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玲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第一实验中学 贵州贵阳 550002)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学中的“提质减负”,使学生在脱离大量作业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在高效课堂中提高学习效率,既要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又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意识。“双减”最直接表现在作业量与课后补习的减负中,但在教学实践中,只进行作业量的缩减容易引发学生的怠惰情绪,且难以对学习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鉴于此,教师需进行作业的优化设计,以更加多样性、创新性的课后作业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针对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重复性强、缺少整合性与实用性等问题,教师要结合“双减”目标探索作业优化的正确方向,遵循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更为科学且有策略地布置课后作业。
其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中注重知识传授,在作业布置中也注重对课内知识的巩固,但由于作业布置方式单一,内容的局限性强,致使作业中未能体现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导致“四基”的教学目标未能得到全面落实。因此,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套用固定公式后进行运算的思维定式,以至于对数学知识形成固定认知。其二,教师过度重视书面作业的量,以题海战术为主要作业布置方式,或利用试卷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练习不同题型的解决方式。学生长期在这种重复性强的书面作业中逐渐失去积极性。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决定了其应当进行实践延伸,然而这也是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普遍缺失的。其三,作业设计难度失衡是导致作业完成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由于数学是一门极容易产生个体差异的学科,学生受到能力层次的影响,学习进度存在差异,而难度失衡的“一刀切”作业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至于造成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下”的问题,这也是消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之一[1]。
首先,教师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并没有随着教育理念的改革而上升,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往往更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尝试运用多媒体设备作为课堂教学辅助,致力于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件设计,并利用网络平台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完成作业并进行自主检测。虽然作业布置形式得到了创新,但内容上仍以习题训练为主,只是换了一种呈现载体,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
其次,受到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仍以“板书讲解+题海战术”为主,教师更倾向于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与应试技巧,然而这种教学方法的长期运用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方面的高压,即在高强度的课堂学习和做题压力中,逐渐形成抵触、怠惰的心理情绪。在这种教学策略的影响下,作业设计的应试化倾向明显,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类型缺乏创造性,难以激活兴趣因子,并且不利于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实现自我诊断与反思[2]。
数学作业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复习巩固,以往初中数学作业会以课后习题和教材例题作为补充的形式呈现,旨在于使学生通过完成大量习题,加深对新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故而将“题海战术”当作一种获取学生学习反馈的途径。“双减”政策的核心点在于“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以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这一观点,教师的作业设计要致力于提高学生对课堂新授内容的掌握程度,使作业可以充分反映课内新授课的知识点,并且要基于作业减负的观点,不以大量重复性的习题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而是要针对课内教学的重难点,从题库中挑选主题分明的典型习题,布置有代表性的作业,实现对课堂新授知识的有效巩固[3]。
已知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尺码,那么作业设计方向应体现出针对性、个性化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保障作业的有效性。除了常规意义上的课后作业,数学作业还包括前置作业、课堂作业等。从以往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缺少课堂作业,这是因为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深远影响,教师习惯将课堂内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讲解重难点问题,对一些变式问题进行详细解析,由此来培养学生的应试化解题能力。然而这也导致课堂中没有充分的时间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布置课堂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注重抓好课堂作业的巩固度,即通过课堂小测的形式帮助学生整合错题资源,进而根据这些错题资源的易错点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作业内容,并要注重少而精的原则,满足“双减”的“减负提质”要求[4]。
为落实“双减”的“减负增效”目标,教师需对作业进行创新设计,不仅是作业内容领域上的拓展,更要关注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创新。传统数学作业的布置形式多为书面作业,将学生局限在题海中主要锻炼他们的解题能力,然而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需要从生活应用的角度增设非书面作业来展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由此出发,在数学作业的创新设计中,教师应尝试拓宽手工作业的覆盖度,将学生从繁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动手实践的作业中巩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如:数学空间几何问题中让学生手工制作模型,这种自制教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则有助于解决教具短缺的问题。并且,以手工制作为例的非书面作业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意义上落实“双减”中提出的作业模式创新[5]。
数学学科具有严谨性、抽象性与广泛应用性的特点,这意味着数学学习不应局限于对书面问题的解答中,而是应以“实际应用”为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基于“双减”提出的作业减负,教师可通过布置动手实践式作业,一方面可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功能,使学生对数学作业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数字符号层面,而是亲身经历数学操作的过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
前置作业是一种“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并且具有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在进行空间几何类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布置动手实践的前置作业,这不仅是一种促进预习手段,更具有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功效。例如,在进行菱形面积教学时,让学生用卡纸制作菱形的实物教具,并通过裁剪拼接的方式发现可以把菱形补为矩形,进而根据已学知识推导出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动手操作的前置作业是促进学生手脑结合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方式,还能够渗透数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单元教学是一种通过将知识技能结构化,经过学法指导与认知结构优化后,以迁移能力对主题知识进行思考、推理与分析,进而建立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数学单元复习具有提升整体认知结构、发展综合思维能力的作用,其可以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使学生在宏观层面进行查漏补缺后,从微观细节处进行针对性复习,这种结构性强、体现建构的复习模式着眼于“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布置单元主题式作业,体现出作业的整合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更能够激活学生的认知生长点,促进他们的自我诊断与反思。
例如,在学习过“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单元后,作业内容主要为两项,一是利用思维导图将本单元内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按照图形的类型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与整合,在思维导图中补充关于图形性质、判定方式的知识概念,再结合典型例题回顾基本的判定过程。二是完成基于单元整合的习题练习,教师要注重“数量少但质量高”的习题筛选原则,使学生完成从知识梳理到知识迁移的完整复习过程。
作业的本质作用是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诊断,而后通过自我反思进行查漏补缺式巩固,进而获得自我提升。基于此,数学作业设计应是帮助学生自我诊断的,使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后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的错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科学利用错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错误、理解错误、纠正错误与反思错误,可以使学生在解析与反思错题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布置错题集合式作业,可以体现出作业的针对性,促使学生通过解析错题找出认知生长点,完善知识框架。
首先,教师设置课堂检测环节,引领学生总结每个人的错题资源,并指导学生进行错题思维导图的绘制,以错题的相关知识点为突破口,找出错题中对应的数学概念与思想方法。其次,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库中要包含不同类型的习题,学生根据课堂检测情况选择相应的知识类别进行专题复习,以查漏补缺的形式完成作业,获得有效巩固。
数学作为一门极容易产生学生个体差异的学科,教师要将视野放在全体学生中,为此,教师应利用分层化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高效课堂的作用不是指课堂授课效率,而是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作业也应如此,使学生不是表面化地在作业本中填满文字,而是要确保学生完成作业后在最近发展区中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在“量少”但“质精”的作业中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主要考虑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基础层为让学生完成对本课基础概念与公式的应用,在直观的题目中套用公式解决问题;提升层为让学生完成一些情境化的变式练习,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巩固知识并进行迁移运用;拔高层为让学生进行偏难题型的突破,主要面向抽象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锻炼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初中数学知识则具有明显的抽象性,部分学生会感到比较吃力。数学学科的应用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其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可适当融入生活元素,利用生活应用型作业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促进学生在“生活情境→发现问题→推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降低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实现生活化认知到数学思维判断的过渡。
例如,“数据的收集”这课主要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加工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布置下体验式的活动作业,让学生调查所在社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学生可选择抽样与普查两种方式,通过参与活动更确切地了解两种调查方式的优缺点。基于实际生活问题的活动型作业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且作业方式新颖,不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强调了要立足于学生学情进行作业减负,使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足量”转变为“高效”,如此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使教育目标面向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持续性学习能力。优化作业设计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减负工作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内容,因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差较大,更需要教师以创新的教育理念打破常规,通过个性化、能动性、实用性的作业设计使作业不再是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真正有益于提高复习巩固效果的学习途径。由此出发,教师要遵循“简单、低入”“控量、保质”“趣味、开放”“高效、灵活”的原则,以生本性、实用性、整合性和趣味性为创新方向,从而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复习巩固有效性、推动深度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