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华
(江苏省泰兴市教育局)
作为发挥铸魂育人作用的关键性课程,道德与法治在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本领的时代新人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需要教师直面照本宣科启发不够、难点内容剖析不足、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状,探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改进策略。
部分教师一味灌输道德与法治知识,相对缺少思维启发和学理分析。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这节课时,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进行教学。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行使权利有界限”这一难点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列举顾客发现所购商品为残次品,联系市场监管局后消费权益获得保障等现象,帮助学生了解主张权利的正确方式和权利的适用范围,巩固其在道德与法律框架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不能透彻理解“讲程序正义就是讲法治”这一难点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围绕“应遵循程序正义,还是实体正义”展开辩论。通过思想的启迪和观点的碰撞,促使学生正确理解程序正义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受教学时间限制,部分教师选择略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缺少对问题背后本质的深度剖析,导致学生对难点内容认识不深、辨别不明。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下册“谋求互利共赢”这节课时,部分教师不能有效突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难点。对此,教师可以引入保护环境、拯救濒危动物等全球治理问题的材料,降低课程内容的难度,分解学生理解的坡度,将大道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小道理、将天下事细化为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事,进而帮助理解和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内容。
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存在导向不鲜明、教学内容片面、脱离生活实际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维护公平正义”这节课时,部分教师会引入青少年遇到抢劫犯罪、交通事故等案例,讲解时只单纯强调青少年的见义勇为,忽略了见义“智”为的一面,这容易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盲目挺身而出。如果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浮在云端,不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就容易使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进而难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认知。
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是培养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应该增强担当、加强钻研,系统把握、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定向引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班干部需要承担哪些责任”“《西游记》中西天取经成功是谁的功劳”等话题,并要求学生填写“我为集体尽责”的任务书,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功能性更强、融合度更高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促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个环节的有效衔接。一方面,拓展热点透视、沙龙论道、青春感怀、历史重现等教学环节,增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挖掘其他学科中的德治和法治因素,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协同并进。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凝聚价值追求”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时代楷模的视频,引导学生崇尚楷模、学习楷模、致敬楷模,进而增强对民族精神、中华文化、时代价值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教师还可以介绍杨根思、王进喜等人物的先进事迹,从爱国与为民、诚信与敬业等方面,激发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思践悟。
初中生能否系好“第一粒扣子”,需要学校的担当作为,也需要家庭的积极履职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学校应该倡导运用多元教学方式,广泛开展教育帮扶、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增强学生生活体验感。家庭和社会应该与学校同向发力,推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向学生开放,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共同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教学教材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文化场馆,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研究,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发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教师使命重大、责无旁贷。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以更高的站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大力度推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三类教育有效衔接,以更扎实的举措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铸魂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