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林
(横峰县林业局,江西横峰 334300)
《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林业已经逐渐步入了“数字林业”和“智慧林业”发展阶段,为新时期林业现代化的实现奠定基础。基于此,文章以“3S”技术为例,分析“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与优势,以此推动林业生产的转型与升级,重塑林业系统管理机制,提高林业协同管理水平。
森林资源管理是一种具有组织性、决策性和目的性的活动[1]。具体是指营林技术人员、外业调查人员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要求,对管辖区域内森林资源进行更新、培育、调查、保护、管理、规划和设计,其是衡量林业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林业生产的前提。横峰县森林资源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县域内的森林环境、林地面积、森林资源质量、森林内野生动物;管理手段为现代化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管理内容主要为横峰县林地林权、采伐消耗、采伐限额、造林更新检查与验收、队伍建设、造林成效评估、森林生长因子、作业设计、林业生产条件、优势树种调查、森林环境评价等。
“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三者在动态分析、信息收集整理更新、信息使用与管理等方面各具优势与特色,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森林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S”技术经常与PDA 动态导航结合使用,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发挥出以下优势与作用。
横峰县森林资源小班调查主要涉及点状小班、线状小班和面状小班这3 个方面[2]。在小班区划线闭合后,面状小班自动产生“投影理论面积”,通过PDA编辑工具自动求出该图形所围面积,利用前期应用“3S”技术获得的资料将面积数据代入“属性库”中,如果需要平差,在给出宽度后,系统会自动得出线状面积。而在传统方式中,需求积仪、求算表,携带图板等用具,操作烦琐,平均一个林班用时约30 min,而利用“3S”技术与PDA 动态导航相结合用时不到1 min,极大地提升了森林资源调查与管理的工作效率。
在“3S”技术的应用下,PDA 中可直接记载横峰县森林资源林分和散生木的面积及平均直径,采取电子地图与属性因子模版互动模式,双轨制输入调查属性信息,避免传统用小班卡片手工填写,可防止漏项和出错,由地图界面直接进入属性因子界面,之后自动获取小班信息,输入“样地号”登录,可获取GPS实际坐标值。
“3S”技术的应用不仅可实现森林资源数据库的一体化查询,保证数据实时更新,还可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监测[3]。例如,通过技术分析进行造林规划,优化森林资源整合,提高速生丰产林培育效率,提高造林设计科学性,增强林业设计水平,使封育设计更合理且更易实施。利用“3S”技术可对森林防火观望塔通视性进行分析,技术人员输入实时数据运行模型,实现对森林火险的及时预报,上级指挥部门按火灾状况及时就近调集人员装备,在森林防火扑救指挥系统的调动下进行扑火应急部署。
横峰县位于上饶市西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整个横峰县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层深厚、肥沃。该县共有山地面积4 万余 hm2,且该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于等于10 ℃积温为5 750 ℃,无霜期长,年日照时间1 789.9 h,因此较适合森林资源生长,林业用地约为413 万hm2。横峰县林业局根据机构编制设定和实际工作需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和县有关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有关政策,在营林生产计划、组织营造林、森林抚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同时,上饶市横峰县在“十四五”开年,不断响应和贯彻落实“数字林业”政策,通过数字技术促进林长制工作走深做实,致力于实现全县范围网络全覆盖和全县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在现有林地“一张图”基础上,利用“3S”技术使得森林督查更加精准高效,方便快捷地掌控护林员巡山护林信息,实时监测林地生长因子,最终实现“天上看、图上比、地上巡”的工作目标。基于此,文章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例,总结“3S”技术在横峰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中的应用方法,以此助推各项林业建设。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外业人员在原有林地区划系统的基础上,对己发生变化或原区划不合理之处进行划分,同时核对森林经营单位境界线,调查各类林地面积,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因素,计算现实林分森林生长量与消耗量,如果是场外造林,应以分场为单位进行区划调查,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情况。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应将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精度维持在90%。生态公益林小班允许误差采用等级B,主要调查因子允许误差采用等级A[4]。
在本次横峰县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中,以总面积为抽样总体,对样本单元数进行计算,通过小班平均每公顷蓄积量标准差得到变动系数,之后计算样点距,在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按公里网加密法,利用ArcGIS 软件完成,添加林场边界,添加4 张栅格地形图并完成配准,做好林班边界矢量图层,将电子表(含有287 个样点坐标的电子表)中的数据转换为图层中点对象,利用数据显示得到系统抽样样点分布图。在GPS 样点定位时,利用地形图上标注的坐标计算样地,利用手持GPS 导航方法,测定平面直角横坐标和纵坐标及海拔,采用公里网格加密的方法布设样点,按照布点时计算出的样点间距,按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建立航点,实现GPS 接收机坐标系统转换。用GPS 接收机进行存点操作,将海拔数据存入GPS 接收机内建立航点,之后以样点为中心,用激光测高器测定其树高、每公顷蓄积量。
在本次调查中采用林场、林班、小班三级区划系统,按原有公益林区划界定界线保持不变,建立目视解译标志,采用全查法现地核实全部小班,对室内目视解译区划与现地不符的小班进行现场重新区划。1)根据横峰县林场卫星影像图上各森林分布特点,进入实地对照考察,填写详细的解译标志表,根据不同树种组、不同年龄组描述各种不同类型地块颜色;根据不同郁闭度等级、不同土地种类描述不同纹理与形状,并附上各地块的卫星影像典型样片。2)安排2~3名有丰富调查经验的技术人员,对照目视解译标志确定小班划分方案,开始编辑小班面图层,当判读区划结果一致率超过95%时,视为达到合格标准;无法达成统一意见的,应该对5%不一致的小班进入现地对照核实[5]。3)进行小班面积计算,在未使用“3S”技术之前,一般采用透明方格点数法或求积仪法,而在“3S”技术的应用下,可利用ArcGIS软件计算小班面积,按实地验证最终区划结果,添加配准好的栅格地形图,通过编辑工具条中的整形要素、裁剪面工具和编辑折点,判断实地验证最终区划结果与外业工作手图是否吻合。
同时应该注意到,小班与小班相邻之间可能存在缝隙和重叠区域,造成计算结果偏大或偏小,如果相对误差在1%以内,每个小班面积要乘以平差系数,通过该种方式进行平差,保证各小班平差后面积相加与林班控制面积一致即可。如横峰县林业局在调查某森林地块时,将林地总面积分为10 个小班,小班面积分别为6.4 hm2、1.5 hm2、4.5 hm2、14.8 hm2、4.9 hm2、10.4 hm2、9.4 hm2、9.3 hm2、5.3 hm2、4.9 hm2,合计面积为71.4 hm2,控制面积为70.9 hm2,相对误差为0.82%,之后测定平差系数并分别得出平差面积。
二类调查外业工作结束后,技术人员应制作专题图,配准好栅格地形图。如在制作林相图时,在ArcMap 中单击添加按钮,从上到下按点、线、面、底层顺序添加小班、林班、林场线图层,之后设置点线面样式,将小班图层显示透明度设为35%;在制作布局视图时,选择元素工具点,单击“视图—布局视图”菜单,右键单击新图框任一位置,向内调整图框四边至适当位置,将地图比例尺设置为1 ∶10 000。在制作森林分布图时,以土地种类或优势树种为依据,建立居民点图层,添加构成森林分布图的所有图层,按点、线、面从上到下对图层进行排序,之后插入图头名称、图衔落款。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图过程中应注意林相图、森林分布图和基本图的区别,基本图以图幅为单位出图(叠加地形图底图),林相图以乡镇或分场为单位出图(不绘制小班界),而森林分布图以林场为单位出图(不叠加地形图底图),小班面图层包含有一个属性数据表。之后增加林相图着色字段,解决境界线水平重叠问题,避免造成界线样式冲突[6]。
根据外业质量检查统计,蓄积小班有12 个,利用系统抽样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测定系统抽样估计中间值,抽样估计精度为95%,最终得出各类地类面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全场区划总面积1 177.2 hm2,非林地面积4.5 hm2;按土地种类分,苗圃地面积23.6 hm2、灌木林地面积7.0 hm2、被占用林地面积10.5 hm2;全场活立木总蓄积量169 374 m3,其中混交林38 833 m3。在对优势树种面积统计过程中,得出杉木类面积为10.2 hm2、速生桉384.9 hm2、马尾松399.0 hm2、其他果木林2.3 hm2,并对优势树种的林龄进行统计,得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占比,最终得出近、成、过熟林的出材率等级分布。
在本次样点布设环节中应用了GIS 技术,同时利用ArcGIS 软件制作样点分布图,并且在GPS 导航定位技术的支持下,缩短布点时间,克服传统地形图目视定位缺点,缩小样地定位误差,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满足长时间导航要求。与传统地形图小班区划方法相比较,“3S”技术的应用使小班区划正确率达97.3%,保证面积计算的准确性,而且制作出的专题图清晰、规范、美观,应用效果更好。
“3S”技术在动态分析、信息收集整理更新、信息使用与管理等方面各具优势与特色,在营林生产计划、组织营造林、森林抚育等方面应用成效显著。因此,技术人员应从调查样点布设、二类调查小班区划、制作专题图等方面,以林场为单位出图,利用系统抽样进行总体蓄积量抽样控制,克服传统地形图目视定位缺点,缩小样地定位误差,不断提高定位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