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明
(昌乐县人民医院骨科,山东潍坊 262400)
脊柱胸腰段骨折属于临床方面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患者因为脊柱中柱受到劳累,造成脊柱出现不稳定情况,压迫脊髓神经,导致诸多并发症的出现[1-2]。手术治疗对于早期骨折处的矫正复位和脊髓稳定性的重建很有必要,通过对患者受损脊柱的生理结构予以重建,可解除压迫,从而避免神经损伤,使患者恢复脊柱功能[3]。但不同术式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前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能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加速手术时间,但在术中对机体创伤较大,会增加患者应激反应,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出血量较少,且操作较为简单,利于后期恢复。现对10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开展治疗分析,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昌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8.7±2.6)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车祸撞击10例,运动撞击伤16例,其他暴力行为致伤13例;骨折类型:23例稳定型骨折,28例不稳定型骨折。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24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9.1±3.2)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撞击10例,运动撞击伤17例,其他暴力行为致伤11例;骨折类型:25例稳定型骨折,26例不稳定型骨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昌乐县人民医院的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通过X线检查确诊为脊柱胸腰段骨折;②符合脊柱胸腰段骨折手术标准[4]并经过CT影像学明确前柱椎体压缩幅度超过50%,或有超过30°的后凸畸形;③无神经损伤,不需进行椎管减压处理。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部位部骨折或免疫系统疾病;②合并心脑血管或精神类疾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前路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处理;从脊柱胸腰椎段的左侧位置开始入路,对患者出现损伤的脊柱胸腰椎后半段相关骨质及附近部位椎间盘予以切除;将自体髂骨块予以植入,进行正确的内固定处理,在对应位置放置引流器;对创口予以缝合。
研究组患者应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前接受X线相关检查;患者取俯卧位,进行全身麻醉处理;根据X线检查结果在机体骨折椎体的骨折部位正中作一小切口,最大程度暴露出患者的伤椎和周围上下椎体;将深筋膜和骶棘肌依次切开,使机体的横突及椎板可以充分显露,从而确定椎弓根的正确位置;通过C型臂X线透视检查了解其骨折部位和骨折实际程度,把椎弓根螺钉准确的置入患者椎骨中,尽量予以减压,依次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根据实际骨折情况,进行关节突间植骨的融合,尽量融合机体自身髂骨和植骨,反复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切口予以冲洗;对切口进行依次缝合。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需要进行抗生素干预处理1 d,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需要进行X线及CT复查;手术后第2 d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术后1周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嘱托患者进行下床活动,告知患者每月定期进行复查,3个月内需佩戴腰围器具进行活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相关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经过X线检查确认伤锥的高度全部恢复正常,骨折部位已经愈合;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改善,生命体征接近稳定,经过X线检查确认压缩脊柱恢复程度>60%,恢复基本生活能力;无效:临床病症没有改善,相关生命体征不够稳定,腰部功能没有恢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治疗有效率 =[(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③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5]对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分值在0~10分之间,分数越高疼痛越重;采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6-7]对腰椎功能进行评分,评分标准由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能力、睡眠质量、性生活及社会生活等10个方面组成,每个方面为0~5分,以50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切口长度(mm)住院时间(d)研究组 51 184.34±2.38 534.71±2.82 118.35±15.23 9.56±1.12对照组 51 18.15±2.83 t值 -126.841 -168.103 -29.485 -20.156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72.41±4.35 786.54±10.32 232.83±23.17
2.3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 评分和ODI 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对比(分, )
表3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对比(分,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ODI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1 7.41±0.51 0.32±0.12*39.98±3.24 3.18±0.43*4.63±0.42*t值 0.757 -11.493 0.666 -17.227 P值 0.451 <0.001 0.507 <0.001对照组 51 7.34±0.42 0.87±0.32*39.56±3.13
脊柱胸腰段骨折发病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脊髓损伤可能会导致患者身体出现麻木、刺痛感、脑损伤等症状,病情严重者会对机体脊髓神经形成一定压迫,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8]。临床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主要目的在于将患者脊髓神经压迫解除,并且保留原有椎体高度,对后突畸形进行纠正。目前,胸腰椎骨折手术是临床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主要选择,通过手术可以对患者的骨折部位予以有效复位和固定,使机体脊椎力线和序列恢复正常,有效提高其骨折切口有效预后,改善整体预后效果。现阶段临床方面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是前路内固定术及后路内固定融合术[9]。前路手术能够直接进行减压处理,还能直接对骨折部位予以融合固定,使用过程中充分暴露患者骨折部位,拓宽手术视野,有利于椎管内骨折碎块和坏死组织被完全清理,但是该手术的整体操作较复杂,可能会增加手术出血量或损伤附近的脏器,而且术后稳定性较差,患者易出现应激反应。而后路内固定术是通过椎弓根予以固定,根据机体后韧带的相关牵张力使椎骨碎骨块正确复位,帮助其椎体高度能够恢复正常,实现较好的矫正效果。后路内固定术还可以有效修复患者的脊椎后部位置损伤,并且使用过程中操作较为简单,降低机体损伤,同时后路固定过程中节段较少,能够预防相邻节段产生退变,符合生理学原理,利于患者在手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10]。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相关手术指标情况更好,VAS评分和ODI评分更低。与前路手术比较,后路治疗方式更加彻底,手术过程更加简单,对主治医生的整体技术要求比较低,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除此之外,该手术还能提高脊柱的稳定性,使脊椎功能尽快恢复,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切口较小,且不会对周围的健康血管及神经组织造成损伤,手术出血量较少,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痛感,使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得更好,改善预后效果,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缓解术后疼痛感,使患者尽快恢复腰椎功能,缩短整体治疗时间,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