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娇
(滦州市雷庄镇雷庄小学,河北 唐山 06370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共同学习”的方式,是践行《课标》的体现,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笔者通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调查、实践发现,班容量大,不能照顾全面,不能及时得到每一个学生的反馈,不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常常是困扰教师的典型问题。
许多任教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师和笔者一样,课堂练习以同桌练习为主,认为这种方式迅速快捷。然而,以两人为一组对于班容量较大的班级来说仍然比较松散,学习的对象始终是同一人,形式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笔者尝试将学生分成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中的接触面变大了,互相展示、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也相对多了起来,最重要的是有了小集体意识以及协作意识。学生可以在小组展示中互相帮助、互相调整,实现共同提高。
可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共同学习”,可以解决许多在课堂上令英语教师头疼的问题。
然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少部分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有当教师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敢开口。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笔者发现那些平时不敢在全班面前发言的学生却可以在小组里面与其他同伴交流,他们会在小组中得到同学的赞赏和帮助意见。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同伴的帮助从而获得提高,渐渐地树立了自信,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意识?单单灌输合作的思想是不够的,这也需要教师合理分组,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就要考虑成员在性格、才能、学习成绩等方面是否存在合理的差异,这样可以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4 人组成,前后两桌,活动方便,做到人人有事干,比如优等生负责组织组内活动,中等生负责反馈待优生的进步情况,待优生负责保证组内成员都参与了活动,笔者协助学生分别取了别致的组名,提升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笔者在以往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授课教师在分配小组任务时讲得不够清晰,学生还要用一定的时间去揣摩合作规则,不明确学习任务与目标,导致小组合作时要么用时过长,要么在接下来的展示环节中非常吃力,收效甚微,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合作的方法进行协调,必要时作出示范,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共同学习的内容可以是需要强化的基础知识,也可以是带有发散性的、内容自编自创的对话等等,这些都能体现出集体的智慧。在最近的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教师讲的是PEP 小学三年级上册B Let’s talk 的内容,教师为了突破难点,布置给学生的小组任务是讨论“this 和that 的区别”,以及讨论“This is…和That is…的区别”,两次讨论用了6、7 分钟的时间,学生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教师在上课前已经创设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把动物图片和实物分别放到教室的每个角落),让学生组内谈论一下周围的动物,教师在提前示范运用that 表达的基础上还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如何准确使用this 和that,相信这就能引起绝大部分学生的注意了,使学生掌握this 和that 的用法。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笔者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绞尽脑汁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情境,尝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开动脑筋、展开思考,进行共同学习。比如,在教学PEP 小学六年级英语Unit3: B Let’s learn 这一课时的时候,笔者就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谈话入手:This weekend,we have no classes,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are you going? 有了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周末休息的小情境,就使学生的共同学习变得轻松,让他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当笔者告诉学生我打算去Bookstore 的时候,学生的脑洞大开,“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Are you going to buy a storybook?”“When are you going?”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产生了,紧接着,整节课就围绕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猜测、集思广益,学习探究的氛围出现了,学习热情也随之上升了,学生感受着“共同学习”的乐趣,当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他们特别高兴,这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是关注到了对学生个人的评价,无论是优等生的赞扬,还是对待优生的鼓励,都是在褒奖学生的个人行为和学习效果。想要让学生保持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共同学习的最高效率,让学生努力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就要多对小组进行评价,这不单单是过程性的点评与纠正,更包括结果性评价。评出了最佳单词王组、最佳口语表达组、最有潜力组、最佳表演组等,尽量让每个组都看到自己的优点,以便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共同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增大了信息量,还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实现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