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俪颖 蔡宛如 王会仍 赵玮
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6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PIF)是由各种不同致病因素通过直接损伤或由免疫系统介入,引起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进而导致的以肺间质纤维化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该病严重影响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最终引起呼吸功能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1]。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纤维化药物等,疗效不佳且不良反应明显,容易抑制机体免疫力,从而继发感染[2-3]。
在中医学角度上看,PIF临床主要以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呼吸表浅、憋喘、干咳为表现,属于“肺痿”和“肺痹”范畴[4]。王会仍教授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五十载,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及基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PIF的诊治经验独到。笔者有幸跟随王师侍诊,受益匪浅,现通过案例详述总结王师诊治PIF的经验,以飨读者。
1.1 气阴不足 PIF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看法不一,但一致认为气阴亏虚、肺失清肃是肺痿发病的内在因素。《黄帝内经》论及肺痹,认为因少阴不足、房劳伤肾、风寒湿邪入舍于肺而成。《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详尽地论述了肺痿的基本病机,并把产生虚热的原因归结于“重亡津液”,肺胃气阴两虚,虚火灼伤肺叶,或肺中虚冷所致。戴思恭在《推求师意》中则指出肺痿的基础在于气虚:“虚寒肺痿……惟气虚不能制约其水道之行也。”[5]李用粹[6]在《证治汇补·胸膈门》中指出肺痿病因为“津液重亡”。叶天士[7]则究其病因为“津枯液燥……为津亡而气竭也”。因此,外邪侵袭人体,首犯高位之肺,日久不能消散,肺内气阴受损,肺失濡润而痿;或饮食七情、劳损误治等内因伤及肺脏,气逆气消气虚,肺内津液亏耗,肺叶痿弱不用,终致肺痿。
1.2 热毒熏蒸 肺痿虽以本虚为主,在于气虚、津亏,但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多虚实夹杂,其中热毒熏蒸则是气阴亏耗的重要病机。肺为华盖,喜润勿燥,热为阳邪,易耗气伤津,首先犯肺,正如尤怡[8]《金匮要略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中所言“肺为娇脏,热则气烁,故不用而痿”;陈平伯曾明确指出“大江以南,病温多而病寒少”[9]163,且“热毒内壅,络气阻遏”[9]169。正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8]。
1.3 痰瘀互阻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津为阴液,阴液耗损,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痰阻血行,痰凝气滞,气滞血瘀,血瘀津停,故痰瘀多互结。因此,肺之气阴亏虚日久,继之则生痰瘀互阻之征,故“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久病多痰”。
王师总结前人所言,并不拘泥于古人“肺痿无实证”的观点,结合自身经验,认为该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气血津伤,由肺及脾肾二脏是其病机发展的必然转归,因而其病位在肺、脾、肾三脏;病性则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分;病理因素为痰、瘀、热。王师以为该病病初及气,久则伤及阴血,有一定的发病规律:发病之初致病因素侵袭入内,损伤正气,正虚不运,痰瘀内生,蕴久化热,灼伤津气,加之激素等西药的使用,“壮火食气”,加重正气损伤,痰热瘀结,蕴肺阻络,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导致正虚邪实,故见动则喘息,乏力干咳,胸闷低热,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脉细涩等症状。综上,热毒痰瘀阻滞肺络,脏腑经络痹阻不通,气血津液亏耗是PIF发病的病机关键。
鉴于对PIF病机的认识,王师在临床上将益气养阴、清肺化痰、祛瘀通腑作为基本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2.1 气阴同补 PIF病程较长,其病源于肺虚,肺气亏虚,卫外不固,复加粉尘、烟雾、真菌、曲霉、病毒、毒性气体、有毒农药、药物等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留滞于肺内,损伤肺脏而致发病,外邪入里郁而化热,久则耗气伤津,津伤则热,病情愈下,循环往复。因此,气血津液亏耗是该病的发病根本,而肺为清脏,喜润恶燥,故王师以益气养阴之法贯穿本病发展始终,常选黄芪、太子参、红景天等益气,麦冬、南北沙参、百合、淮山药、五味子、石斛等养阴。其中,百合作为一种药食同用之品,内含少量秋水仙碱,能抑制纤维细胞增殖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肺泡间质水平损害,尤适用于PIF疾病早期。而红景天药性平和,既能润肺补肾,又能理气养血,可明显缓解患者缺氧状态,改善其肺功能,提高免疫力,王师亦惯用之。
2.2 肺肠同清 肺气亏虚,则肺失宣降,气机壅滞,上逆而咳喘,且肺之清气乃宗气生成之要素,其气亏虚,则宗气不足,各脏腑机能下降,更易外感受邪;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正虚生热,痰热蕴肺,传入阳明,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内停,腑气不通,浊气不得下泄而上熏于肺,气急升而不降,上逆而喘。因此,王师主张肺肠同治,治气宣肺同时不忘清热治肠。“治肺”益气之余,尚以麻黄、桔梗、前胡、桑叶等宣发肺气,以杏仁、白前、紫菀、款冬花、枇杷叶、苏子等肃降肺气,两者合用,一升一降,肺气得以宣降而顺;“治肠”以通腑降浊为主,选用大黄、虎杖、川朴、桃仁、杏仁等。王师喜用虎杖,该药微寒,味微苦,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感染、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等广泛药理作用,在清肺散瘀、化痰止咳的同时,亦可泻热通便,故擅治PIF。
2.3 气血同行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肺气朝百脉,助心行血;心血载肺气,维持呼吸。肺病则肺气亏虚或肺气壅滞,无力推动血脉,则见心血瘀滞,心肺同病,久病必瘀。因此,PIF患者在咳嗽咳痰、喘息气急的同时,常常并见胸闷、唇绀、舌暗有瘀点、脉涩等血瘀症状。王师治疗该病时,主张气血同治,在治肺的同时,兼顾活血化瘀,多用丹参、全当归、川芎、赤芍、地龙、地鳖虫、穿山龙、虎杖、降香、石见穿等。其中,王师对穿山龙的运用见解独到,该药含多种甾体皂苷,其中薯蓣皂苷与甾体激素类药物结构相近,药理作用类似于糖皮质激素,但无糖皮质激素样不良反应,可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治疗PIF疗效明显[10]。
综上所述,王师认为PIF的本质为气阴两虚,而痰热、瘀血为该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故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腑泄热均不可少,气阴得益,热清痰逐瘀消,病情方可和缓。
针对PIF的病因病机,王师创立了“芪冬活血饮”用以治疗,获得良效。芪冬活血饮由杏仁10 g,浙贝10 g,桑白皮12 g,百合15 g,太子参20 g,麦冬12 g,黄芪30 g,红景天6 g,金蝉花6 g,穿山龙15 g,金荞麦30 g,虎杖15 g,化橘红6 g,茯苓15 g,五味子6 g,淮山药15 g,白术10 g,甘草6 g加减而成。
方中以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太子参、麦冬、五味子、茯苓、白术)配合黄芪、百合、山药益气养阴,共奏气阴双补、扶正固表之功,使正旺而邪去;虎杖清热解毒、化湿祛瘀、通腑泄下,瘀去则脉通;红景天、穿山龙活血化瘀、润燥滑肠;结合杏仁、浙贝、金蝉花、桑白皮、金荞麦、化橘红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活血行滞、止咳平喘之效。王师主张益气养阴以扶助正气,使正旺而邪去;清热祛瘀可消除体内瘀滞,改善肺循环,使肺血流量增加,从而能够改善通气/血流比例,提高肺的通气、换气功能;通腑泻下可降低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
患者,男,42岁,因“咳嗽气急3个月”于2009年8月5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气急,并逐渐加重,气急动则尤甚,咳嗽尚轻,以早晚阵咳为主,无咳痰咯血,无胸闷胸痛,无心悸黑矇等。曾在北京某医院住院诊治,经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及肺功能等相关检查诊断为“PIF,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仍口服强的松30 mg·d-1,气急有所减轻,但活动后仍明显,咳嗽如前,尚轻无痰,以早晚阵咳为主,伴咽喉干燥。病来神疲体乏,纳寐尚可,便干尿畅。听诊:两肺可及捻发音,以右肺为甚。舌淡苔薄有瘀点,脉细弱。西医诊断:PIF,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机化性肺炎;中医诊断:肺痿,证属气阴不足、痰瘀交阻。治拟益气养阴化瘀、化痰通络平喘,拟方芪冬活血饮加减,处方:黄芪30 g,太子参30 g,红景天15 g,麦冬12 g,五味子6 g,南北沙参(各)15 g,当归12 g,川芎12 g,杏仁10 g,川朴10 g,桑白皮15 g,炙苏子12 g,野荞麦根30 g,虎杖根20 g,三叶青15 g,穿山龙15 g,山药15 g,甘草6 g。 共7剂,日服1剂,分两次服用,同时嘱患者避免劳累。
2009年8月12日二诊。服药7剂后,气急减轻,咳嗽较少,咽干缓解,大便干燥,随证加减,去桑白皮、川朴,加瓜蒌皮15 g、苁蓉12 g,增加虎杖根剂量为30 g。继服7剂,日服1剂,分两次服用。
治疗2个月后,该患者咳嗽、气急明显好转,强的松减至5 mg·d-1。
按:PIF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肺痿”范畴,王师破古人“肺痿无实证”的观点,提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多因外邪侵犯,伤及正气,正虚邪盛,邪气伤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瘀互结,且该类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易致机体御邪能力下降,故而形成本虚标实的病机。本例患者咳嗽日久,肺气耗伤,宣肺失宜,故气短不续、神疲乏力;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亏失润,灼津生痰,故干咳少痰、大便干燥、口干咽燥;痰阻肺络,血滞瘀阻,肺痿乃成,舌脉均为气阴不足、痰瘀交阻之象,治拟益气养阴化瘀、化痰通络平喘。王师立法选药时,遵循以下原则:宜清肺不宜燥肺、宜甘寒不宜苦寒、宜滋阴不宜助阴、宜补气不宜破气、宜降气不宜升气,故拟方芪冬活血饮加减,方中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南北沙参、山药益气养阴,杏仁、桑白皮、炙苏子、野荞麦根、三叶青等清热润燥,辅以穿山龙、当归、川芎、红景天等活血化瘀,川朴、虎杖根、瓜蒌皮、苁蓉理气润肠通便。
中医认为,肺为“华盖”,诸邪来袭,首先犯肺,而致气虚,且肺为清虚之体,喜润恶燥,故肺病常有肺阴不足,而见干咳喘促甚有咯血等气阴两虚之貌;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互为表里,肺气宣发肃降、主行水,促进大肠传导糟粕、主津,大肠之气下行,亦助肺气清肃,肺肠失职则见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热毒之象;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心肺相互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心气亏虚则行血无力,心脉痹阻则肺气壅塞,故可见PIF之胸闷气短、咳嗽喘促、胸痹心悸等症。王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肺的生理特性,总结认为PIF的病机主要在于气阴两虚、热毒熏蒸、痰瘀互阻,以“虚、热、瘀”为病理基础,强调气阴同治、肺肠同治、气血同治的治疗原则,创立了经验方芪冬活血饮。该方以生脉散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益气养阴,佐以活血化瘀之红景天、穿山龙、虎杖,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之杏仁、浙贝等,全方共奏益气养阴、清肺化痰、祛瘀通腑之效,疗效明显,具有独到之处,值得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