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文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2-11-21 22:50马东峰高佳男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概论思政考核

马东峰,高佳男

(1.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2.长春市文庙博物馆 展陈文保部,长春 130041)

“文学概论”作为理论类课程,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相较于生动、形象的文学史类课程,它抽象晦涩且枯燥难懂。课程性质使“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改革中首要思考的就是其教学目标的设立,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优先地位予以考察,实现该课程的价值深化与目标重建,从而对课改教学实践起到导向、推进、控制、评价和管理作用。

1 “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措施

1.1 教学目标

①品德与修养。通过课程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坚定民族品格与文化自信。②学习与积累。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把握文学活动的特点、构成、产生及发展;理解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学创造的本质规律;领悟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内在形态、经典形态及其独有的话语特色;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与特征以及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与标准。③批评与运用。提升文学阅读、鉴赏、分析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正确分析、理解、批评各种文学活动与文学现象,从中找到其规律所在,并在文艺实践中灵活运用。④拓展与融合。拓展思维模式与文化视野,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多元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⑤发现与创新。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总体成就、不足及其发展规律等问题,具有终身学习和学科发展意识。⑥审美与关怀。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实现对真的发掘、善的追求与美的创造,将“真善美”的内涵具体转化为对个人高尚品格的锤炼与社会人文精神的传递。

1.2 教学原则

教学目标的重设与调整使教学原则也随之形成了质的提升。主要概括为:以“多元原则”“民族原则”“阶段原则”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原则。“多元原则”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设置既符合民族传统又具有地方特色,将古代经典与现代文学、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兼收并蓄的教学内容;“民族原则”指要选取既要保持民族特色,还坚持维系共同文化认同的教学内容;“阶段原则”指根据校情与学情,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阶段原则又分为两个子原则,第一是顾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学生和使用汉语语言学生的分层教学,第二是教学承接的阶段分层,为后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西方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等课程留下教学伏笔。三个原则在实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民族原则”与“多元原则”的有效贯彻,离不开专业教师对“阶段原则”的探究与执行,同时,“多元原则”与“民族原则”的落实也为“阶段原则”提供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教学体系内容的更新与教学实践路径的建设。

1.3 教学内容

①爱国主义教育。文学概论与其他文学类课程不同,是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课程,在导论部分开宗明义,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尔后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对文学活动、创造、作品、消费与接受四大板块进行知识讲解。这在指导思想和文化方向上与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同拍共振。因此,讲授课程内容时,将晦涩难懂的理论概念通过古今中外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作品加以诠释引导学生对爱国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打造爱国奋斗的新时代青年。②文化自信教育。中国不仅有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中国的古典文论、诗论、词论等也在世界文论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许多文学观念及范畴,并在经过“古今对话”后焕发新质。同时,现代文学理论在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收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这些不仅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中华人民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论、现代文论的重点讲授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同时引导学生运用中国特有的文学理论遗产对当下文学理论问题展开思考和展望,打造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③共同文化认同教育。“民族创造出文化,文化又融凝此民族。”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角,蕴含着深蓄内涵的民族品格,其文化的传承不仅维系着民族的生存与延续,也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文学概论”的教学内容,根据校情与学情,在充分尊重和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找寻文学概论中的共同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阐述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及相似的哲学观念,深化对民族间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文化传统的融合。进而加强对中华文化深层次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人文精神教育。“文学是人学。”人是文学所反映“世界”的中心,一切的文学活动必须经过人的观察、体验、分析与研究,表达了对人类的自我关照与终极关怀,体现着人的一切尺度与目的。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文学概论”课程内容的优化更应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在不同的章节中对文学进行全面审视,围绕人类命运列举古今中外的相关作品。通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引导学生对人的尊严、人性解放、人生使命、人生价值产生思考,在学如何做“文”的同时学习如何做“人”,不断完善“真善美”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隐性目标。

2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

(1)问题驱动的导学环节。在保障“文学概论”课程内容体系完整、对学情具有一定认识和把握的前提下,教师积极汲取先进的教学观念,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针对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从熟悉知识、知识深入和知识创新三个方面由低到高设计出立体、细致的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的某一章节、文学理论问题、文学观念、文学现象为核心,通过当下鲜活的社会文化现象、丰富的文学作品,提炼出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引导性的问题,借助慕课的方式进行导学预设。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根据自身情况标注好重点与难点。教师通过后台观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导学预设,对“文学概论”中涉及到的核心理论观点、概念、问题进行情景还原,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知识经验去思考现实生活进而增强文学感性体验。

(2)引导探究的讲授环节。 在讲授环节,课程组重新构建了学习流程,采取“翻转课堂+传统讲授”的融合型教学方式。教师充分调动已有的课程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开拓,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将教学基本内容予以线上解决。按照教材逻辑顺序,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共同体教育”“文化自信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为阐发文学原理的轴心,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同时在“两结合”“三原则”的基础上,精选合适恰当的思政因素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深度解析,对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讲授重点应该在牢牢把握“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下”各有侧重,使教学体现出浓厚的多元性、民族性与阶段性。在这一环节中,除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设置了第一个课程思政观察点,对第一阶段的导学效果进行检验,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对于方向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引领和人格教育,从而实现“立德”与“树人”的良性互动。

(3)小组合作的讨论环节。教师在导学与教授环节中,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认知,因此如何深度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师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基础上,借助线上慕课和线下翻转相结合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小组合作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于讨论问题的设置与方向的引导一定要与教学原则相一致。由于是分组合作,更有利于对不同民族学生的分层次的教学,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此更为凸显。教师在讨论环节也需要把握住节奏,对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正确的解答,讨论时间应该控制在20分钟以内,便于各组长进行总结发言,其他组对其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在讨论环节构建了“多元参与”的第二个课程思政观测点,考察育人目标的落实效果。这一观测点的建立,不仅扭转了以教师为主评的简单考核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甚至学生自身都参与到对自己的观测与评价中。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认识自身不足后,及时扭转自身认知上的偏差,自觉地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和道德素质,为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4)知行合一的实践环节。教师对整体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进行整体性把握,纠正并讲解学生在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与问题,对知识点进行串线与梳理,帮助学生加快对知识的内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性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转化为能力的拓展。实践教学共分为三个部分:线上慕课实践、线下翻转实践与实践总结。具体到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就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分析、鉴赏批评各种文学活动与文化现象,在文艺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文学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在线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围绕某一个文学活动、文学现象、文学作品设计一篇学术小论文,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专研学术的热情。在线下,教师可以设置“模拟教学”“专题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学经典所渗透的深邃思想的感召和启发下,维系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构筑丰富而博大的心灵世界。

(5)多元动态的考核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能够提供反馈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为教学的改进奠定基础;能够促进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内部动力,调动他们的潜能,增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考核环节,课程组将客观闭卷考试所占比例大幅度下调,提高平时学习中的考核占比,变老师考核为师生共同考核,增加开放式考核形式,形成一种“全过程、多层次、动态开放”的考核体系。具体而言,线上成绩占总成绩的50%,以课程视频完成进度、章节测验的成绩为考核依据;线下成绩占总成绩的50%,以学术论文、课堂表现、小组评分、文学实践、期末考试为考核依据。这种多元的考核体系不仅充分地利用云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统计,便于教师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还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考核内容上,除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外,在期末考核中适当加入思政评价环节,建立第四个思政观测点。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衡量,总体上考核思政元素与“文学概论”课程是否做到了有机融合,是否达到了课程预设效果,是否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3 “文学概论”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1)“教师教授”到“学生主体”的转变。传统的“文学概论”教学模式存在一种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忽视了学生自身“发现真理”的能力。“文学概论”这门课程较为抽象且理论性强,传统的机械的灌输只能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学习,既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学概论”新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贯之始终的教学模式,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学—讲授—讨论—实践—考核”五个步骤,开创了教学与学习互通、线上与线下互联、课前与课后互补的新局面。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和领航人,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在导学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来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设定自己学习中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疑点、难点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自身学习所获取的反馈信息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以突破自身知识、能力、智力的局限,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广阔性和逻辑性。与此同时,学生还在教师设定的种种教学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完成“会学”,构建了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新式课堂。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单一形式”向“多元教学”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在考核体系上都呈现出形式上单一的特点。具体而言,相比其他学科来,文学概论课程开设在大一,且“文学概论课程涉及到的范围不仅横跨古今,还包含中西方文化的内容,因此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体系,如此才能让学生对该学科的知识架构形成鲜明的认识”。但传统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围绕教材来进行,缺少对文学知识的延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教学技术,仍采取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只注重深化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弊端。对学生也通常采取以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作为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文学概论”新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种种的单一现象,向“多元教学”的方向转变,实现了全方位的创新。首先,依据“两结合”“三原则”的标准选取和设置教学内容,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共同体教育”“文化自信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四大板块作为阐发文学原理的轴心,避免脱离现代的抽象意义的传统理论说教,兼顾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朝鲜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和谐有机的融合,多维度扩展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引导探究、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三种方式,科学设置课程思政观测点,全方位创新教学方法。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建立了一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动态开放的师生考核评价方式,由过去“一把尺子”的考核变为“多把尺子”的评价,将评价变为双向、多元的评价,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监督者、考核者与管理者。

(3)“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的互融。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以知识为导向,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导致了“传道”与“授业”之间的不均衡、不融通。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革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放在优先考察地位,积极挖掘文学概论的知识系统及能力训练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构筑,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贯彻。把“德育”贯穿于文学概论的教学模式之中,使其成为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双向融通模式的建立,不仅只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而是从“授业”之中,传递给学生一种思想、人格、品质和灵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的熏陶下,学生也扭转了自身的学习思维,将教学内容视为生命的礼物来接受,将课程学习视为一种审美活动,并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从而在内心中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与模范践行者。

猜你喜欢
概论思政考核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