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旭,李星男,王占黎,高志祥
(1.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包头医学院转化医学中心,内蒙古包头 014040)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为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引起的Ⅳ型变态反应疾病[1]。经典的布氏菌属细菌有羊种、猪种、牛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这6种,其中,羊种菌是我国的流行菌种[2]。布鲁氏菌病的传播方式多以气溶胶、直接接触为主,人群普遍易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中轴骨骼的关节受累伴发热[3]。若早期治疗不及时,疾病很容易迁延,从而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布病常累及运动、神经、消化、呼吸、心血管、生殖等多个系统。其中,运动-骨关节系统受累为最常见的并发症[4]。有研究证实,布病患者至少有27%的几率发生骨关节病变[5]。目前,布鲁氏菌病仍然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中布鲁氏菌骨关节病可以是急起病,也可以是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主要表现形式以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外周关节炎和骨髓炎为主[6]。现将布鲁氏菌骨关节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1.1 脊柱炎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布氏杆菌侵犯脊柱所致,也是布鲁氏菌骨关节病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表现形式。该并发症常见于老年患者,病变多发生于腰椎,而胸椎及颈椎节段较少累及,椎间盘病变以L4、L5和L5、S1为主[7]。主要症状为发热及腰背部疼痛。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时,可出现下肢的麻木无力、肌肉抽搐、感觉异常等表现。查体时病变部位可出现压痛和叩击痛。
1.2 骶髂关节炎 骶髂关节炎在已经感染羊种菌的患者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其发病位置多以单侧为主[8]。15~35岁多发,老年患者不易受到感染[9]。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常在急性期出现,典型症状为腰部及臀部的疼痛,多数患者在急性期可伴有布鲁氏菌病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多汗、疲倦、食欲减退等,查体时可发现肝、脾肿大及骶髂关节的压痛[10-11]。有时可伴有髋关节的放射性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直腿抬高实验阳性)。由于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容易被误诊[12]。
1.3 外周关节炎 膝关节是最常累及的外周关节,而肩部、肘部、腕部、髋部、脚踝等部位关节病变发生率则较低[6]。外周关节炎症状多表现为关节部位的疼痛、灼热、发红、肿胀,查体时压痛明显、关节屈曲可受限。膝、髋这些负重大关节被布鲁氏菌感染后,疼痛症状显著[13]。
1.4 骨髓炎 布鲁氏菌性骨髓炎可发生在脊柱椎体、骶髂关节、膝部、髋部等多个部位,侵入性的手术及假肢关节的植入也有一定的感染风险[14]。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可通过血行传播进入骨髓,大肆侵犯骨髓和骨皮质。患者可表现为反复的高热(波状热)、乏力、肌肉酸痛及关节疼痛[15]。布鲁氏菌性骨髓炎,儿童多累及外周关节,成人多为脊柱椎体的骨髓炎[15-16]。
1.5 滑囊炎和腱鞘炎 滑囊炎和腱鞘炎是布鲁氏菌骨关节病最罕见的表现形式。滑膜囊主要是在肌腱和骨骼之间起缓冲作用[17]。布鲁氏菌引起的滑囊炎一般为慢性感染性滑囊炎[18]。当细菌随血液进入滑囊后,肩峰下、尺骨鹰嘴、髋部、膝部、足跟后等多个部位均可受累。症状多表现为发热、出汗、乏力及关节周围的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触之多柔软、并伴有囊性波动感。在一些农场或者畜牧地区,髌前囊是布鲁氏菌感染最常见的部位,这是由于存在于病畜生殖系统中的布鲁氏菌,可随其尿液排出体外,造成环境污染,而牧民或挤奶工长期跪下挤奶,可导致膝关节直接受创[19]。腱鞘炎好发于手部和腕部,被布鲁氏菌感染后,病变部位可出现弥漫性肿胀、发红、疼痛、运动受限,也可出现正中神经感觉异常,若病情恶化,可导致肌肉萎缩[20-21]。
布鲁氏菌骨关节病的诊断一般依赖于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血清学实验、影像学检查及菌培养等。如患者表现为关节有炎症迹象并伴有影像学异常,均应考虑骨关节受累[22]。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TA)滴度≥1∶160,2-巯基乙醇试管凝集试验(2-ME)滴度≥1∶80有利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8,18,23]。对于布鲁氏菌骨关节病来说,血液、滑膜、骨髓的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培养周期长,阳性率低,且骨髓抽取为创伤性操作,临床上不太实用[23]。有文献报道,布鲁氏菌骨关节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率(MLR)、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值明显高于无关节受累的布病患者[24]。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评估关节受累或脊柱布鲁氏菌病最有效的方法[22]。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需要与脊柱结核相鉴别,脊柱结核症状一般较轻,MRI可加以区分[25]。影像学检查和同位素骨扫描可辅助诊断骶髂关节炎,但与骨扫描相比,高分辨率的MRI更加敏感[26]。关节镜、关节滑液的培养可辅助诊断外周关节炎[27]。对于布氏菌性骨髓炎来说,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比常规培养更具敏感性[28]。滑囊炎可给予滑液的培养,血清学实验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分离扩增[17]。对于布鲁氏菌性腱鞘炎、肌腱增厚等,MRI成像更为清晰[20]。
布鲁氏菌骨关节病并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29-30]。骨关节受累的最佳治疗时间应该为3~6个月,链霉素对骨关节布鲁氏菌病有良好的疗效[8]。治疗上应早期、足量、联合、全程给药,可选用三联[强力霉素(100 mg,口服,2次/d)+利福平(600 mg,口服,1次/d)+链霉素(1 g,肌内注射,1次/d)],共21 d。由于许多抗生素对骨关节的渗透性较差,很难从骨骼和关节中根除病菌,所以延长治疗时间很有必要。研究证实,持续6个月更有效,但需注意的是,8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强力霉素等四环素类药物[31]。
抗生素是目前治疗脊柱炎的主要方法,对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来说,应至少服用3个月以上的药物[32]。若抗生素治疗无效,或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脊柱畸形、脓肿形成、持续性的疼痛等后遗症,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式有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及微创,临床常选用后路,该术式较为安全,可降低患者术后二次感染的风险[33]。但迄今为止,脊柱炎患者手术治疗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当病变累计骶髂关节或髋关节时,治疗应持续45~90 d,其他外周关节炎治疗应为45~60 d,若治疗失败,应延长至90 d[30]。对于布鲁氏菌性滑囊炎及腱鞘炎患者,建议联合用药6~8周,并对受累关节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18、20,34]。
目前,临床对于布鲁氏菌病的远期并发症并无有效治疗措施,所以早期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布鲁氏菌病的传播,临床应从源头遏制其蔓延,加强对牧区的管理及防疫工作,对布病流行区域的畜类实施疫苗接种,做好消毒,不吃没熟透的牛羊肉。本文通过对布鲁氏菌骨关节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3个方面的简要总结,旨在为此类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也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