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上下功夫
——研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11-22 09:40孟文砚刘成兵
江苏教育 2022年49期
关键词:教师应新课标技能

孟文砚 刘成兵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这对推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有重要意义。从文本到现实,作为学校体育主力军的教师应发挥关键作用,自觉肩负起理解、内化新课标内容并将其贯彻落实的职责。

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 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体现如下。

1.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

与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相比,新课标立足核心素养,依据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分四个水平段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化阐述,强调“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目标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以及在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下所发挥的整体作用。

2.丰富课程内容

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提出了五大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中,新课标对专项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类,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六个方面,通过三个项目案例对达到不同水平段的具体要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述,使得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且可观测、可评价。此外,在每一类课程内容的不同水平段中,均附有较为科学翔实的教学提示,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结合学情,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具体实施方法,提出了多样可行的教学方法与建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3.新增跨学科主题学习

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该部分内容立足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目标体系,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主题和内容。为提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性,新课标还提供了五个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阐述了体育教学实现学科融合的策略以及依托活动载体培养核心素养的活动方案,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4.新增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编制了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的学业质量标准,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内容详尽,可观察、可评价、可量化,不仅有助于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还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了依据。

5.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

新课标强化了学段衔接,向下注重幼小衔接,水平一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之后各水平段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的学练奠定基础。从基本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求来看,基本运动技能主要包括移动性技能、非移动性技能和操控性技能,与教育部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的动作发展三个水平目标和内容设置有相近之处,其中的教育建议和新课标中的教学提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向上与高中课程体系相一致,九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1 个运动项目进行为期1 年的学习,以期在初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高中模块的选项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6.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相关要求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是落实新课标精神和要求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质量的重要保障。新课标从“教学研究建议”和“教师培训建议”两方面为学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教研部门人员指明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与课程建设

为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根据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创新实践的经验教训,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体育课程实施与课程建设。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运动与健康教育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总是渗透运动营养、运动损伤预防、伤害事故简易处理办法等运动保健知识。因此,教师应理性认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教师要把握体育运动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将增进健康视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追求,引导学生以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目的参与适宜负荷的体育锻炼,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保证健康教育课课时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视频播放、交流互动、分组辩论、参观展览、实地观摩、编制小报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听得清、悟得透的基础上把所学的健康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健康问题中去。

2.建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

新课标以目标引领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安排了五类教学内容: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据此,教师应注意教学设计的针对性、适切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其各水平段目标,结合任教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健康教育课应遵循文化知识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跨学科主题学习应遵循活动课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基础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技能课则应遵循体育实践课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就专项运动技能课而言,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符合其实践性特征的有效教学设计模式。大单元教学是在当下偏向单个技术动作或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包含18 课时或更多课时的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旨在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系统学练,促使学生达到初中毕业时能掌握1~2 项运动技能的目标。首先,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前,需要对教材进行纵向与横向、单元与课时的全面分析,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度和逻辑关系。其次,为保障教与学的有机契合,教师还应深入学生群体进行调查访谈,通过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喜好和运动需求,建构真实学情基础之上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再次,教师还应依据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合理设计大单元教学内容,呈现具体、清晰、可评价的大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

江苏省体育与健康学科开展二次备课活动的实践表明,二次备课是形成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的有效举措。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更新。在备、教、学、评的每一轮循环后,教师要善于依据课标和教材,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改善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

学生能用所学技能解决生活和锻炼中的问题是其学会的标志,而教会、勤练、常赛是学生学会的重要途径。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坚持以生为本,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教师应在熟练掌握运动技术知识、原理及对应项目规则、特征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创设有针对性的、适宜有趣的、真实且复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其次,教师要确保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并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进度设计多样化的、适合且有趣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练习,享受运动乐趣。再次,教师要创设能让每个学生参加且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比赛情境,比赛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能巩固和拓展学练内容,真正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保障练、赛环节的实效性,一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设计相应的练、赛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体验,增强体育自信,不断发展体育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的多元联动,创设多种平台给予学生勤练、常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区域、学校也应积极开发与本校学情相适宜,与教学进度相匹配且多元化的体育家庭作业资源库等。

4.实施结构化知识与技能教学

教师深入分析单个动作技术在该项目中的运用价值、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与对学生体能的提升价值,有利于其实现整体性的教学建构,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在分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避免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动作技术、单个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将学、练、赛有机结合,增强单个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引导学生学练组合技术,学练基础战术配合。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教学比赛或展示,加强学生对所学运动项目的完整体验、实践和理解,使其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得,获得在真实活动或比赛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重视开展综合性评价

评价与测试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教师应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推陈出新,落实评价的发展本质,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体而言,在日常的学习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评价内容应围绕核心素养,紧扣学业质量标准,在保障学、练、赛三者与评之间高度匹配的同时,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进行综合评估。第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应全面渗透在各个节点,评价结果应作为学习进阶和调整教学进度的依据。学校宜开发适宜本校学情的学生体育学习成长档案,教师宜精准设计指向单元学习和学期的综合性体育学习评价方案。第三,学业测试应通过设计适宜、真实的比赛情境,让学生当场分析、果断决策,重点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决策等。第四,学业测试要避免从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命题,应以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为重点考察内容。

6.借助信息化教育手段开展教学

教师应不断探索并创新使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主动打破学习的时空壁垒,拓宽体育课程的学习视野,将信息化教育手段有机运用于学、练、赛中。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的特殊功能,如练习氛围渲染、动作回放纠错、慢动作示范指导、特定三维动画演示等,增加学生练习的密度,提高突破学习重难点的学习效率,增强组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运动负荷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客观评价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劣。各地各校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的体育学科数字教育资源库,服务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资料查阅。

7.关注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跨界学习

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融合多门学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据此,教师要立足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充分理解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同育人价值,探索创新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各地各校也应积极开发体育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教学实例,从而真正实现体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跨界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技能的能力。

猜你喜欢
教师应新课标技能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