策指导下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超过6000万人;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强了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区域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社会保障方面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与养老保险覆盖人群大幅度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在卫生健康事业方面健康中国战略全力实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升。70多年来党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工作总方针,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社会生活整体水平跨上新台阶,为“十四五”时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与我国时代发展相结合,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可以将共同富裕发展蓝图臂画到底;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最终由人民来共享;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原则,把推进共同富裕的立足点始终放在依靠自己力量基础上。这些基本经验是在百年共富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出来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根本保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阶级关系复杂、社会矛盾显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集中统一、目标坚定的领导力量,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将会是一盘散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得以集中力量办成一件件大事,成功应对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切挑战与险阻,中华民族迎来了新时代下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也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指向。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共同富裕本质目标的确立、战略安排的规划、方案举措的实施,全部都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完成的。百年来正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共同富裕的发展蓝图才能够臂画到底,没有半途而废,为新时代下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政治组织保证。

(二)根本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核心观点时代性秉承,是新时代下实现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理念。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在聚焦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作为政策举措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对社会主要矛盾把握也把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考量,充分彰显了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毛泽东思想中群众路线活的灵魂到邓小平理论中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概括;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以人为本,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可以看出党始终是站在人民立场来进行理论设计和实践探索的,规划并推进共同富裕正是党把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生动诠释。共同富裕是关乎全体人民福祉的社会事业,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民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把人民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诉求满足与否作为评判共同富裕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成功与否根本标尺。“十四五”开局之年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也都是从人民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三)根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原则

共同富裕是世界各国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能够汇聚世界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在世界上目前两种主要的社会形态中,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制度、统治阶级代表利益的本质束缚,不会也无法真正把社会财富在国内实现充分涌流,两极分化的的泥潭也越陷越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起步较晚,家底是饱尝百年战乱摧残的经济社会烂摊子,社会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潦倒,国民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难度之大、困难之多、任务之重超乎想象。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在推进现代化事业,消灭贫穷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没有世界经验可供参考、没有他国发展模式可供选择,只能把发展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70多年来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不断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从普遍贫穷到让一部分人或地区先富起来再到精准扶贫中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富举措,中国人民整体迈入了小康阶段。回顾以往改革发展历程,共同富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靠的是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带领人民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共富之路,靠的是全体中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拼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光明前景。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