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陈仕伟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为代表的未来学家纷纷预言: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够实现居家办公和居家学习,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我们生产生活中的所有问题[1]。他们的预言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而一步步走向现实,因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2],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师越来越希望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实现居家教学。而2020年新冠疫情以倒逼的形式促使广大教师采用了这一教学模式。但是现实的实践证明,完全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虽然线上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独有优势,但是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就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要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就必须推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机衔接[3]。即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混合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线上模式和线下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以有效克服它们各自的局限性,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具有必然性,因为大数据时代呼唤新型教学模式,以适应大数据技术变革的新要求。毕竟“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融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促进思政课教学突破了物理时空限制”[4];并且大数据已经为高校思政课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5]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推动了线上教学模式和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师生突破了时空限制,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距离,使双方关系更具平等性,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相统一。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钉钉、腾讯会议等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直播教学,学生隔着屏幕更愿意回答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更愿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他们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语音、文字等“发言”功能将自己的学习疑惑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同步呈现出来,与教师、同学随时进行交流互动。这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距离,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此外,教师与学生在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使用合作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进行线下讨论,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教学环境下积极参与讨论进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此,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只要充分运用好大数据技术,就能够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达到教学相长,进而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相统一,让高校思政课堂更具平等性。
正因为混合教学模式建立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因而有助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促使师生间的交流更通畅,高校思政课教师因此就能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毕竟“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课程预设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6]即教学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不仅包括教的过程,还包括学的过程。因而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也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在混合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借助慕课等教学平台,将主要教学内容凝练在学生注意力处在高度集中的10分钟左右的小视频中,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此外,教学平台上的小视频具有暂停、回放、快进、反复播放等功能,突破了课堂教学一次性、瞬时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学习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在小视频中教师还可以设置“小测试”环节,以测试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由简到难设置相关题目,直到他们掌握后才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学平台就留下了学生学习的数据足迹。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这些数据足迹就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和分析,预测学生的学习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针对性,还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混合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一方面来自相关教学平台;另一方面来自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直接教学反馈和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网络教学平台的数据而形成的间接教学反馈。因此,混合教学模式扩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来源,进一步提升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性。而学生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来自于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因为学生既是学习资源的接受者,也是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线上平台和课堂教学将学生搜集到的丰富教学资源和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独有见解进行分享,让其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来自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资源。在混合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建立一站式学习方式,将学习资源尽可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7]。而学生根据学习兴趣或者个性特点来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从而做到私人订制式学习,扩展知识面。因此,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学生有针对性获取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成为可能。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借助于大数据技术能够不断获得更为客观的教学反馈以加强教学管理。过去的小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情、组织班级主题活动、考察课外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进行班级管理。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但是通过实体课堂的班级管理所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毕竟有限,即使是有经验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未必能够洞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因而难以实施精准化教学管理。而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记录学生在线学习时长、知识掌握等情况,能做到实时监测学生的出勤和作业完成的质量效果[8]。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能携手专业人员对学生相关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进而系统地掌握学生的线上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甚至是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变化。之所以能够如此,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了大数据技术,将教学管理的实施建立在以数据呈现得更加客观的教学反馈基础上。
正因为有了更客观的教学反馈,混合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就更具全面性。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考核评价和总结性考核评价,而实际上都是以学生成绩为依据进行考核评价,但是因班级人数较多且技术水平有限,对学生评价肯定不可能真正达到精准化,往往难以真实反映,且无法全面反映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因此,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虽然有过程和总结评价,但是由于教学反馈不够客观,往往都采用“一考定终身”,过程评价往往流于形式。与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相比较,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评价则是根据学生的数据足迹来进行评价,并且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数据足迹来进行评价,而是运用大数据、算法等根据学生的数据足迹做出评价,排除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观性。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从知、情、意、信、行等多个维度,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9]。这样,思政课教师在使用混合教学模式过程中,既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情况,又能考查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通过分层多阶段多次考核,促使学生的考核评价更精准更全面。
高校思政课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确实能够充分发挥出线上教学模式和线下教学模式的各自优势,并实现有效融合。但是不可否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课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
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混合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把握存在不足,误以为混合教学模式就是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的简单相加,甚至相互代替。结果就是难以把握好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均衡性。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可能将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教学模式演化为纯线下教学模式。他们虽然会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但是往往是将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没有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设置教学互动环节以留下具体学习的数据足迹。因此,实质上仍然是线下教学,只不过是借助于网络技术而已,与课堂教学无实质性区别。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出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也就影响了线下教学模式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可能将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模式演化为纯线上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借助依托大数据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捷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记录着学生的学习数据。但是从长远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网络教学时间越长,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难集中,教学效果就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尽管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但是这种“分离”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间的空间、情感上的距离,不利于教学目标与根本任务的融合,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发挥出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弥补线上教学模式劣势的同时,也要发挥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以弥补线下教学模式的劣势,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达到相得益彰。
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使用混合教学模式过程中存在着不均衡问题,思政课教学内容会因此而产生衔接性问题,主要体现在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过度重合和严重断层两个方面。由于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存在不均衡问题,容易导致线下教学内容与线上教学内容过度重合,甚至完全一致。当然,在混合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学重难点出现一定的重复具有必然性,但是过度重合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过度重合相反的是,线下教学内容与线上教学内容出现断层,即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这就会使教学内容的展示不具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让学生系统化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混合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尽管更具丰富性,但是还存在更新滞后化问题。教学资源更新滞后化是指新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替代旧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活动运用的教学资源陈旧。即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师生面临着教学资源供给质量不高的困境。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运用好混合教学模式就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师资队伍缺乏,特别大数据技术专门人才缺乏,难以有效地充分运用大数据挖掘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因此,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供给只停留在表面,难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更新迭代。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由于混合教学模式采用了不同的教学平台,会导致不同教学平台间的相关信息难以形成有效对接[11]。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获得全面、实时有效的数据信息,更不用说思想层面的重要数据信息,这就导致教学资源的供给不灵敏,无法为高校思政课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使得教学资源的供给滞后和运用陈旧。
混合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虽然更具全面性,但是由于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导致考核评价僵硬化。正因为混合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平台运用不统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不同教学平台间数据的衔接。由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很难全面掌握学生的整体数据,无法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层面的数据。因而,基于学生的学习时长、论坛发帖、互动交流等形成性评价信息会因数据的衔接性问题而难以形成对学生较为全面的评价,转而片面地为知识性评价服务,本质上与小数据时代的考核评价没有根本性差异。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若忽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将衔接性不高的数据作为唯一评价依据,那么他们就会因其主观性而无法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总之,不同平台的数据衔接性问题、“以数据论英雄”导致的考核评价趋于单一化,这必然会致使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考核评价僵硬化。
虽然混合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模式使用不均衡、教学内容衔接有难度、教学资源更新滞后化、考核评价僵硬化等问题,但是该教学模式适应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其独有优越性。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上述问题,充分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均衡性,就需要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一方面要克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孤立化”的认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混合教学模式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简单相加的物理性结合,忽视了其中的功能互补、作用互益、发展互促的融合关系,孤立化或替代化的错误认识无疑会造成双方间的“各自为战”和分疏离异[12]。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根据同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学时的安排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的合理设计,借助大数据技术将线上教学模式与线下教学模式有机衔接起来,发挥其“1+1>2”的作用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要克服线上教学或线下教学“无用论”的认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混合教学模式的片面性认识易造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割裂,或认为线上教学难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将其视为线下教学模式的附庸;或认为线下教学枯燥无味,将其视为多余。而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则证明了线上教学对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具有独特价值,但是也存在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运用好线上教学模式和线下教学模式,并使它们成为有机整体。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大数据技术,把握好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均衡性,克服“孤立化”认识和“无用论”认识,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以加强混合教学模式的均衡性,进而有效提高混合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目标,加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衔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在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衔接性。在线上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视听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视化形象化生动化,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而在与之相配合的线下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主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重难点,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运用好大数据技术,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为实现同一教学目标而有机融合,不断加强混合教学模式的均衡性,从而增强教学内容在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衔接性。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合理安排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不断提高混合教学模式的融合性,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对于同一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线上教学资源,将教学重难点层层剖析,形成相应的思维导图使之可视化;在课堂互动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灵活运用语言、把握适度、选择时机等艺术,为解决学生相关问题和疑惑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在混合教学模式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将混合教学模式有机衔接起来,从而提高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混合教学资源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相关教学反馈和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的反馈数据。但是由于不同的教学平台会导致相关信息难以形成有效衔接;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师资队伍缺乏,特别大数据技术专门人才缺乏,难以有效地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出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因此,高校需要打造出一支教育大数据人才队伍,以充分运用教育大数据技术,为教学资源供给提供质量保障。在提高教学资源供给质量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弄清楚,数据兼容性问题是推进教育大数据应用过程需要关注的问题[1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协同大数据专业人才提高线上教学模式和线下教学模式的衔接性,增强不同教学平台学生相关数据的兼容性,合理合法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相关数据,使之成为教学资源,为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指导,最终使他们实现全面发展。同时,高校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并积极引进大数据人才,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要与大数据公司开展合作,实行相关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开展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的交流、学习活动,通过提高教学数据收集和挖掘能力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资源的协同性。
混合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学生的多方面数据,促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进行考核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混合教学模式收集、整理、分析学生数据以更全面地考核评价学生。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考核评价时不能单纯地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应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客观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实时掌握学生相关数据和线下的教学反馈,就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整体数据信息,克服小数据时代考核评价的片面化,实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此外,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能够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反馈,及时做出相应的反映,从整体上掌握学生的大致情况;通过与线下教学相配合的线上教学收集学生留下的数据痕迹,对其进行整合分析,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总体、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全面而精准评价学生做充足准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对教师考核评价的补充完善,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学习过程的积极主体,其实践体会、思想道德、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是线上教学平台难以收集和分析的。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将难懂的知识吸收消化以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能有效改善学习过程的效果。因此,混合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方式要向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