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坚,杨振平
(靖安县林业局,江西靖安 330600)
在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我国林业部门越来越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各级、各地区应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遵循国务院发布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的基础上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大面积暴发性或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从而保障森林资源可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维持林业环境的生态平衡。
靖安县林业部门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不断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扩大新造林面积,并加大低产林改造力度,目前已取得良好成效。但是,靖安县森林面积在逐年递增的同时,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也更加严重。靖安县常见的森林病害有苗木立枯病、油茶炭疽病、松梢立枯病、板栗疫病、根腐病、松材线虫病、茎腐病及冠樱病等,常见的森林虫害有萧氏松茎象、竹毒蛾、杨树星天牛、松梢小卷蛾、松毛虫、杉天牛、松瘤象及银杏大蚕蛾等,病虫害类型繁多,症状复杂,严重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加强靖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刻不容缓。
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西长、南北窄,中部山地间杂丘陵,土地总面积137 777.31 hm2,其中林地总面积为113 865.39 hm2,牧草地面积约为16.4 hm2,分别占靖安县总面积的82.65%和0.01%,森林资源丰富,林地种植类型多样,森林面积广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贸易交流越发频繁,检疫性病虫入侵的风险日益加大,靖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防治面积大,给基层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靖安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节性降水分布不匀,夏季炎热时间长,春季回暖迟,冬季较寒冷,病菌孢子和虫卵会寄生在树干、树根等部位过冬;翌年3—4 月,气温回升,病菌孢子和虫卵会迅速扩散,相关部门没有足够的准备和防控时间,最终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部分林农未能采用科学的植保技术防治病虫害[1]。同时,林农滥用化学药剂,导致后续森林抚育过程中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最终导致靖安县森林病虫害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此外,靖安县天然林地占比面积较小,多数为人工造林抚育,且造林品种单一,林业部门难以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充分开发复种林和混交林。纯林面积过大,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类少,在常态化抚育管理中不能抵御有效外来物种入侵,林业生态较为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油茶炭疽病、松梢立枯病、板栗疫病、根腐病的发生。
根据上述原因可总结出,靖安县当前由于物种单一和林农不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易诱发森林生态灾害且病虫害类型多,加大了后续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难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各级、各地区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学习贯彻“两山论”,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能极大地提升生态修复和保护成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避免林业资源因为病虫害问题而大面积萎蔫、干枯和死亡,还能不断巩固幼龄林和新造林的造林成果,提高苗木成活率,从而打造出真正的“绿水青山”。
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实施了大量的营林造林工程,持续研究全球碳循环调控机制,“什么样的造林方案可使得植被的固碳能力发挥得更好”已成为所有林业部门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森林资源储备与碳储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即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森林数量越多,造林面积越大,森林碳汇功能越强。而森林抚育是性价比最高的降低大气中碳含量的方式,其中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森林抚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病虫害防控,可降低林间虫口密度和害虫数量,病虫害发生频次越少,危害程度越低,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树叶光合作用,有助于二氧化碳吸收和氧气排放,增强森林资源碳汇功能。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有助于增加森林碳汇功能,确保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在传统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部分林业管理者没有正确使用农药,如使用浓度过高的农药、农药喷施频次过密等,不仅破坏了森林综合生态环境,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增强害虫的抗药性。因此,应合理使用绿色植保药剂,采用新型病虫害防治措施,避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化学残留,在保护修复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确保生态资源安全,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从而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活动中,相关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能高效落实到位,深入分析病虫害的类型和危害,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全面加强林业生态系统建设。1)不断加大检疫力度,增设检疫站点,对进出靖安县的苗木进行病虫害检疫,排查各木材交易点、苗木出售点,减少有害生物的侵入传播,严防危险性病虫害传入靖安县。2)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突击检查,积极落实好营造林工作,确保用苗质量,将林业有害生物消灭在萌芽阶段,并开展植树造林苗木复检工作,严格实施种苗产地检疫和“一签两证”制度,做到科学防控,依法治理[3]。3)靖安县林业局、乡镇林业站可利用发放资料、包村入户宣传、微视频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国有林场和林农广泛宣传植物检疫的重要性。规范苗木调运过程,严厉打击非法调入或贩卖不合格苗木的行为,严格执行森林植物检疫程序,杜绝带疫苗木用于造林工程,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造林地块进行复检工作,在确保无有害生物的前提下,使得苗木检疫率达到100%。4)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规定,在木材运输加工过程中给予登记并建立经营台账,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林农对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以此实现当地木材检疫的全覆盖,严防外来危险物种传入,阻断病虫害的传播渠道,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全面推进绿色防治技术,向广大林农推广绿色植保药剂治疗法、物理防控法、农业防治及生物天敌治疗法等多种措施,降低传统化学农药的施加量,防止环境污染[4]。1)绿色植保药剂防治。林农可利用1.8%阿维菌素乳油、25%灭幼脲3 号悬浮剂、8%氯氰菊酯微胶囊剂、白僵菌、苦·烟乳油等药剂防治病虫害。其中,1.8%阿维菌素乳油、8%氯氰菊酯微胶囊剂、白僵菌是靖安县重点推广的病虫害防治药剂,可广泛应用于防治森林害虫,具有无环境污染、耐储存、持效期长、施用简便等优点。2)物理诱控防治。林农可在林间悬挂杀虫灯,利用森林害虫的趋光性大量捕杀成虫。3)农业防治。林农可进一步优化林业结构,营造混交林,增强森林的物种丰富性;同时积极选育抗病虫性能较强的树种,优选良种,提高苗木抗性;并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性保护行动,有效提高树种对病虫害的天然抵抗能力[5]。4)生物天敌防治。靖安县林业部门可构建相应食物网,在林间释放有益鸟类和赤眼蜂,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循环,降低虫害暴发率,为林木健康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林木被害的程度及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科学统计,包括确定样地数目、病虫害分布、受灾面积大小、病虫害类型等,利用相应数据,统计病情指数,按发病轻重程度分为若干等级。2)利用GPS 与GIS 技术,高效准确定位病虫害发生位置,获得精确的监测数据,利用移动病虫害监测车,设置长期固定观察标准地,对森林害虫各期虫态的发生期、虫期、始盛期进行监测,以准确掌握害虫发生动态,为后续林木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3)以飞行器搭载高清摄像仪器对病虫害问题进行监测与考察,依据航空遥感监测原理,获取地物从可见光到近红外各个波段的光谱辐射,依据反射特性,分析病虫害发源地和受灾面积;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森林病虫害发生动态信息,对病虫害发生状态进行及时、连续的监测,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制订打下基础。4)始终坚持将信息技术监测预警和群众监测预警相结合,在森林病虫害高发地段,安排护林员、林长、林业技术人员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重点监测,一旦发现虫情及时上报。
1)林业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发布病虫害情报,科学指导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断压实工作责任,引导工作人员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2)林业部门应深入思考森林的功能定位,不断强化技术培训,成立技术指导队,聘请专家对林农进行病虫害防治专业培训,引导广大林农高度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让林农明晰当前病虫害问题发生的原因、特点、规律和基本防治原则[6]。在预防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指导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开展调查,合理部署、科学安排,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3)引导林农积极培育良种壮苗,在幼龄林抚育期间引进或释放有益生物,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繁殖栖息的条件,了解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合理使用药剂,避免长期使用一种药剂(即使是无毒无害药剂也不能长期使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的危害。
靖安县应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充分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与靖安县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为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以维护林业生物多样性为原则,摸清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及时掌控虫情,构建统防工作体系,以此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避免林业生态系统“整体脆弱性”的不断扩大,从而更好地促进林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