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红 高晓艳 王哲(指导)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济南 250014 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产后汗证是产褥期常见的疾病,产妇主要表现为汗出不止,动后尤甚,或睡时遍身汗出,醒后汗止[1],严重者影响产妇日常生活,《张氏医通》将其描述为“产后三急之一”,提出“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2]。产后汗证属西医原发性多汗症范畴,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与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或汗腺功能异常增强有关[3],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方法[4]。中医通过内外合治,优势突出,疗效显著,但是口服中药治疗往往疗程较长、口感欠佳,加上患者哺乳期间用药有较多限制,往往难以坚持服药,而中医外治法具有疗效稳定、经济便捷、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等特点,用于产后汗证的治疗更具优势。
王哲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产科主任医师,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妇产科疾病,对于产后病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丰富。王教授通过分析产后患者的病机特点,运用神阙穴贴敷治疗产后汗出患者,经济便捷,疗效突出。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收获颇丰,现将王教授治疗此病的经验浅析如下。
产后汗证以证候命名,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描述此病为“产后汗出不止候”,也可称其为“产后盗汗”“产后虚汗”等。《妇人大全良方》载“产后虚汗不止者,由阴气虚而阳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5],认为本病病机为产后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不敛津,汗出不止。《灵枢·五音五味》载“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于血也”,女性一生皆赖于气血,尤以血甚,孕后血聚胞胎以养胎,产时气血推动以下胎,故产时耗伤气血,亡血伤津,致阴血暴脱,虚阳外越,熏蒸汗出。临床证候分类可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及亡阳证,无论证型为何,均应以益气养血为根本大法,兼顾收敛止汗。
神阙穴可调节全身阴阳气血,具激发元气、补益健脾、强身健体等功效,而五倍子、煅牡蛎具收敛止汗之性,两者结合,标本兼治,共奏补益祛邪之功。
2.1 神阙穴贴敷用药原理 神阙穴贴敷疗法为脐疗外治法的一种,是将配比好的药粉通过调和制成饼状,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皮肤直接吸收药物,并通过经络传导直达病灶,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6],具有作用直接、安全无创、经济便捷、操作简单和依从性好等优点。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即有诸多关于脐疗外治法的记载。葛洪《肘后备急方》则开创了药物填脐治疗的先河[7],此后药物填脐疗法不断发展完善,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如《万全备急方》载生矾末填于脐中,治疗热极二便不通;《慈幼便览》言葱姜捣烂填于脐内以膏药盖之,治疗水泻不止;《幼幼集成》载艾叶烧灰填于脐上,治疗小儿脐风撮口等。人体具有协调统一性,皮肤与脏腑通过经络密切相关,“有诸内必形诸外”,五脏气血旺盛、充盈与否可通过皮肤展现,皮肤吸收药物同样会通过经络传至相关脏腑发挥作用,故汗液的排泄失常也可通过皮肤给药达到治疗目的。
王教授认为,神阙穴主要发挥益气补血、调整阴阳的功能。《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说明汗液的产生与排泄,是体内阳气蒸腾气化阴液的结果,而汗液的排泄失常反过来会加重体内阴阳失调。神阙穴外通四肢百骸,内联五脏六腑[8],具有调节全身气血阴阳、激发元气、充盛阴精之功,有助于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张志聪[9]《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言“汗乃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汗为气血津液所化生,故属阴,汗出过多,耗伤津液。任脉为“阴脉之海”,统摄全身精血津液[10],具有调节全身阴脉气血之功,神阙穴为任脉之腧穴,经络穴位具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特点,故神阙穴贴敷能够调节全身阴脉气血,促进津液化生,减少津液排泄。
阴阳互根互用,阴精亏损至一定程度会累及阳气,导致阳气不足,汗出不止,阳气随之外泄或化生不足。神阙穴位于脐部,《医学原始》记载“人之始生,先脐与命门;脐与命门生于百体之先,命门对脐中”[11],命门是先天阳气贮藏之地,是一身阳气之根本,神阙与命门相对,为“神气通行之户”,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肾阳之功[12],其温阳之效俱佳。李时珍[13]《奇经八脉考》载:“督脉起于会阴,为阳脉之总督;任脉起于会阴,为阴脉之承任;冲脉起于会阴,为诸脉之冲要。”任脉与督冲脉“一源三岐”,皆起于胞宫,共同发挥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功能;除此之外,任脉与督脉首尾相接于口唇部,与带脉联系密切,带脉环形于腰腹部,在腰部通过命门穴与督脉相通,在腹部通过神阙穴与任脉相连,因此带脉沟通了神阙穴与督脉,能够增强神阙穴的温阳作用。
2.2 神阙穴现代研究 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处,体表定位明显,易于操作。从现代医学皮肤解剖结构角度而言,药物直接接触皮肤,通过角质层、汗腺及毛囊皮脂腺吸收,其中以角质层为其主要吸收部位,但角质层贮存功能较强而输送功能较弱[14]。脐中为腹壁角质层最薄处,局部皮肤无脂肪组织,故其贮存功能减弱而转运能力增强,药物经皮肤吸收后进入血液及淋巴循环中发挥作用[15];而且脐内血管及淋巴组织丰富[16],药物经过脐部吸收,能够通过丰富的静脉血管丛输布于全身各处,较好地发挥转运功能。从药物吸收代谢而言,药物不经胃肠及肝脏吸收及代谢,能够增强药物利用率,减轻胃肠刺激及肝脏压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其安全性更高[17]。
2.3 组方依据 中药性味不同,各入归经,王教授治疗产后汗证,多选择为味酸、涩,归脾、胃、肺、肾经的药物。神阙贴由五倍子与煅牡蛎组成,按1:1比例磨粉,以醋调和成丸,主要发挥收敛固表止汗功能。
五倍子,《玉楸药解》称其“酸收入肺,固盗汗、止遗精”[18],其味酸涩,性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敛肺止汗、收湿敛疮等功效。《寿世编》载:“汗出,五倍子研末,以唾调填脐中,束定,过一夜即止。”[19]明代《医方选要》《内科百效全书》以及清代《山居便宜方》《幼科切要》《医学从众录》《身经通考》等著作均记载了以五倍子填脐治疗汗出不止的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五倍子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鞣质和没食子酸,其中鞣质可与蛋白质相结合,使其凝固,减少汗腺的分泌,具有使皮肤黏膜干燥、收敛止汗的作用[20]。
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胆、肾经,具有潜阳补阴、收敛固涩等功效。《肘后备急方》以牡蛎、龙骨及麻黄根研末为粉,涂擦治疗汗出不止,《小儿药证直诀》用煅牡蛎治疗虚热盗汗,《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载“牡蛎涩精而虚汗收”[21]4及“固漏血遗精,补虚止汗”[21]239。 《本草备要》言:“涩以收脱,治遗精崩带,止嗽敛汗,固大小肠。”[22]《医学从众录》载“汗出,以龙骨、牡蛎煅研为末,包稀布内擦汗,粉自出,以实毛窍”[23],指出煅牡蛎研末装布外用以擦汗,可起到夯实毛窍、减少汗出的作用。《傅青主女科》以牡蛎、小麦面治疗产后盗汗。牡蛎对精液、汗液及肠液等液体的收敛作用强大,高温煅制后不仅可缓和其寒性,还可增强其收敛止汗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牡蛎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发挥镇静作用,通过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减少汗出[24]。
醋,是填脐疗法中临床制备药饼较为常用的调和剂,味酸、苦,微温,入肝经,具有收敛行水等功效。《金匮要略》载“治黄汗病,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此处苦酒即为醋,加用醋来治疗黄汗病;《现代实用中药》言“醋用于治疗结核病之盗汗,为止汗药”[25],证实了醋的止汗功效。同时以醋调和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经皮吸收[26],使药性得到更大发挥。五倍子和醋皆味酸涩,能收能涩,两者合用发挥相使作用,能够加强收敛固摄功效。
3.1 贴敷时间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调整阴阳,纠正其偏胜偏衰,使之阴阳调和。据中医“天人合一”理论,择时贴敷,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治疗效果。且经脉穴位对气血阴阳偏颇有特殊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机体的状态,不同经络所含气血不同,所属时间亦不相同,故疗效有所差异[27]。王教授认为产后气血亏虚,气随液脱,致机体甚虚,故以益气养血为其治疗大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健脾为其重中之重。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转运皆需脾气发挥作用,脾气的运化功能完善,脾气升清,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经心肺化生气血,发挥营养全身及滋润濡养的作用。产后气血亏损,加之汗出不止,更为亏虚,健脾以促进气血生成,且脾主统血,血汗同源,健脾有助于统摄汗液的排泄。脾气兴盛,运化功能正常,气化生有源,固摄功能可正常发挥,汗液则不会过度排泄;若脾气虚弱无力,气化生无源,气失固摄,则汗出不止,如《傅青主女科》中云“妇人产多汗,当健脾以敛水液之精,益荣卫以嘘血归源”[28]。根据子午流注法推断,巳时(9:00至11:00)归脾经所主,故在此时进行穴位贴敷可充分发挥脾气功能,疗效最佳。
3.2 注意事项 神阙贴因使用胶质性贴敷材料,禁止贴敷于皮肤破损处,以免发生感染;若贴敷部位出现红痒症状,考虑为局部接触性皮炎,去除接触物后一般可自行消退,可用温清水擦拭后涂擦橄榄油或甘油以保持此处湿润[29];若贴敷部位出现水疱,一般认为与贴敷时间过长有关,但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加重水疱的发生[30],故贴敷时应注意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出现水疱后注意保持清洁干燥,小疱可待其自然吸收,大疱以无菌注射器吸出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夏季汗孔开放,药物吸收迅速,可适当减少贴敷时间。
患者杨某,女,31岁,因“顺产43 d,汗出增多1周余”于2021年4月8日初诊。患者自述分娩后1个月余于某月子中心进行“发汗治疗”,历时汗出淋漓不止,遍身湿润。治疗后汗出逐渐增多,活动及哺乳后加重,伴体倦乏力、微恶风寒,产后乳汁不足,恶露已尽,纳差,嗜睡,小便短少,大便正常。舌脉诊见舌淡胖大苔薄白,脉沉弱无力。详询病史,患者平素月经规律,3~4/30 d,量色质均可。既往体健,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免疫系统疾病及结核病等引起汗出增多的急慢性疾病病史。诊断:产后自汗,证属气血虚弱、营卫失和,治以益气养血、收敛止汗。王教授给予自拟益气固表方(西洋参18 g、炙黄芪18 g、炒白术12 g、生地黄12 g、茯苓15 g、防风12 g、麻黄根15 g、煅牡蛎30 g、当归9 g、川芎6 g、路路通15 g、通草15 g、炙甘草6 g)及神阙贴各7剂治疗。嘱其上述中药方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神阙贴上午9点贴敷,连续贴敷6~8 h,注意贴敷处有无异常,如有异常则立即停止使用。注意保暖,避风寒、畅情志、节饮食。
2021年4月15日二诊。服药平妥,贴敷处无不良反应。诉其汗出明显减少,出汗量相当于前述的1/3,疲乏无力等症状好转。患者诉中药服用困难,欲单纯神阙贴治疗,继续给予神阙贴7剂治疗,贴敷方法同前。
2021年4月22日患者未就诊,予电话随访,告知汗出症状已完全消失,疲乏等症状好转明显。
按:该产妇产时用力分娩及疼痛刺激,导致汗孔开放,产时耗气伤津,营卫失和,卫气不固,司开阖功能减退,致汗出增多;又因过度发汗,伤及阴津,阴津不足,“阳在外为阴之使”,阳虚不固,营卫不和,故怕风自汗等症状明显。《理瀹骈文》曰“外治之学,与内治并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也”[31],初诊时予内外合治,以神阙贴培本固元、敛肺止汗,中药方剂益气固卫、增强正气,方中西洋参补气养阴,黄芪益气固表,两者共用加强益气之功;白术为 “补气健脾第一要药”,茯苓健脾宁心,与白术共益脾土以资生化之源,生地黄滋阴补肾,与白术、茯苓共培先后天之本;防风祛风解表之力强,与黄芪、白术托里固表;麻黄根、煅牡蛎加强固表止汗之功;产后多虚多瘀,加以当归、川芎行气活血、祛瘀生新,川芎行气之功尚可使全方补而不滞;路路通、通草既可疏通全身气血,又可通经下乳;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之功。治疗后汗出明显减少。二诊时,因卫气虚等症状已消失大半,故单纯给予神阙贴治疗,发挥其补益收敛止汗功效。“内外合治”明显提升治疗效果,使产后汗出治疗方式多元化,缩短治疗周期。
女性由于分娩时用力、汗出及失血等,耗气伤津,致阴血暴脱,百节空虚;加之饮食或摄生不当,发为产后汗出不止。王哲教授认为产后汗证属本虚标实之证,关键病机在于气血虚弱、阴阳失调,治疗应益气养血,兼以收敛止汗。产后本虚,用药应遵循“勿拘于产后,勿忘于产后”的原则,若治疗不当恐伤身更甚,故王哲教授在中药汤剂治疗基础上加用神阙贴治疗,内外合治,缩短治疗周期。神阙贴能够使药物经脐部渗透直接进入血液及淋巴循环,较大程度地发挥神阙穴滋阴温阳、补益健脾及五倍子、煅牡蛎固表收敛止汗之功,并依据临证经验总结出具体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有助于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神阙贴治疗产后汗证操作便捷、安全有效,可根据病情需要调整贴敷时间以控制药量吸收,为产后拒绝西医及口服中药的汗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具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