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 彦
(永登县引大灌区田间工程建设管理处,甘肃永登 730300)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的建设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影响农田灌溉工作落实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结合实际分析现阶段水利灌溉渠道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一步提出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同时指出相关工作人员也应从实际出发,提升管理水平,更新管理思路,以期取得更好的渠道灌溉工程管理维护效果。
水利灌溉渠道工程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只有确保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发展。灌溉渠道是连接农田与水利设施的关键环节,提升灌溉渠道运维及管理工作水平,不仅能够保障农业从业人员用水基本权益,维护农业生产用水秩序,还可显著降低灌溉渠道维护成本,延长灌溉渠道使用年限,为农业生产持续提供充足的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特别是对于干旱缺水地区及农业欠发达地区,对灌溉渠道进行科学有效的维护与管理,是提高农业从业者经济收入,保障地区稳定的关键举措。
从宏观层面来看,灌溉渠道运维及管理工作是推动农田水利工程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能够使农田水利工程切实发挥生产服务职能,满足农业生产现实需求,体现公共基础设施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与其他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相比,农田水利工程体积小、建设周期短、投入费用较低,通常由当地水管站负责该设施的运行维护工作,但由于地方水管站规模有限,无法为灌溉渠道运维及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及资金支持,导致农村水利发展举步维艰。提升既有灌溉渠道的运维与管理水平,能够有效延长灌溉渠道的使用寿命,以稳定的灌溉系统为基础,保障农村地区粮食产量,以农业发展所形成的结构性剩余反哺水利行业,为农村水利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开辟更多的灌溉渠道并对老旧渠道进行修葺与翻新。如此既可扩大农村地区农业灌溉面积,又可有效提升灌溉渠道的灌溉效率,形成良性循环。
用于灌溉的水利设施通常被布置在乡村,这些地区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很多青年人对于远离城市的生活较为抗拒,灌溉渠道运维工作团队缺少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加入,现有的运维人员知识水平有限,导致其日常运维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性。此外,很多地区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为了压缩管理成本,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部门制定的运维管理制度在基层得不到贯彻落实[1]。由于管理方式落后,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多渠道常年处于“带病运行”状态,不仅影响渠道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导致后期运维成本不断升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常见的灌溉渠道由于建设周期短,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项目规划时,没有深入讨论渠道建设后的维修及管理问题。为了压缩施工成本,保证灌溉范围,没有给后期运维工作提供充足的空间,以至于渠道正式投入使用后,无法顺利进行维修管理工作。农田灌溉渠道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其建设、运行及运维费用主要由当地政府承担。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会根据渠道施工建设成本拨付专项资金,并在渠道完工后进行结算,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渠道的后期维护与管理。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渠道运维工作举步维艰。
传统的渠道运维管理技术科学水平不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证渠道稳定运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提升渠道运维管理水平已成为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各种新技术引入渠道运维管理工作,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AI 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多种新技术的运维管理新模式。例如,在渠道关键设施上安装数据监视装置,利用PLC 单片机及数据读取元件对水流、水量、土壤湿润度等重要参数进行实时检测与分析,一旦单片机检测到某项数值超过设定的阈值,可通过与该装置相连的无线发送装置,将报警信息传输至后台控制室,使运维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渠道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制订运维策略。此外,还可利用无人机对农田水利管理系统进行实时观测,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运维管理成本[2]。
在项目开始阶段,相关工作人员就要对后期可能涉及的项目管理、运营维护等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渠道工程施工活动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具体来说,管理维护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目标地点实际情况及农田灌溉需求,设计多条渠道线路,并通过遗传算法分析每一条设计线路的适应度,最终选择与外界环境最为适应的渠道设计线路。这样不仅能够压缩施工成本,而且能够减轻渠道后期运维管理工作压力[3]。在渠道项目建设开始阶段,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规划施工范围、项目体量、工期等,使渠道施工变得更具目的性。同时,当地政府要针对渠道后期运维管理工作拨付专项资金,为运维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
农民是水利灌溉系统的直接受益者,但很多农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其无法科学有效地使用灌溉渠道,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易养成不良的使用习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及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及社会机构要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宣传工作,通过“技术下乡”“助农惠农”等活动,深入乡村,为农民讲解农田水利项目的运行原理,阐明农田水利项目对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农民养成爱护水利设施、正确使用水利设施的良好习惯[4]。此外,还要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运维管理工作中,配合当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运维管理团队输入新鲜血液,提升运维管理整体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维管理效率,相关部门需要对现有的运维管理结构进行优化,明确管理主体及各个部门的责任,提升管理系统运行效率。针对职能存在重叠及交叉的部门进行工作职能拆分,明确各部门工作内容,优化各部门人员配比,对工作内容模糊的部门进行裁撤或者合并,利用这种方式为管理系统“瘦身”。同时,在管理系统内部设置公开、公正、透明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各部门日常工作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并直接将量化考核内容与工作人员的薪资挂钩,借助这种方式使每一位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范围,纠正消极的工作态度。如此,一旦渠道运维管理出现问题,可在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负责人,避免渠道问题进一步扩大,提升渠道运维管理系统整体工作效率。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作为一项基础性设施,其质量不仅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设计、建造、管理农田水利设施过程中,需要特别强调设计资格准入制度,确保参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的人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严禁没有资质的人员参与上述工作。同时,所有与该工程有关的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才能生效,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能够顺利投入使用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工程招标工作需要由行政主管部分负责,行政主管部门要成立招标办,选择符合施工要求及具备施工资格的多家企业参与招标(通常为3 家或3 家以上),在招标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对施工管理工作细节进行规范与调整,明确项目投资金额,避免在招投标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等现象,待业主方与施工方签订公证合同后,正式进入施工环节[5]。
灌溉渠道长期暴露在户外,受到土壤腐蚀及风沙侵蚀等外部作用的影响,在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过程中,部分零件设备可能出现受损问题。如果没有定期进行检修,灌溉渠道受损部位会迅速扩大,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小问题逐渐演化为大毛病,不仅增加了灌溉渠道运维管理成本,还会缩短灌溉渠道使用寿命。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灌溉渠道实际使用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定期检修制度,定期对渠道各项指标进行全面排查,对于已经出现故障的设施及零件要及时报备并更换。针对运行状态不稳定,可能出现问题的设备零件,要对其进行标注并进行重点观察。借助上述方式可将灌溉渠道设备产生的故障控制在小范围内,提升灌溉渠道可靠性,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持续稳定供应水源。
农田灌溉渠道工程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及灌溉水渠维护实际需求,明确相应的维护管理时间,尤其是在农田水利渠道工程现代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背景下,机电设备及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基础辅助设备的维护管理,成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在维护重点区域过程中,运维人员要结合整个渠道灌溉工程的使用情况,在应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时间阶段集中进行维护保养工作,降低运维工作对渠道灌溉工程的影响。由于现阶段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所分布的范围相对较广。一旦辅助机械设备和常规运行系统因维护保养而停用,会对正常的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结合不同的设备和系统,明确针对性维护管理的工作流程,结合不同区域对设备系统的使用需求,提升设备维护效率。同时,维护管理工作的落实开展也应由专业的组织系统和专业人员进行监督。只有监督和维护保养相互结合,才能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因素,导致整体的维护管理工作质量下降。
为了切实发挥监督工作的积极作用,要根据灌溉渠道设备运维实际需求制定预警机制,一旦在监督管理中发现问题,立刻启动预警机制,将违规操作和较为显著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给上级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在收到信息之后,派遣专业人员赶往运维现场处理问题,根据每个岗位的责任划分,对造成该问题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常规的维护管理和重点区域的维护管理,应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持续协同进行,以便更好地发挥维护管理效用。实际开展灌溉渠道维护管理工作时,需要依托专业的人员团队。除了在技术层面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外,还应针对监督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工作能力、监督管理资质等加强审核,确保参与监督和维护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在工作能力、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达到预期要求,充分发挥监督管理工作效用。
农田水利灌溉渠道工程是保障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维护管理工作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分析维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出现管理方式缺乏科学性、工程管理缺乏统筹性等问题的内在原因,并借助优化渠道运维管理技术、提升运维管理统筹性、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健全工程招标制度及设计资格准入制度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农田水利灌溉渠道运行维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