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兰 金萌 赵婷 范永升(指导)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白塞综合征又名贝赫切特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痛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病变,可累及血管、神经、消化道等多个系统[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沙利度胺、秋水仙碱、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短期疗效尚可,但存在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较多的问题[2]。白塞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狐惑病”的范畴,最早记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中“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以及“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目四眦黑……”,与白塞综合征“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的表现颇为相似。范永升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现将范永升教授治疗白塞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范永升教授认为,白塞综合征多为湿热内壅所致。湿性重浊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难化,胶着难解;火热之性燔灼、升腾,易生风动血,热盛肉腐,导致疮痈,湿热相合,热蒸湿动,内至脏腑,外达四肢九窍,往往病程缠绵。如薛雪所言:“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3]湿热相搏,导致白塞综合征症状繁多,病位广泛。湿热弥漫于外,表现为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红斑结节、关节肿痛等;湿热壅滞于内,阻滞气机,耗伤阴液,可波及各个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进一步加重湿热。
范永升教授认为,治疗白塞综合征应紧抓湿热内壅这一基本病机,以利湿清热为治疗大法。湿热相合,“徒清热则湿不退,徒去湿则热愈炽”[4],治疗时往往利湿与清热并举,根据湿热的偏盛,或燥湿清热,或淡渗利湿,或芳香化湿。如热邪偏盛者,主要表现为溃疡疼痛明显,目胀目赤,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用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等苦寒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湿偏盛而热不显者,主要表现为溃疡缠绵难愈,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滑等,常用茯苓、薏苡仁、滑石等甘淡之品淡渗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针对湿浊引起的口腔溃疡、口中黏腻、口臭、脘痞纳呆,舌苔白腻等,常用藿香、佩兰、厚朴花等芳香药,醒脾开胃、宣化湿浊。
湿热为患,病及三焦,变幻多端,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分清湿热所在的位置,精确治之。内外相袭,有诸内,必形于外,白塞综合征的外在表现往往能提示病位所在,具体分述如下。
3.1 脾胃湿热上犯 口腔溃疡是白塞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92%~100%的白塞综合征患者会出现口腔溃疡[5]。口腔溃疡常与脾胃湿热有关,脾开窍于口,湿热困阻中焦脾胃,上熏于口,则发为口腔溃疡。脾胃同属中州,二者燥湿相济,升降相因,若湿热困阻脾胃,中焦斡旋失司,法当清脾胃湿热。范永升教授治疗时常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临证多重用生甘草为君,清热解毒、益气和中;再以黄连、黄芩配伍干姜、半夏,辛开苦降、燥湿清热;最后,以党参、大枣健脾胃、补中州。脾喜燥恶湿,湿热困阻中焦日久,易致脾胃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若出现脾虚湿困引起的肢体困重、便溏等症,则予薏苡仁、茯苓、白术、山药等健脾化湿;若脾虚气弱明显,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久泻等,予黄芪、升麻等益气升阳;若气机壅塞,出现嗳气、腹胀等,可配合佛手、木香等调气和中;若湿热酿腐成脓,溃疡久而不愈,可加赤小豆当归散、皂角刺等利湿清热、托毒排脓。
3.2 肝胆湿热化火 眼炎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1],致盲率约25%。眼球各部位均可受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变是色素膜炎。中医理论认为,这与肝胆湿热循经上扰目部有关,肝经上连目系,肝胆湿郁化火,循肝胆经络乘袭头目,则出现目胀目赤、畏光流泪、头痛等火热偏盛的症状。范永升教授常从清肝胆湿热论治,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配合栀子、黄芩清热燥湿,泽泻、车前草渗湿泄热,佐以当归、生地黄滋阴养血,养肝体而调肝用,柴胡引药入肝经,直达病所;此外,加用夏枯草、谷精草、蒲公英等药,清肝明目,对症治疗。若湿热郁于血分,出现红斑结节等,予丹皮、赤芍、青黛等凉血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若肝火横逆犯胃,出现胃脘不适、反酸等,予以金铃子散疏肝泄热,海螵蛸制酸止痛。
3.3 下焦湿热流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热流连下焦,常以二阴溃疡为主症,伴有下肢关节肿痛、皮肤红斑结节等。肾处下焦,湿热下注,与肾经也有一定关系。范教授多以苦参汤、四妙丸等清利下焦湿热。《金匮要略》以苦参汤外洗治疗外阴溃疡,临证应用时也可以水煎服用,发挥清热燥湿的作用。研究发现,苦参的有效成分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对各种皮肤免疫性炎症有抗炎作用[6-7]。四妙丸以黄柏与苍术相使为用,黄柏长于清下焦湿热,苍术长于燥湿健脾;川牛膝活血通经,亦能补肝肾、强筋骨,尤其适合白塞综合征伴有下肢关节疼痛者;薏苡仁淡渗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去,诸药合用,共清下焦湿热。若关节肿痛肿痛明显,加用土茯苓,既可清热除湿,又可通利关节;若长期服用激素等药物损伤阴液,加之湿热伤阴,出现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等肾阴亏虚症状,范永升教授常用生地黄、麦冬、知母等养阴清热滋肾。
4.1 验案一 患者,男,62岁,2019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反复口腔、外阴及肛周溃疡10年。3年前诊断为“白塞综合征”,肠镜提示有慢性结肠炎,口服沙利度胺2片/次,1次/d治疗,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反复发生口腔溃疡,停药后易复发。患者自诉口腔溃疡每月2~3次,溃疡疼痛可影响进食,伴有全身散发红色皮疹,略有瘙痒,因口服沙利度胺出现脚趾麻木症状,目前配合甲钴胺片口服。平素感乏力疲劳,胃纳尚可,大便稀溏,3~4次/d,夜寐不安,易早醒,舌质暗红,质中裂,苔薄腻,脉细。四诊合参,辨为“脾胃湿热证”,治以清胃化湿热和中,处方以甘草泻心汤加减:生甘草12 g,姜半夏9 g,干姜3 g,黄连5 g,黄芩9 g,蒲公英30 g,皂角刺9 g,苦参10 g,牡丹皮9 g,赤芍12 g,木香9 g,佩兰9 g,佛手9 g,首乌藤30 g。 共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温再服,同时停用沙利度胺及甲钴胺片。
2019年12月12日二诊。患者口腔溃疡愈合,皮疹改善,仍有便溏,夜眠尚可,舌质红,苔腻,脉细。续用原方,去首乌藤,加薏苡仁15 g。共14剂,服法同前。
2019年12月26日三诊。患者大便稀溏,其余诸症均缓解,一月来无新发溃疡及皮疹,停用沙利度胺后脚趾麻木消失,舌质红,苔薄腻,脉细,予二诊方去赤芍,加炒白术15 g、黄精15 g。共14剂,服法同前。
按:患者反复口腔、外阴及肛周溃疡,疼痛难忍,皮疹,舌苔薄腻等,均为中焦脾胃湿热所致。湿性黏滞,病情反复,热腐成脓,易发溃疡,湿热熏蒸于上,则口腔溃疡;湿热流注于下,则外阴、肛周溃疡;湿热外溢,则有皮疹,故辨证为“脾胃湿热证”。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生甘草清热和中,半夏、干姜、黄连、黄芩辛开苦降;加苦参清热燥湿,兼顾下焦;蒲公英清胃热;木香、佛手、佩兰行气化湿;皂角刺托毒排脓,促进溃疡愈合;首乌藤养血安神。因患者久病,湿热阻滞气血运行,表现为肢麻、舌质暗红等,合用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脾为湿困,久而脾虚不运,则有乏力、便溏、脉细等,二、三诊加用薏苡仁、炒白术、黄精,调补脾胃,巩固治疗。诸药合用,收效甚佳。
4.2 验案二 患者,女,56岁,2019年7月18日初诊。患者反复口腔、外阴溃疡半年余,伴有下肢红斑结节,诊断为 “白塞综合征”,予甲泼尼龙1片/次,1次/d治疗,症状反复,近来溃疡加重,眼部异物感明显,眼科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建议配合中药治疗,遂来门诊就诊。症见口腔数枚溃疡,疼痛难忍,双目异物感,下肢有红斑结节,伴有头胀头痛,辅助检查示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舌质红,苔腻,脉沉弦。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胆湿热化火证”,拟清肝胆湿热为治,处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 g,焦栀子9 g,黄芩12 g,柴胡9 g,生地黄12 g,车前草9 g,泽泻10 g,甘草9 g,当归9 g,川芎12 g,蒲公英30 g,皂角刺9 g,僵蚕9 g,佩兰12 g,青黛9 g。共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温再服。
2019年8月1日二诊。药后口腔溃疡改善,但仍有头痛,目有异物感,舌质暗红,质中裂,苔腻。原方去龙胆草,加天麻6 g、藁本9 g,再进14剂,服法同前。
2019年8月15日三诊。患者头痛及眼部异物感改善,舌质红,苔薄腻,脉弦。二诊方去皂角刺、藁本,加薏苡仁,继服14剂,服法同前,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患者甲泼尼龙减至0.5片/次,2次/周,病情稳定。
按:患者以头部胀痛、目有异物感为主症,为肝胆湿热,木郁不达,湿热化火而上攻于头目所致,辨为“肝胆湿热化火证”。火热较盛则溃疡疼痛难忍,而舌质红、苔腻、脉沉弦等皆为肝经湿热之象。患者白塞综合征累及双目,病情较重,急需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故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该方苦寒直折,效专力宏,兼能顾护肝阴肝血;并加蒲公英、青黛清肝经实热,皂角刺去腐排脓,佩兰芳香化湿,川芎行气止痛,僵蚕平肝息风。二诊患者仍有头痛,加天麻、藁本增强祛风止痛之效,又因龙胆草大苦大寒,当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三诊时患者诸症缓解,故去藁本、皂角刺;观其舌苔脉象仍有湿热之象,加薏苡仁化湿健脾,巩固疗效。
白塞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中医治疗白塞综合征有独特优势。范永升教授认为,本病可分为脾胃湿热上犯、肝胆湿热化火及下焦湿热流连三种证型;基本病机为湿热内壅,湿热相合,上攻口眼,下注外阴,无所不到,难以速去;辨证时可司外揣内,根据外在症状推测脏腑病位;治疗时当重视湿热之邪在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祛邪为务,灵活选择利湿清热方药。湿热有偏盛,病位有不同,具体治疗时当有所区分,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合理配伍药物调畅气机,扶助正气,祛邪而不伤正。范永升教授以利湿清热法治疗白塞综合征,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