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锡
【内容摘要】青少年已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他们很容易被不良媒介信息误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本文就“双减”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对青少年媒介素养与劳动素养融合提升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需要化解不良新媒体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困扰,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和劳动素养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
【关键词】“双减”;新媒体;媒介素养:劳动素养;融合提升
一、“双减”政策出台为教育回归正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随着国力强大,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使得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发强烈,孩子除了正常接受学校教育外,家長往往还送孩子参加各类培训机构举办的形形色色的补习班,既增加孩子的课业负担又使其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和过少的劳动参与,导致学生睡眠少、体质差、视力下降等问题;违规培训、高收费培训等现象,让家庭经济负担和教育焦虑加剧,既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还破坏了教育生态。在人才选拔层面,由于学生社会劳动实践、艺术素养等过程性考查标准难以把握,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高考的招生录取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客观上看,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现象仍旧存在。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落实“双减”工作,引导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校外培训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引导新媒体真正意义上发挥其教育功能。施教者切实遵循教育规律,聚焦育人质量提升,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实现“五育并举”亟待教育进行一次新的革命。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教育回归正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表现出来的选择、质疑、理解和评估的能力。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形态多样化的特点,现代科技在促成大众传媒发生形式上的巨大变迁的同时也促成其功能上的巨大扩展,随之产生了新媒体。②新媒体时代有些人任性而为,对于自己看不惯的现象不愿正面表达观点,而是采用粗暴语言进行攻击、发泄不满。③青少年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选择的困惑、质疑能力的缺乏、理解能力欠缺和评估能力不到位等问题。媒介素养的缺乏也容易导致青少年道德素养的缺乏,使他们的人生观发生扭曲。由于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使他们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力。而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一些缺乏科学根据的所谓常识、个人的偏见、色情、暴力等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新媒体大量传播的信息在不断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心智,在提供正能量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信息,比如“绝对自由主义”“挑战生命”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和思想。④因此,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教育媒体可以开发“媒介素养”课程培训和教材等;又如,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 提供为师生成长服务的在线教育、培训,开发电子书包、电子阅读器等终端产品。⑤
(二)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引导青少年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要做好劳动教育,就必须在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层面建立新的道德标准和机制,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素养,遏制不劳而获思想的蔓延。由于种种原因,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目中,劳动还没有被摆在一个应有的位置。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双减”背景下提升青少年媒介与劳动素养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双减”背景下劳动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多年来,在希望高、投资高、有回报的智育教育催生下,中小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劳动的认知和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存在诸多短板。“减负”从根本上说,是要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局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保障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本质上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并实现教育公平、从根本上缓解全民教育焦虑,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回归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教育生态。让教育更加聚焦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要通过劳动素养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政府层面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和监管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
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网络暴力、假新闻等。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采用科技和人力等多种手段将虚假信息、低俗信息扼杀在萌芽状态。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与“德智体美”相融合,紧密结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坚持育人导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丰富劳动教育载体,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的协同育人格局。地方政府划拨土地,建立劳动实践基地,种植蔬菜花草,组织学生参加与其身心相适应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劳促德、以劳增智,突出育人效益。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坚持实践体验、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坚持适当适度,综合考虑学生学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三)重视家庭影响家校协同提升媒介素养和劳动素养的教育合力
很多青少年沉湎网络,和家庭有极大关系。家长的不文明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和家长的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媒介素养与劳动素养是社会道德、传统道德和家庭教育的综合体。
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媒介素养与劳动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无疑也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树立劳动光荣的家风,让孩子感知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劳动者是快乐的。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好家风家教。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误把劳动当成一种惩罚。比如,孩子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或者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之后,家长都会罚孩子扫地、擦桌子等体力劳动。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就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劳动是被迫的、带有惩罚意味的,感受到的是劳动带来的痛苦。
所以,家长不能把劳动当成惩罚,而是要让孩子从小主动劳动、愿意劳动、热爱劳动。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家里积极劳动,树立勤奋能干的形象,将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那么孩子也会学习家长的这种优良作风。如果家长回到家中手机玩个不亦乐乎,孩子也可能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和做家务,所以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在进行家庭劳动时,家长应鼓励孩子主动参与,自己动手,给孩子提供劳动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劳动计划与分工,各司其职。让孩子做到自己的文具自己整理、自己能洗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等,形成家务共做意识,通过劳动体会快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注释:
①②赵琳:《论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③马新妍:《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新闻战线》2019年第3期。
④赵连云:《新媒体助力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6期。
⑤桑翔:《构建教育融媒体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1期。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