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兴树
“有机”是由有机体延伸出的概念,其含义极其丰富。“有机”经常与“联系”搭配,表示内在秩序和意义关联;“有机”往往有复杂的意味,再先进、再智能的机器都不如有机体那样复杂而精巧;“有机”常作食品之定语,有健康、生态、安全、绿色之意。因为“有机”意味着关系、复杂、精巧、绿色和未来,怀特海甚至提出“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有机时代”。学校教育具有复杂性,学校教育应追求“有机”的变革,应充分发挥“有机”的力量。
“有机”的变革是道德的变革。“有机”强调关联,注重整体和共同协作,排斥个体主义,兼顾局部与整体的利益。“有机”强调“持续”,要求人们不仅关注现在,更要关注未来。“有机”具有协调与和谐之意,涉及生态公平,蕴含生态道德。这种道德又蕴藏智慧,所谓“大德即大智”。德国诗人朋霍费尔说:“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有机”蕴藏的智慧是道德的智慧,是伟大的智慧。
“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学校变革必须坚守道德目标,否则就会迷失航向,甚至会背道而驰。这种道德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致力人的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道德目标不仅具有导向功能,也蕴含变革动力。学校变革应该善于从“有机”中汲取道德力量和智慧力量,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此为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保驾护航。
“有机”的变革是内在的变革。生命之所以能自我复制、自我调节、自主生长,生命的各种机能之所以能保持高度有序,是因为其具有自组织力量。这种力量十分精妙,比如,植物能够把养分恰到好处地输送给其各个器官、各个部分。这种力量十分巨大,因为它是内在的力量、天然的力量,是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力量。学校办学离不开外部支持,离不开政府管理,离不开他组织力量的介入。但学校又是由人组成的“复杂巨系统”,蕴藏强大的自组织力量。而且,系统外部的力量往往需要通过自组织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政府应转变思维方式,把学校看作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生命有机体,遵循生命系统的组织动力学原理,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和自主发展。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挑战,学校变革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学校越来越需要培育和开发学校自组织力量,越来越需要通过自我内系统力量的释放来赢得更好、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有机”的变革是“开放”的变革。开放是生命系统重要的特征。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贝塔朗菲用“开放系统”来描述和定义生命体。在他看来,生命系统的其他特征,诸如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自主性活动等,都以开放为基础。生命系统一刻也不能停止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没有开放就没有生命的一切。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学校更要坚持开放,通过开放触摸变化、迎接挑战、拥抱机遇、汇聚众智、促进共生、凝聚能量,充分打开学校发展的可能世界,充分拓展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空间。为此,学校要积极推进治理改革,建设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结构,建立开放、包容的现代学校制度。
“有机”的变革是整体的变革。整体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特性,“整体”常常是“有机整体”的简称,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整体之所以大于部分之和,在于整体是关系意义上的整体,是关系的力量把整体的各部分、各要素组织在一起,并赋予新的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教授提出要建立生成整体论。整体更多的不是共时性的、构成性的整体,而是在系统演化机制作用下,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整体。“有机”视野下的整体不仅注重克服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分离,还注重消解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整体蕴含着关系思维、过程思维,蕴含着方法论,学校变革应注重从有机整体中吸取思想和智慧的滋养,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复杂性挑战,才能提高变革的品质。
“有机”的变革是“过程性”变革。怀特海认为“过程即实在,实在即过程”。任何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都表现为或长久或短暂的过程。但相比较而言,生命更具有过程属性。
生命总是处于变化的过程中。生命体的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生物的节律现象,无不表现为变化。生命的变化还表现在用变化应对变化,生命总是主动协调与环境的关系,用变化来维护内部的稳态。生命的变化并不是匀速的,有其内在的时间结构序。生命的变化又具有不确定性。生命过程不同于物理过程,不是“本质先定,一切既成”的简单流程,而是规律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统一,是各种状态之间不停转化、生成的过程。生成与创造是生命过程的重要特性。学校变革要尊重生命和教育的过程属性,主动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主动研究和顺应生命的节奏、教育的节奏,发现和把握生命和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偶然因素,开发变革过程中的创造潜能,拓展变革的可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