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华,刘学智
(1.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2.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肩负着传播文明以及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背负着传递信念、价值以及知识的伟大使命。[1]师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总是被不同社会和不同历史时期赋予不同的内容。有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师德政策的演进历史、政策制定和实施经验进行了探索,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我党百年师德政策与时俱进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特点[2];也有学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师德建设发展进行了历史梳理、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3];还有学者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师德政策变迁,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呈现出的差异化发展特征。[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走向了高质量师德建设轨道,有力支撑了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基于此,本研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校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出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开展高质量的师德建设,从而明确了高校师德建设新的历史定位、价值导向和政治方向。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立教,源于师德。高校教师作为各种道德目的的实施者,被赋予了道德能动者的角色和责任。可以说,教师是什么样,培养出的学生就是什么样,中国的未来便是什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并将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5]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6]2014 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长效机制》)指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7]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8]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的系列论述要求教师成为“引路人”“指导者”“大先生”“经师与人师”等,并将教师的价值置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时代高度,表明了高校教师在传播思想和塑造灵魂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对高校师德的根本性理解和教学专业独特性的关注,进而为高校师德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五育并举,德育为先。马克思主义主张:“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9]这与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五育并举最早由蔡元培先生提出,他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统一整体,缺一不可。在新时代,五育并举指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新时代国家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对五育并举进行了创新性的变革。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出了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强调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着首要地位。“立德”是指树立美德,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10]“树人”则是指培养人才。因此,立德树人所立的“德”,不仅仅指道德品质,还包括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追求等,是树人的根本,决定着人的发展。由此可见,五育并举是目标,但德育为先是根本。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11]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的专业素养和教师伦理道德蕴含着立德树人鲜明的德育主张。[12]所以,要育有德之人,还需有德之师。教师的师德素养会外化为职业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教学过程,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
“五唯”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高校教师评价方式。“五唯”的本质是教育评价的单一化、局限化,也是高校教师评价的片面化。“唯论文”是以刊评文,“唯帽子”则是以名评人,所以“五唯”的评价方式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会忽视教师的道德品质、专业水平以及职业态度,也会背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功利化,不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破除“五唯”痼疾,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将师德考核摆在了教师考核的首位,促进高校教师评价科学转型。2016 年,《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师德为先,坚持德才兼备,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20 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决扭转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过程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问题。国家重视师德建设,也是对“五唯”痼疾的有力反击,通过强调师德的重要性,降低“五唯”的权重。《方案》提出:“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因此,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可以有效破除“五唯”痼疾,纠正教育评价的“单向度”偏差,促进高校教师评价的科学转型,进而提高高校教师队伍质量。
教师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递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坚定拥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信仰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校师德建设体系。
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向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行动指南,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在政治信仰、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在教育层面对党的政治领导的坚持与贯彻。从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高校师德建设始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指引新时代的高校师德建设。2018 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同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以下简称《教师教育振兴》)指出,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9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师德师风建设》)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2020年,《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博士生导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层次理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的目的。同时,高校师德建设不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宏观统筹,还注重将其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
高校教师的特殊职业道德是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活动中集中统一的具体表现。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要同时兼顾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教育精神等核心素养。[13]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变化,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具有了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建设标准。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老师的基本素质是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14],涵盖了政治、道德、教学等维度。2018 年,《关于开展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基于“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标准,“着力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新时代知识分子工作”。2019年,《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提出,要坚持教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这四个相统一。[15]2021 年,《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指出:“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2022 年,《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全体教师要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此可知,高校教师要想成为铸魂育人的“大先生”,就要坚持“四有”好老师和“四个相统一”标准,这是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四有”好老师主要从政治、道德、文化、情怀几个方面阐述了师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
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言行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实质上代表了国家诉求和公共利益。[16]教师肩负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一代的重任,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是否正确,关涉青少年个人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师德具有政治素质的属性[17],思想政治素质要在高校师德建设中居于首要位置。高校教师要展现其政治属性,坚信中国共产党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2013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校青年思政》)提出,要把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18 年,《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也指出,将“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师德师风作为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2018 年,《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这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关键因素。2021 年,《高校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指出,要“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体系”。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位居前列,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硬性的方向规定,后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软性的言行约束,两者相辅相成。
师德建设保障机制是影响师德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其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德建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准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总体上,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已由零散转化为系统,已由结果监督转化为全过程监督。
师德建设各主体形成交互联动的关系,各环节建立起内在有机的联系,可有效促进高校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尤其是师德建设中的典范和培训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明示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师德培训对师德形成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在师德典范宣传和师德培训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一是注重高校师德的宣传,强调师德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在一个社会中,道德楷模是人人皆应学习、效仿的榜样,是社会道德理想的典型代表。作为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模范引领作用的教师,其思政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面向师德师风的评比活动,推动良好高校教师形象的建立与保持。2013 年,《高校青年思政》指出,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以推进重德养德良好风气的形成。2018 年,《教师教育振兴》指出,要“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同年,开展教师宣传国家重大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了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充分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形成了强大正能量。2021年,《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高校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明确规定,要“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工作体系,组织开展宣传师德典型、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加强对海外归国和青年教师的思想引导”。总体来看,通过媒体和高校大力宣传典型教师的光辉事迹,努力营造树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广大教职工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和作风三个方面的建设,能够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与模范。
二是注重高校师德的培训,拓展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要更加系统、细致地规划和设计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达到唤起师德自觉自省、实现师德内化的目的。[18]2012 年,《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教师队伍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师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2013 年,《高校青年思政》指出,要把师德规范纳入青年教师岗前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2018 年,《教师教育振兴》指出,要将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总体而言,高校行政部门将学习教师道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特别是将其作为高校青年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同时采用专业、院系为组织单位对教师进行多层次的培训,能够保障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得到较快发展。
师德培养不能完全依赖教师自我意识、自我觉悟和自我修养的自我教育,还必须建立在他律的基础上,即通过正面的思想道德意识强化。为保证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和优良风气的形成,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符合本校实际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党和国家对师德的考评与监督机制进行了针对性改革。
一是将师德作为高校教师考评的首要标准,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师德考核。师德评价工作体系是师德建设的必备条件。师德评价为师德制度建设提供外部动力,是判断高校师德建设状况和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19]2013 年,《关于2013 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2014年,《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惩治与预防腐败》)指出,应将师德情况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2015 年,江苏省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2016年北京市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市属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均指出,要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考评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师德考核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由此可见,完善高校师德建设制度需从师德评价机制入手,在凸显师德评价重要性的基础上,将师德评价细致地融入高校教师发展的各项具体教学和科研实践,进而保障高校师德建设的全面制度化。
二是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健全师德监控体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巨大工程,为保障这项工程高效运行,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体系。2014 年,《长效机制》指出,“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建立了问责机制。同时,《长效机制》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年,《惩治与预防腐败》进一步指出,要落实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和学校纪委的监督责任,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合力。2018 年,《十项准则》明确提出了高校教师要坚定政治方向,不得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等十项准则。2019 年,《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提出了对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会的监督职责要求。总体上看,党和国家在完善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体系方面,不仅明确了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责任主体,而且形成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多元的监督体系,并制定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各项具体的师德行为准则。
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还在于确保评价激励效果的持续作用与不断提升。决定个体行为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体对其行为后果的酬赏,其中最主要的是对经济利益的算计和期盼。[20]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在建立规范和引导机制,通过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大力弘扬与表彰,要对那些表现不佳者进行及时劝诫和引导,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惩处师德建设过程中失范行为的力度。2012 年,《教师队伍意见》规定,针对严重失德且影响恶劣的教师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情节非常严重者撤销教师资格。2014年,《长效机制》指出,对部分存在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给予“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的处罚。2018 年,《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规定,“对高校教师的处理,在期满后根据悔改表现予以延期或解除”,且处理解除的执行期限不得少于两年。2022 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 年工作要点》指出,要“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题‘黑名单’制度”,将丧失或被撤销教师资格的有关人员数据录入数据库,以便进行教职员工准入查询。
总体上看,健全师德建设的惩处机制是新时代高校促进立德树人教育任务高效完成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高校师德惩处机制,有效保障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得师德师风建设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德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有益于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师德建设的新要求,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明确的指导思想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党的政治指导思想直接决定着高校师德的建设方向。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表达了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现实状况的审视。对高校理想师德的向往,能够帮助高校教师超越个人狭隘利益的局限,提升高校教师的道德自觉。让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教育任务。要实现这个任务,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伟大结晶,其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高校应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等的研究学习,站在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俱进地审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实质、意义等问题,以切实指导高校师德建设的深度发展。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育工作者承担了维护最高伦理标准的责任。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有机结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既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方法,又深入研究教学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学术教学的有机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输送人才。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在于通过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推动高校教师自觉内化道德规范,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主动式内化。一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高校教师,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只有对师德建设的内容有了清醒的意识,才有可能在平常的行为举止中传达出道德的讯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不仅在于让高校教师掌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更在于使最新的理论成果转化为高校教师的生活、工作、学习的一种手段、方法和态度。为了保障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内在道德信仰与外在道德行为间的一致性,就需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个人自律的道德实践。二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师德教育,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是无法被分离开进行专门教授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隐性和显性、直接和间接、真实和虚拟等多种方式来促进高校师德建设。为了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应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如真实案例讲述、浸润式研修、基地实践活动、情境体验等),激发高校教师接受师德教育的积极性,增强高校教师师德养成的内驱力。
加强新时代的高校师德建设,要把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重视高校师德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性发展,构建适应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需要的制度体系。首先,教师招聘引进应以师德为第一标准。在高校教师招聘引进时,应落实教师入职审查制度,对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是否曾有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进行逐一审查。其次,严格师德监督制度。地方政府应对高校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情况进行监督;高校应公示举报部门的相关信息,依法依规接受监督举报;社会应采取多种监督方式,发动社会公众对高校师德情况进行监督,为高校提供监督评议参考。再次,健全师德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既是激励也是约束,对师德高尚的教师应进行表彰奖励,如颁发奖项、评聘优先、现金奖励等;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应取消其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格;对存在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应采取约谈、通报批评、记过处分等方式进行问责。最后,完善教师退出制度。对存在学术不端、侵害学生等严重师德失范行为的高校教师应予以淘汰,清除出教师队伍并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高校不得再次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