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难题”之解的延展性审思

2022-11-21 13:29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职难题队伍

裴 娜

“三点半难题”是教育领域内针对中小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家长不能及时看管而提出的。该难题作为一个易于理解却难于化解的社会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进入21 世纪以来,这一问题逐步引起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界关注的热点,是近5 年内全国“两会”期间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随着国家层面文件出台,各省具体措施落地,这一社会难题似乎呈现出迎刃而解之势。在看似难题即将得到有效破解之际对难题本身、破解措施进行延展性审思是必要的,为细致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提升具有社会主义国家特质的教育体系建设也有一定现实参考意义。

一、“三点半难题”的基础特质审思

(一)“三点半难题”具有普遍性

“三点半难题”系由于三点半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概括性时间点,与学生家长群体的常规下班时间形成显著不匹配,从而形成履行家长接娃放学责任与坚守工作岗位义务之间的普遍矛盾。这种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遍性矛盾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长期存在,包括欧美国家中先期迈入发达行列的区域也并没有形成具有显著借鉴价值的特效解决方案。

(二)“三点半难题”将长期存在

“三点半难题”是社会快速发展的一种现实表现,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学生上学及放学接送并不是由来已久的,自学校教育出现以来的大多历史时段里学生往返校园并不需要接送。当前的往返接送以及课后照护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程度提升,城市体量扩容,道路交通风险增高,家校对学生关注度加大等综合因素使之逐步演化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大中城市尤为突出,呈现为一种比较典型的“大城市病”症状,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种微观表现。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预判前述这些综合因素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家校间往返接送及课后照护需求在时间便捷度方面的不对等现象将长期存在,要解决这种现实需求间的矛盾必须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建立起真管用、管长远的稳定系统机制。

二、延展性审思

(一)从“延”的属性审思

1.从延伸性审思的视角出发,需要看到“后三点半时间”所蕴含的巨大张力。“三点半难题”的外在基础表现是放学后有没有人来接,或是谁来接的问题,但究其本质应该是如何利用好三点半放学之后的时间问题,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用好每天课堂学习之后、晚上休息之前的这段具有间休性质的时间问题。进一步而言,就是这段“后三点半时间”交给谁来支配的意义更大,是交给学校、家长、社会机构,还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每个人的时间都是自己的,青少年也同样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如其在规定时间内总是被支配去做某些模式性的事务,则其自主意识就容易较大程度地被抹杀。而学生个性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自主意识的保护与开发。这样来讲,“后三点半时间”自然成为学生群体在完成一整天的课堂常规学习任务之后,正式步入家庭生活之前的一段尤为宝贵的可自主支配的窗口时间。相对于某些孩子来讲,这有可能是其日常生活中唯一一段不需要在家长与教师严格指导下的自主意识生发场域。

2.从家庭生活视角进行延伸性审思,“三点半难题”能否得当解决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的引领,甚至是家庭亲子关系和谐与否。如前所述,破解“三点半难题”的实质即是如何利用好后三点半时间的问题。学生在完成学校学习生活之后的这段“后三点半时间”如果不能得到较好地规划,则这部分时间往往会被许多以应试拿分数为噱头的课后辅导机构占领,这种对学生“后三点半时间”的掌控在客观上成为对国家倡导、学校努力构建的素质教育,以及核心素养培养风尚的一种破坏。这也是许多教师强烈建议“家长不要轻易把孩子送到课后辅导机构”的主要原因。退一步分析,如果这段“后三点半时间”没有被辅导机构占领,那么家长自然会接管这段时间,并按其自我意志加以安排。实践调查发现,辅导孩子作业是对这段“后三点半时间”利用的最集中表现。近年来,关于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各种滑稽场面,甚至是悲剧结局都一再表明家长通常并不十分适合承担辅导孩子家庭作业的任务。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快速提升,人际深度交流的机会日益缩减,许多专家学者也一再呼吁加强家庭内部亲情关系建设,特别是在孩子未成年阶段所建构的良好亲子关系对孩子成年后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有爱心、有责任感,积极向上等品质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家庭生活的总体背景而言,家长更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体现亲情关怀的,引导个性成长的角色。同时,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种更加专业的职业,曾经简单指导孩子把答案填对,教会数字运算或是文字表达,远远不是当前教育活动所应有的样子。因此,把家庭作业辅导看作简单的教育形式,任何可以说出答案的人即可承担辅导任务的理解方式,是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要求的低估,甚至是将当前国家与学校努力引导的教育风尚拉回机械应试的无形力量。所以,从家校两端主要角色视角分析,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第一要务,并通过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熏陶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才是家长更应关注的责任,而非相对专业的家庭作业讲解。这与有些教师提出的“建议家长不要过多凭借自身理解或是自己当年的学习经验辅导孩子”的告诫相吻合。

综上,从延伸性视角审思发现,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三点半难题”,安排好“后三点半时间”,则往往出现课外机构带着孩子“抢跑”,甚至带偏教育导向;换个角度而言,也就是说即便“后三点半时间”没有被课后辅导机构抢占,在这一本该属于学生自主意识成长期的时间窗口内,家长往往不能较好地控制自身角色,形成家长角色“越位”,甚至影响亲子关系和谐,出现降低学校课堂教学功效等现实问题。

(二)从“展”的属性审思

1.破解“三点半难题”的趋势预判。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三点半难题”自2000年初开始引起我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具体表现为新闻媒体的热点追踪,学术领域的建言献策,政府机构等多方关注的现实焦点。自2017 年3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之后,在2018 年达到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高峰,全国各地先后出台了基于“三点半难题”的课后服务文件。纵观“三点半难题”的演化过程发现,针对该难题的破解过程属于典型的地方探索为基础、中央发文为旗帜,各地先后落实为局面表现的基本过程。按照治理理念预判,接下来即将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体系化建设既需要总结现有经验,发现方式方法中还不够健全,需要完善的地方,又需要从整体视角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建立运行机制,形成可持续的稳固发展模式。即,明确地理解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再运用系统思维建立破解机制,形成惠及四方的稳固措施作为效果保障。

2.当前针对“三点半难题”的典型破解方式审思。各地的破解方式大多围绕教育部印发的指导意见而展开。通过调查分析各地具体措施发现,当前破解“三点半难题”的基本模式与先前地方探索的有益经验及国家文件所倡导的内容大体相当。可以基本概括为政府承担资金支撑的主体,家长自愿缴纳课后托管费用从而确保财力方面的问题;学校依据自身办学场地及设施优势,以及借用社会公共资源从而解决物力方面的问题;人力作为问题解决的关键仍旧依赖各自学校的教师群体为绝对主体,辅以个别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如苏州通过印发文件提出激励班主任机制,开展以作业、社团、阅读、专题教育和特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后服务;合肥市通过制定方案提出“普惠托管”与“个性化课程”两种模式,普惠托管面向全体,属地财政按照不低于150 元/学期每生标准予以保障;个性化课程自愿参加,家长按照不超过600 元/学期每生(不含耗材费)予以财力支持,学校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艺术、体育、科普等活动课程;湖南株洲通过“1+X”课后服务模式破解“三点半难题”,即最高不超过每课时5 元,每天不超过10 元的收费标准开展作业+音体美社团活动等服务内容。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服务方式均呈现出“以所在学校教师通过轮流制的方式”作为本校承担课后服务的绝对主体。

综上,依托区域性探索,国家政策指引,具体破解“三点半”难题在人、财、物等方面,从资源途径的维度基本得到解决,取得的效果总体比较令人满意。但经过深度审思发现,一方面看,在财力、物力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且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运行机制,这对于该难题的破解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另一方面,从长远视角、系统思维,以及部分教师的现实感受来看,以各校教师为绝对主体承担人力资源支撑,这一具有兼职意味、且采取轮替形式的师资方面则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亟待探寻更加合理的路径,打造更加稳固的专职课后服务队伍。

三、建议:打造专职课后服务队伍,形成稳固课后服务力量

(一)从以人为本的视点出发亟需组建一支专职队伍

人、财、物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三要素,人的地位居于首位。在解决课后服务难题过程中,各地不约而同地将在校教师群体作为首选即是一种证明。我们必须承认现有的在校教师群体是一支坚强的教书育人队伍,这支队伍了解学生群体,熟悉校园环境,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是一支专业的、甚至是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优秀人力资源力量。在承担学生的课后服务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面对当前社会普遍追求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都有其主业主责。现有在校教师群体是一支以课堂教学为主业主责的队伍,无论是从教学工作时长还是教学工作量来讲,在学生正常放学之时也是教师群体完成主要工作任务的时候。从理论方面来讲,在学生正常放学之后教师群体即获得了自主安排时间的权利,可以自由地开展备课、进行深造学习等各种活动。这于情于理,以及于个体的休息权利都是应该予以尊重和保护的,甚至是对第二天教育教学工作而言也是有益的准备时间。而如果一味地引领教师群体在常规下班时间继续主导课后服务,则有可能催生情感疲劳,甚至是职业倦怠。而且,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群体在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特别是部分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或许是出于内心深处的职业自觉,往往会“不自觉地”强化课后服务的单纯学习属性,个别教师偶尔还会利用“后三点半时间”开展常规课堂教学。所以从“三点半难题”的问题原点出发,以延展性视角加以审思,为了给课后服务,也就是这“后三点半时间”一个清晰、清醒的定位,比较理想的做法即是重新招募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一支以新思维专注于课后服务并以课后服务作为主业主责的专职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不仅能够较好地贯彻国家关于课后服务的指导性要求,还将为未来课后服务事业走向专业化、专职化构筑坚实的基础。

(二)现有实践经验表明具备组建专职课后服务队伍的基础条件

引入非在校教师群体参与课后服务的做法,在破解难题的实践过程中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在各地开始探索性地尝试破解“三点半难题”之初,部分学校就曾引入相对可靠的校外社会服务机构人员参与校内的课后服务工作。在国家出台关于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文件之后,各地结合本地课后服务工作实际需要,引入具有艺术、体育、科普等特长的第三方机构或个人,部分地参与由学校主导的课后服务工作,并取得了学生及家长的普遍认可。这一方面证明了当前课后服务已经成为一个易于融入但又具有相对专业化属性的事业,并不是各校自有教师队伍就能够完全应对的;另一方面表明并非只有常规的学校教师才能做好课后服务工作,那些具有一定资质,有爱心,乐于融入教育事业的相关人士也能够胜任这份课后服务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创性地另外组建一支专门的学校课后服务队伍提供了佐证,也为具体组建该队伍提供了人力资源方面的参考条件。在财力保障方面,当前由各地方财政统筹支出为主,学生家长自愿选择特色课程并缴纳成本支出为辅的形式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财政为主保证了专职队伍建设的基础财力需求支撑,家长缴纳为补充能够成为激励队伍建设,丰富各具专长的人才加入专职队伍的有益条件。这些已有经验在财物支撑方面为课后服务专职队伍建设方面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从内在价值视点出发组建课后服务专职队伍意义深远

“六稳六保”是我国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工作要求,其中“稳就业保民生”位列其首,成为重中之重。组建专职的课后服务队伍即能够在财力、物力支撑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解决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好“三点半难题”,消除家长群体的后顾之忧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组建专职的课后服务队伍,有利于缓解现有在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消解现行在校教师轮流看守课后托管制所存在的随机性、临时性弊端。专职的课后服务队伍自然会将其主业主责落在课后服务这一核心主题上,而且从职业自觉的角度讲,专职队伍也会更加关注党和国家在课后服务工作方面的指导精神,有利于不折不扣地贯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细致工作要求,从而避免学校教师在课后服务过程中“不自觉地”开展常规教学活动等问题。从长远来讲,这支新组建的专职队伍也将是我们培养适于不同学校文化的后备师资力量,进而成长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调配各地教师资源,选派专职代课教师的优势人选;甚至成长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补充教师资源力量的后备军;还能够成长为各地教育领域具有准一线经验、可信赖的第二梯队,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问题,实现教育教学力量方面的应急处置。

总之,当我们面对“三点半难题”时,不能一味地把问题的破解方式聚化或是内卷,仅仅依靠本已疲惫不堪的教师群体寻求破解之道;而是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尝试一条具有创新性,能够用好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并产生深远影响,能够采用相对更加全面彻底的破解方式。运用延展的视角进行审思,通过组建专职课后服务队伍,把学校教育的多维层面逐一拉开,而不是密密堆叠到教师一个主体身上,从而使得教育这根主线上既有一线教师的主力军,又有承担课后服务工作的后备军,运用二者合力共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未尝不是一种可以彰显我国特色的有效破解“三点半难题”的创新方式。

猜你喜欢
专职难题队伍
狗之难题
大雁的飞行队伍
难题大作战
专职导游管理机制在旅行社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专职人武干部队伍建设
多省省委副书记调整
巧解难题
浅谈对城乡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几点看法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