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抽象名词+下”的构式化及“下”的附缀化

2022-11-22 22:26杨义良
关键词:构式句法方位

杨义良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方位词“下”属于名词,有三种意思。(1)位置在低处的:下部、下游、山下、往下看。(2)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3)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1]。同时,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的方位成分“下”有4种不同的类别:独立词、附缀、词缀、构词成分,本文主要研究在构式“抽象名词+下”中,构件成分“下”的附缀特征及其成因。

方位成分“下”是独立方位名词时,表示位置在低处的意思。如例(1)中单独使用的“下”以及例(2)中与“台灯”组成处所短语“台灯下”中的“下”。

(1)早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免不了去西子湖畔游历一番。(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2)从湘西回家,台灯下再读沈从文,听水车前世的咿呀,小木船在青碧河水上行进,可见水底五色的卵石。(人民网,2019-12-23)

方位成分“下”还可以充当词缀或者构词成分。例(3)中的“名下”表示“某人名义之下,指属于某人或与某人有关”,“名下”已经成词;例(4)中的“殿下”已经成词,意思是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3)而对于非京籍家庭来说,除了名下无房外,还得满足连续在京缴纳60个月的个税或社保,不得断缴。(《经济日报》,2020-07-06)

(4)在疫情暴发伊始,阿布扎比王储兼武装部队副总司令谢赫·穆罕默德·本·扎耶德殿下就向中国表达了关切和支持。(人民网,2020-06-29)

但是例句(5)、(6)、(7)、(8)中,“下”分别后附于抽象名词“现实”“情感”“顺境”“逆境”,组合后的“抽象名词+下”可以作为独立的句法成分。“下”不再表示典型的方位义,而是引申出“在……情况下”“在……条件下”的意思;同时“抽象名词+下”的意思也不能通过构件成分的意义叠加而完全推测到。根据Goldberg 对于构式的研究,“如果短语型式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的特征或其他构式中得到完全的预测,那么该短语型式是一个构式”[2]。我们认定该类组合为构式。

(5)中国商用车也走上引进与合资的道路,这到底是外国技术“依赖症”在作祟,还是现实下的必然选择?(搜狐网,2016-12-08)

(6)《猫神》除了带领观众抽丝剥茧找凶手,更重要的是探讨情感下人性的挣扎与弱点、光明面与黑暗面。(搜狐网,2015-12-04)

(7)“抗击打能力弱”是当下很多人的通病,但奋斗不一定会成功,永远期盼着“成功”,只想享受顺境下的喜悦,最后承受的也许就是“负能量”。(凤凰新闻,2019-03-20)

(8)逆境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加快恢复,经济愈发彰显巨大韧性。(中国青年网,2020-05-21)

第一,例(5)中“现实下”可以表示在现有的条件下的意思。“现实”是典型的抽象名词;“下”则表意抽象,指的是“在……条件下”的意思。在表意抽象义的抽象名词“现实”后面再加上表意抽象的“下”,使得原有的抽象义得到了加强,这是语用表达中强化的语法现象。第二,例(6)中“情感下”表示与感情相关的范围,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将抽象的“情感”当作具体的事物来看待,方便理解。第三,例(7)中“顺境下”表示在顺利的境遇下,通过类推的手法,“逆境”可以出现在这个构式中,如例(8)中的“逆境下”。构式中的“下”独立性减弱,与“抽象”名词间的黏合度加强。构式中的“下”在语音、句法、语义上的特征如下:语音弱化、语义的虚化与泛化、句法与语音错配,按照刘丹青鉴别附缀时提出的“句法从严,语音从宽”原则[3],可以认定构式中的“下”为附缀。

本研究以“抽象名词+下”为研究对象,首先描写该组合的特征并确认其身份为构式,然后逐步考察构式中各构件的特点,重点描写构件成分“下”的特征,并用汉语中附缀的鉴别原则认定该类构式中的“下”为附缀,最后探究“抽象名词+下”的构式化成因。

一 “抽象名词+下”的特征及其身份界定

(一)从成分黏合角度考察“抽象名词”与“下”

刘丹青认为,汉语中的单音节方位词有很强的依附性,可以分析为后置词。例如“上、下、里、外、前、后”[4]。张斌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不仅在形式上分化为单音和双音,而且后附的单音方位成分强烈依赖结构式‘NP+Loc’,结构式‘NP+Loc’虽然没有成词,但是可作为一个单位入句充当句法成分”[5]。例如:

(9)2018年12 月,寒潮下的华北地区气温骤降,北京一度达到零下十度。(光明网,2019-01-02)

(10)国家射击队教练员常静春今年已经63 岁了,酷暑下站军姿、深夜里打背囊……(人民网,2020-08-04)

(11)寒冬下寻求生机并非易事,但合规合法应是企业经营的底线。(人民网,2020-03-10)

“寒潮下”“酷暑下”“寒冬下”在句中充当独立的句法成分。以充当定语成分的“寒潮下”为例,从句子切分的角度看,“寒潮下的华北地区气温骤降”应当划分为“寒潮下的//华北地区气温骤降”,不能划分为“寒潮//下的华北地区气温骤降”。“下”黏附于左边的抽象名词,不能再单独充当句子中的句法成分。可以得知,抽象名词与“下”组合后得到的新成分,其黏合度很高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

(二)从入句位置的角度考察“抽象名词+下”

“抽象名词+下”可以在句首出现,如例(12)中的“大数据下”;也可以在句中出现,如例(13)中的“法治下”。

(12)大数据下看全国复工进度条,节后返程速度开始缓慢回暖。(人民网,2020-02-26)

(13)但是,自由是法治下的有限度的自由。(人民网,2015-07-14)

(三)从句法角度考察“抽象名词+下”

在句法层面,例(14)中的“大气候下”可以分析为状语,也可以分析为主语。“大气候”比喻出现在较大范围内的某种政治、经济形势或思潮。“大气候下”既可以表示“在受到某种形势或思潮影响的条件下”(此时分析为状语);也可以表示受到某种形势或者思潮影响的范围,这种范围是一种抽象的范围(此时分析为主语),类似于处所。“大气候下有小环境”可以分析为存现句,“桌子上有一本书”中的处所词语“桌子上”是主语,按照这种思路,“大气候下”也可以分析为主语。例(15)中的“疫情下”是句首条件状语,表示在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

(14)创新促发展是大气候,大气候下有小环境。(《工人日报》,2017-10-09)

(15)疫情下,全球科学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方式展开合作,共享基因序列等研究成果,许多国家的疫苗研发正在取得进展。(人民网,2020-06-30)

(四)从语义的角度考察“抽象名词+下”

“抽象名词”与“下”组合后的意义不能通过构件的意义得到完全的预测。例如:

(16)他的榜书端正、美观、干净、利落,庄严中夹浪漫,传统下求创新。(中国网,2018-06-22)

(17)香港高等法院法官在判决时说,法律下只有守法与违法之分,暴力行为背离文明社会理性讨论的原则,目无法纪者必须得到惩处。(中国新闻网,2018-06-13)

(18)黄昏下的黎里古镇,晚风微凉,如诗如画。(人民网,2017-07-05)

“传统”“法律”“黄昏”均为抽象名词,“传统”表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法律”指由立法机关或国家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黄昏”是个时间词,表示日落以后天黑以前的时候。而“下”是典型的方位词,表示:位置低;词序或事件在后的;属于一定的情况、范围、条件等。从字面上看,不能直接推断出“传统下”“法律下”“黄昏下”的意思,需要借助“下”的引申义以及隐喻的认知手段才能推断出其意义。“传统下求创新”表示在保持传统特点的条件下谋求创新;“法律下”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意思;“黄昏下”表示从日落以后到天黑以前这段时间范围。

综上所述,从句法的层面看,抽象名词与“下”之间的黏合度很高,二者组合后可以独立充当句法成分。按照这种结合模式,可以类推出大量的组合。从语义的层面看,抽象名词与“下”组合后的意义不能通过构件的字面意完全推测出来。根据Goldberg[6]的研究,我们把“抽象名词+下”这种结构当作构式。

二 构式“抽象名词+下”中抽象名词的特征

关于抽象名词的定义,朱德熙从名词与量词的关系的角度对抽象名词进行定义,“抽象名词是前头只能加‘种、类、点儿、些’或‘次、回、遍、顿、趟’等动量词的名词”,例如:(一种、这些)礼节等等[7]。王珏从抽象名词与一般名词的差异的角度定义抽象名词,“它们的所指不是人或事物等可视可触的东西,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或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8]。刘顺从语义的角度对抽象名词进行定义,“抽象名词在语义上通常指抽象的事物,如‘观点、思潮’等,这类名词只受种类量词或不定量词修饰,如‘一种观点、有些思潮’等”[9]。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抽象名词的定义是有出入的。本文界定抽象名词时,在语义方面,采用王珏[10]的观点进行鉴别;词性方面则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对例词的规定,逐个查找、确认。本节我们将从音节数量以及程度义的角度去考察构式中的抽象名词。

(一)从音节数量的角度考察构式“抽象名词+下”中的抽象名词

构式中的抽象名词可以是双音节的抽象名词,如例(19)中的“常态”、例(20)中的“非典”。

(19)因此难免会有疑问:常态下的防控是否到位,都做了哪些工作?(人民网,2020-04-14)

(20)非典下的收获。(同济大学新闻网,2003-05-22)

构式中的抽象名词也可以是多音节抽象名词,如例(21)中的“潜意识”、例(22)中的“民主集中制”。

(21)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郁达夫《故都的秋》)

(22)例如,中国现在的法治建设进程具有权力主导的特点,中国现在的民主是民主集中制下的民主,各级政府在解决纠纷的机制中还有很重要的作用等,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12-28)

(二)从语义的角度考察构式“抽象名词+下”中的抽象名词

能与“下”搭配组成结构式的抽象名词语义多样,很难厘清这些抽象名词除了抽象义之外还有哪些共同点。但是,我们在检索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含有程度义的抽象名词更容易与“下”搭配,可以从其中的一个抽象名词类推到相关的抽象名词。例如:

(23)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北京市今年的高考首次由两天改为四天,高温下“连续作战”对考生是不小的考验。(《成都日报》,2020-07-03)

(24)2013年“艺术品电商元年”之后,业界所期盼的繁荣迟迟没有到来,热潮下涌入的艺术品电商平台不少已经折戟沉沙,资本逐渐散去,坚持下来的平台也在苦苦支撑。(中国经济网,2020-04-16)

(25)低压下身体机能并不高。(人民网,2014-02-08)

抽象名词“高温”“热潮”“低压”中都包含一个表示程度义的构词成分,如“高”“热”“低”。从词性的角度看,“高”“热”“低”是表示性质的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从词义的角度看,“高温”表示较高的温度,“热潮”表示蓬勃发展、热火朝天的气势,“低压”表示较低的压强。这三个构式分别表示“在高温的条件下”“在热火朝天的气势下”“在低压的条件下”的意思。按照程度义的高低,以此类推,我们还可以说成“低温下”“恒温下”“寒潮下”“高压下”。

三 构式“抽象名词+下”中“下”的特征及其身份界定

本节我们从语音、语义、语法这三个角度去考察构式中的“下”的特征,同时对比它与作为方位名词单独使用的“下”、作为构词成分时的“下”有哪些不同。随后,我们用附缀的理论重新界定其身份。

(一)构式“抽象名词+下”中“下”的特征

1.语音弱化

(26)热点下的舆论场,很多人可能都是被爆炸性信息推着去关注,热闹过后,才真正考验着我们对灾难的痛感和对人的关怀。(《中国青年报》,2013-04-26)

(27)民意下的大决策关系发展,民意下的小决定更显体贴入心。(新华网,2013-12-16)

黄伯荣、廖序东在研究哪些音节读轻声时指出,“表示方位的词或语素读轻声”,例如:马路上、脸上、地底下[11]。熊仲儒发现,由于方位词本身具有轻声,因此可以左向依附于移来的成分[12]。邵敬敏强调,用在名词、代词后的方位词“里、上、下、面、边”属于语法轻声词,“这类词有较强的规律性,这些词或语素在词句里必须读成轻声”,例如:山下[13]。三位学者明确指出单音节方位词读轻声,尽管举出的例子都是“下”后附于具体名词,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出“下”在抽象名词后也不能重读。例(26)、例(27)中的“下”分别后附于左边的抽象名词“热点”“民意 ”,也不能重读。

为了进一步说明构式中“下”的语音弱化,我们拿构式中的“下”与独立使用的“下”作对比分析。例(28)中的“下”作“下有小”的主语,左边没有需要依附的具体名词或者抽象名词,能够独立使用,还可以承载逻辑重音,因此可以重读。

(28)刚刚搬进县城,上有老、下有小,不务工,吃啥?(人民网,2020-07-13)

2.语义的泛化与虚化

“下”的基本义是在空间范畴表示位置在低处的。但是随着“下”的高频使用,“下”的搭配开始泛化、语义开始虚化。既可以与具体名词搭配,也可以与抽象名词搭配。其语义从由具体的范畴拓展到了抽象的范畴,从表示可见的位置低的方位义引申到表示属于一定范围(包括具体的范围和抽象的范围)、情况、条件的意思。

根据方经民的研究,“现代汉语方位词汇成分在语义上也已分化”。作者把现代汉语方位词汇成分分为四种类型,Ⅳ类附着后置的方位词(例如:上、下、前、后等等)可以“表达方位,也可以表达通过隐喻和转喻引申出各种泛化方位语义。从语义分化的结果来看,Ⅳ类的方位词虚化程度最高”。作者还指出,该类后置的方位词是“建立新的虚词类的脱范畴化,它是通过语义泛化(具体→抽象)形成的”[14]。张斌认为,“当方位词黏附于一些抽象的事物名词(或其他词类)时,后项方位词不再具有典型的方位意义”[15]。为了准确说明构式中“下”的语义泛化,我们举例进行对比分析。

(29)中午吃饭时,工作人员端上桌的是一碟窝窝头,共四个,三个在下,一个在上,都是玉米面做的。(人民网,2014-02-01)

(30)大树下,由他饰演的村主任范星火身披西装外套,打着斜纹领带,戴一黑色墨镜,脚蹬旅游鞋,面向村民侃侃而谈。(《潇湘晨报》,2020-05-15)

按照句子成分分析法,“三个在下”中的“下”是宾语,表示位置在低处的意思;方位短语“大树下”中“下”与具体名词共现,表示具体的方位义。这二者的共同点都在于可以用“下”表示具体的方位。但是,例(31)、例(32)、例(33)中的构式均不表示具体的方位义,“下”的意义虚化。

(31)他带领团队攻克了超大规模互联网工程系统难题,解决了“双11”、12306 春运购票、央视春晚等场景下的流量突变型云计算系统难题。(中国新闻网,2020-07-17)

(32)高压下连续工作的日子,生物钟完全紊乱,有时要靠安眠药才能让自己睡着。(《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02-28)

(33)如果新冠病毒污染了食品或食品的外包装之后,在食品和食品包装材料的表面不能繁殖,常温下存活的时间也比较短。(中国经济网,2020-06-21)

在例(31)中,“场景下”泛指“在……情景下”的意思,不表示具体的方位;例(32)的“高压下”引申为表示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例(33)中“常温下”表示在温度15℃~25℃条件下,二者的意思与空间方位义无关。

3.语音与句法的错配

方经民指出,在方位短语“那张桌下”中,从语音的角度看,后置的方位成分“下”在语音上黏附于“桌”;从句法的角度看,“下”却黏附于指量成分“那张桌”,“下”并不是构词成分,而是独立的词,在句法上跟“那张桌”构成一个方位短语。韵律结构和句法结构的切分是不一样的[16]。熊仲儒认为,“在语音结构上,功能范畴可以左向依附,而轻声的功能范畴则强制性地左向依附,这就造成了句法结构跟语音结构的不一致”;在句法层面,“里、上、下、面、边”等方位词是功能范畴[17]。在熊仲儒的研究中,单音节方位词附着在最近的黏附组上,不附着于整个词组上。以“张三的桌子上”为例,句法上的分析为:[NP张三的桌子][Loc上],语音上的分析为:[C张三的][C桌子上](注:c 表示黏附组);作者指出,其句法结构和语音结构是不平衡的[18]。

同理,在下面的例(34)、例(35)、例(36)中,也出现了语音与句法的错配现象。

(34)据悉,关于战争和时代的变迁以及灾难下的爱恨情仇,是吴宇森一直想要拍的题材,为此他筹备了多年。(青岛新闻网,2013-07-04)

(35)报告还显示,3/4 的用户在平静的心情下阅读,高兴、伤感、痛苦、愤怒等情绪下坚持阅读的用户不多,应该是寻找更有效的排遣途径。(搜狐网,2015-02-03)

(36)在原系统设备完好,吸收塔效率达95%以上基础下增加湍流装置、新增支撑梁和防腐,安装管束式除尘器。(国际节能环保网,2016-09-18)

我们先来分析整个构式:从语义的角度看,构式“灾难下”“情绪下”“基础下”均表示“在……条件下”的意思;从句法的角度看,这些构式可以充当独立的句法成分,进一步可以分析为表示条件的状语。但是这三个构式均不是词,也不是短语。我们再来分析构式中的“下”:在句法层面上,“下”在构式中依旧保留词的身份;在语音层面上,“下”左向黏附于抽象名词,与抽象名词一起连读;导致了句法和语音的错配。

(二)“抽象名词+下”中“下”身份的重新鉴定

本节首先讲述附缀的定义、现有研究中关于汉语附缀的鉴别原则,然后对构式“抽象名词+下”中“下”的身份进行确定。

关于“附缀”的定义:刘丹青对附缀下了定义,“附缀(clitic)指失去语音独立性、必须依附于一个独立的词,但句法上仍有词的地位(而非词内语素的词)”[19]。白鸽、刘丹青、王芳、严艳群认为,“‘附缀’的概念应运而生,指句法上属于词语音上又像词缀那样必须依附相邻独立词的成分”[20]。

关于汉语中“附缀”的鉴别原则:刘丹青在Zwicky & Pullum 和Zwicky 研究的基础上,将附缀与词缀、独立的词(包含虚词)进行对比,在认定附缀方面,作者提议参照“句法从严”和“语音从宽”的原则,前者指的是在句法层面涉及“语序改变”“结构错配”“明显语音脱落”现象的称为附缀;“‘语音从宽’是说,只要表现出语音上的依附性,就要指出其语音上的附缀属性”[21]。张谊生在鉴别“V/A 双于”中“于”的附缀身份时指出,“附缀‘于’在句法结构和韵律构造上出现了附着方向和构造层次的错位”[22]。张斌基于现代汉语方位词的附缀化特征,将其归为后附缀。其附缀化特征包括:语义泛化和能产性、共时多层和多义性、句法依赖和黏附性[23]。张谊生描写了“有加”的附缀化特征,“有加”从动词谓语到准后附缀的转化体现在四个方面,“结构转化、搭配泛化、语义虚化、语音弱化”[24]。吕佩指出,在判定现代汉语中的附缀时,需要重点考虑刘丹青提出的“句法从严”的原则[25]。我们发现汉语界的学者对附缀的鉴别原则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本文参考刘丹青提出的“句法从严,语音从宽”[26]的原则进行鉴别。根据前文的描述,构式中的“下”有如下特征:语音呈现弱化的趋势,不能重读;在句法上,依然具有词的地位,但是在语音上黏附于左边的抽象名词,造成句法与语音的错配;语义上,在与抽象名词搭配的时候,表示抽象的方位义,甚至完全脱离时空范畴,造成语义泛化。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句法从严,语音从宽”的原则,我们认定构式中的“下”为附缀。

(三)构式“抽象名词+下”中“下”的附缀化程度分析

张斌注意到方位成分后附于双音节名词时,该结构很难成词,而且凝固性比短语高。同时,作者指出方位成分的表意没有脱离时空范畴,附缀化程度低;方位成分的表意脱离时空范畴,不再表示方位意义,则附缀化程度高[27]。

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发现构式中“下”的附缀化程度有高低之分。在例(6)中,“探讨情感下人性的挣扎与弱点、光明面和黑暗面”,“情感下”表示“在情感话题的范围内”的意思,是一种抽象的范围;在例(18)中,“黄昏下的黎里古镇”,表示一段时间范围;构式“情感下”“黄昏下”的语义均没有脱离时空范畴,“下”的附缀化程度不高。在例(15)中,“疫情下,全球科学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方式展开合作”,“疫情下”可以指“在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在例(32)中,“高压下连续工作的日子”,“高压下”表示“在压力很大的情况/条件下”。构式“疫情下”“高压下”的意思均脱离时空范畴,“下”的附缀化程度高。

四 “抽象名词+下”的构式化成因

吴福祥提出,“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28]。王明洲、张谊生总结了语法化的常用机制,包括:相邻句位、泛化、隐喻、类推、和谐、语境吸收、分界改变、重新分析、更新、强化[29]。在上文的讨论中,构式中的“下”的语义虚化、独立性减弱、黏附度增强,符合语法化的特征。同时,构式“抽象名词+下”的形成与附缀“下”的语义虚化有很大的关系。本节从构件成分“下”的语法化、认知心理、使用频率三个方面分析构式“抽象名词+下”的成因。

(一)词义的抽象化与语用表达中的强化

张谊生对语法化在词义、语用的层面进行研究。语法化在词义层面表现为“词义的语法化主要是基本义的抽象化”;在语用层面表现为强化,即“在已有的虚词和虚化成分上面再加上同类的或相关的虚化要素,使原有的虚化单位的句法语义得到了加强”[30]。

在词义虚化层面,在方位短语“台灯下”中“下”表示位置低,是可见的具体范围。但是随着语言的运用,“下”的语义逐渐分化、搭配多样化。当“下”后附于抽象名词时,其表意逐步脱离时空范畴。有的没有完全脱离时空范畴,如例(37)中的“历史下”、例(38)中的“禁令下”。

(37)确保当代干预行动与历史下的遗产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中国风景园林网,2013-12-09)

(38)月饼、粽子、螃蟹、红包、购物卡……这些“小事”正是禁令下的一个个“红线”和“雷区”。(《中国纪检监察》,2015-02-13)

“历史”表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下”指的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意思,该构式的意思可以指跨越了很长的时间的时间段,表示的是抽象的时间义。“禁令”指的是禁止从事某项活动的法令,“禁令下”可以为表示抽象的范围义,即在禁止从事某项活动的法令所限定的范围内。

在语用加强层面,抽象名词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后附缀“下”表达“在……情况/条件下”意思,表意并不具体。这两个构件组合后,得到的构式义更加抽象。

在例(39)、例(40)、例(41)中,构式“事实下”“危机下”“乱局下”的表意侧重于表示“在……情况下”,已经完全脱离时空范畴。

(39)韩系果然还是主打配置牌,三款车中就属悦纳配置最高,虽然动力最弱,但并不妨碍使用,事实下不错的销量的表现也能证明这一点。(人民网,2016-11-02)

(40)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国产体育品牌的快速发展建立在中国巨大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并没有把精力放在科技研发、品牌塑造层面,这导致产品利润空间小,危机下的博弈能力较低。(中国江苏网,2020-07-15)

(41)但是相关各方正在加紧角力,乱局下的马里何去何从还有待观察。(《参考消息》,2012-03-27)

“事实”指的是事情的真实情况,“事实下”表示在事情的真实情况下;“危机”指的是潜伏的危险或者严重困难的关头,“危机下”表示在有潜伏的危险的情况下;“乱局”表示混乱的局面,局面指的是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乱局下”表示在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较为混乱的情况下。

在例(42)、例(43)中,构式“困难下”“压力下”侧重于表示“在……条件下”的意思,表意完全脱离时空范畴。

(42)部队里严格的训练,让吴少军从一个农村小伙成长为一位合格的军人,也塑造了他坚强的个人意志:障碍前不止步,困难下不低头。(中国网,2018-08-28)

(43)但压力下的重复,则可能使一些人存在潜意识的抗拒,以至于“好了伤疤忘了痛”。(人民网,2020-05-09)

“困难”指的是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不易解决的问题或障碍,“困难下”可以引申为表示在不好的条件下、在有阻碍的条件下。“压力”表示承受的负担,“压力下”表示在有压力的条件下的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法化的视角下,在共时层面以词义和语用为切入点对构式的形成进行分析。

(二)隐喻的认知手段的运用

赵艳芳在Lakoff 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实体隐喻和容器隐喻的概念,二者的关系为:容器隐喻是实体隐喻中的典型代表。前者是指“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后者主要指“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31]。与之相关的研究还有:熊仲儒认为,“如认知学上的一个经典的例子‘视野作为容器’,其缘故就是人类有能力把任何有边界或能够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当作容器”[32];沈家煊指出,“隐喻具有单向性,即将抽象的东西当作具体的东西来表达,因为人类的认知特点就是处理具体的东西比处理抽象的东西容易”[33]。通过实体隐喻的表达手段,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通过容器隐喻的表达手段,将抽象的事物加工为概念中的容器,使之更加形象化。

(44)《金陵往事》开播,探讨爱情下的人性选择。(人民网,2018-12-13)

(45)畸形友情下,他们结伙洗钱流水过亿。(光明网,2021-07-21)

(46)Web 2.0 的概念下,新一轮投资的促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小弟不服气新浪这个大哥了。(CCL 语料库网络语料)

“爱情”指的是男女相爱的感情,“爱情下”表示与爱情有关的概念/话题;“友情”指朋友的感情,“友情下”引申为在受到友情影响的情况下;“概念”指的是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下”则表示与概念相关的范围,或者在受到某种概念影响的情况下的意思。如果不运用与隐喻有关的表达手段、认知方式,不把表示抽象的感情、概念的词语看作某种有形的实体或者容器,我们很难去理解这些抽象名词和与“下”组合而成的构式义。

(三)高频使用与类推的推动

高频使用是构式“抽象名词+下”形成的重要动因。方清明认为,“众所周知,用法先于并大于句法或词法,高频的用法有固化语言单位的作用”[34]。陆丙甫、完权认为,由于附缀的意义虚化,导致其具有黏着性[35]。由于“抽象名词”与“下”的长期搭配使用,“下”的方位义逐渐消失演化成表示“在……条件/情况下”的后附缀,黏附于前面的抽象名词。就整个构式来看,由于这种格式的一再类推,已经开始趋向于构式化了。例如:

(47)有分析师认为,困局下的宝宝军团应该尽快拓展视野和地盘。(《金融投资报》,2014-06-20)

(48)修修补补、搞点洋务,充其量不过是困境下的一种应激反应。(《人民日报》,2014-07-25)

(49)1.劣势下,针对数据分析提出改进策略及投放建议,并最终做到PDCA 闭环管理;2.优势下,分析并告知优势原因,提出持续监测竞品建议;3.均势下,寻找机会点,塑造差异化优势策略。(搜狐网,2020-02-21)

“困局”指困难的局面,“困局下”表示“在局面困难的条件下”的意思;由于“困境”与“困局”的意思差不多,表示的是困难的处境,我们可以大概率地推断“困境下”也是可以说的,表示在处境困难的条件下。同理,“劣势”指情况或条件比较差的形势,“劣势下”表示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测“优势下”“均势下”也可以说,“优势”“均势”分别表示能超过对方的有利形势、力量平衡的形势,“优势下”表示在能超过对方的有利情况下,“均势下”表示在力量平衡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在“抽象名词+下”的构式中,与该抽象名词意义相近的抽象名词有时也可以放在该构式中。比如:逆境下、顺境下;大气候下、大气压下。在一定程度上,类推加速了该类的形成;换句话说,构式化的倾向与类推有很大的关系。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对构式“抽象名词+下”进行分析。从语义上看,构式主要表示“在……范围内”“在……条件/情况下”的意思;从句法上看,该类构式可以充当独立的句法成分,例如:状语、主语;从入句位置的角度看,可以在句首、句中。第二,对构式中各个构件的分析,尤其是对“下”的特征进行分析。“下”的附缀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语音上看,“下”不能重读;从语义上看,出现了泛化与虚化;从语音和句法关系的角度看,出现了结构上的错配。根据刘丹青提出的鉴别附缀所采用的“句法从严,语音从宽”原则[36],“下”的身份是附缀。第三,从构件成分的语法化、认知心理、使用频率与类推的角度去分析构式“抽象名词+下”的成因。

猜你喜欢
构式句法方位
汉语构式化理论研究回顾及展望*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承继联接与俄语存在构式范畴的建构*
句法二题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Word Fun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