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丽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背景下,如何把握艺术学科“美”的本质,从区域层面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实质和内涵,对标《意见》要求,对于分析区域艺术学科建设现状,厘清区域艺术教育的发展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艺术学科建设方向往往侧重于技术的习得,轻视了艺术对于丰盈个体的精神世界、修正偏差行为的积极影响。《意见》指导思想为艺术学科建设提供了更加清晰的价值导向。以育人为引领,为个体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无疑应该成为艺术学科建设的核心。其愿景具体而言,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人为本的视野,以“着眼于人,终身发展”来聚焦艺术学科建设。二是两种角度的“双增”。个体角度的“增智慧能”,以超越学科的视角去观照师生的艺术涵养状态,以审美为核心,引领师生追求真、善、美。集体角度的“增质提效”,创造条件加强植根于新时代特色的区域艺术学科建设实践,以使命、责任、效能的全面整合来赋予艺术教育以高度和灵魂,实现区域艺术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减“术”增“艺”融“文”的三点主张。主张艺术教育的“价值路向”,树立由“术”而“艺”,由“艺”而“文”的艺术教育观;主张艺术教育的“传承路向”,将“技术”的艺术教育,转型为“文艺”的艺术教育;主张艺术教育的“回归路向”,以“技”“术”为基础,以“艺”“文”为核心,回归人的生命情怀与社会理想。
笔者所在区域市级以上的艺术中心较多,有的艺术中心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但是,这些艺术中心在艺术学科区域整体架构中往往自成一体,没有发挥其优势辐射作用。长期以来,艺术中心以外的学校对于特色建设,看似生机勃勃,实则多为惯性使然、经验驱动,这些特色经常与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脱离。基于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创建“三高三效”的资源优化网络,来推动区域艺术学科建设走向更加优质均衡。
1.高效配置校本课程
鼓励各校根据学生需求、教师专业特长、学校发展方向等确定艺术特色,初步建立“艺术课程校本化”的概念。这里的校本课程不同于传统校本课程,是全面融入学校常态艺术课堂、特色兴趣班、艺术社团等不同方面的系统工程。这种以服务于个性化成长需要为前提的课程模式,能够帮助艺术教师更有效地进行个人规划,开发其专业技能,建立职业自信,也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搭建了平台。
2.高效整合“区域联盟”
在明确各校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区域特色的艺术联盟构建。改变相对机械的联盟建构方式,由市级及以上艺术中心学校作为盟主,帮助各校围绕各自艺术特色进行联盟整合。通过盟主学校公开课观摩、专题研讨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艺术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
3.高效供给“两横三纵”
“两横”即形成区域艺术联盟、各艺术联盟校之间的管理体系,通过做好过程指导、科研成果展示,形成各级联盟校人员互鉴、知名专家引领和一线教师共享的机制。“三纵”指构建跨区域联通、跨学科融通、跨学段贯通的联盟网络,打破区域隔阂、学科壁垒,扩大教育供给,从而保障优质资源持续供给。
区域教研系统要通过精准教研,探索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行为优化与宏观决策等相融的教研新样态,丰富以学习为中心、以素养为导向的全覆盖可选择的教研体系,实现区域教学、教研和管理协同发展。
学习内容精炼,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突破以往经验为主的教研内容的桎梏,探求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内容变革。借助信息化平台收集数据,聚焦问题核心进行诊断与改进,使教研内容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转型。
实践路径精细,从“分散单一”走向“研培多维”。某种程度而言,教研是分散的培训,培训是专题的教研;教研是培训的实践先导,培训是教研的思辨拓展。要实现从教学展示到示范引领,从观摩点评到“全体、全程、全景”的浸润体验,从现场学习到跨场域、多形式的学习。多角度的研培融合,有效改变了传统艺术教研的低端循环,创设了艺术教师专业持续精进的发展通道。
成果评估精准,从“知识获得”走向“素养提升”。从单纯的求知转为开始关注是否聚焦学生艺术学科素养与学业水平提升,是否提供了个性化测评和诊断服务,是否建构了艺术学习个性化资源库;聚焦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进行可视化诊断和优质教学资源支撑下的艺术课堂教学,助力区域艺术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