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2022-11-21 10:29黄佳缘
智库时代 2022年34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亲和力

黄佳缘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

“亲和力最早是化学领域的概念,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让教育对象主动趋近、积极悦纳、高度认可的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1]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依靠教师这个关键主体,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喜爱的话语表达,将思政课的理论内容转化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首先应明确其相互性,避免亲和变迎合。亲和力强调的是双方的趋向力量和共同作用的力量,亲和力的评定虽然离不开学生的喜爱,但并不能因此毫无原则、没有底线地迎合学生的喜好,要明确亲和力的提升只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手段。其次应注重系统性,理解亲和力不是单个力。教育者、教育内容等要素皆会影响教育实效,因此,各要素间的协同必不可少。最后应关注渗透性,亲和力的提升需要在隐性教育方面着重发力,充分调动一切可用资源,惠及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切实提升育人的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要求

首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心喜爱。“大思政”教育观强调尊重人的主体性,将人视作教育的起点与落点,在“大思政”教育观指导下开展的高校思政课便将人的主体性细化为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一方面,强调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关注教育对象的实际所需,以平等的姿态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另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本,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变化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当前大学生主体多为“00”后,他们成长在网络时代,主体性意识较强,对于各种新思想的接收速度更快,个性更为张扬,更加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高校思政课若保持原状不求改变,则无法应对新时代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将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失语’和‘缺席’”,[2]丧失改变传统思想意识课程固有标签的机会,减损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亲近感与喜爱度。

其次确立“三全育人”的总体思路,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在认同。“三全育人”是对“大思政”观的深化,具体到高校思政课上表现为主体之多、时间之久和空间之广。第一要注重全员育人,进一步挖掘校内与校外的育人资源,转变传统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进而扭转学生对思政课的传统看法,为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在认同打下坚实基础。第二要实现全过程育人,贯通课上与课下的教育环节,实现高校思政课专业教育与养成教育并重,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认同,为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内在认同迈出关键一步。第三要落实全方位育人,突破空间的限制,联动线上与线下,就学生产生的疑问与困惑进行针对性应答,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最后把握“知行合一”的深刻意蕴,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真正接受。对“知行合一”内涵的准确把握是自觉践行“大思政”观念的重要要求,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不断发展,冲击着高校思政课的权威地位,然而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侵袭,因而离不开思政课的正确引领和实践活动的价值内化。一方面,极具亲和力的第一课堂不仅能够减缓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帮助学生自觉接受价值塑造,还能通过生动的现实进一步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开展,既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科学相接,又能为学生提供理论践行的实际场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政治方向、磨练坚强意志、坚定未来选择、投身祖国建设。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困境

(一)主体困境:“配方”太陈旧

首先是主体理念陈旧。有的教师不注重师生间的情感联结。授课过程缺乏个人特色,学生无法被课堂吸引,不能产生有效的交流与互动。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熟视无睹,不能与学生建立“共情”,因此,无法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爱学生之所爱。有的教师未将自身亲和力的提升作为发力点,更未将自己纳入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一环,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复杂体系中各要素协同发力的重要性,因此,对思政课亲和力的整体提升产生阻碍。

其次是主体建设陈旧。一方面,有的教师展现了律己不严的形象,课上讲一套,课下做一套,既难当学生的表率,又磨损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另一方面,有的教师无法做到严慈并济的平衡,太过严厉导致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大于喜欢,对其所授课程也难以喜爱;太过仁慈导致学生的自我放纵,从而降低了学习的要求。

最后是主体能力陈旧。有的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不能给学生呈现马克思主义的精妙所在,遮蔽了学科的独特魅力,使得学生觉得课程索然无味,缺乏获得感。有的教师没有树立“大思政”的教育观念,不够了解国情、世情,不能呈现宏大时代的精彩之处、鲜活实践的动人之处和生动现实的感人之处。

(二)内容困境:“工艺”显粗糙

首先,教学内容与现实脱钩。一方面,不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不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述准确理解书中的理论,更有甚者在教授过程中,就理论讲理论,就文件读文件,这种方式既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另一方面,不贴近生动的现实,没有深入挖掘思政课的素材,未将中国人民书写的时代篇章展现给学生。

其次,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授课时偏重于教师讲授,但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是考虑到自己预设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学生之中去了解、调查他们真实的疑难与困惑所在,因此,在授课的时候还是会让学生产生疏离感,无法让学生深刻体悟教学内容,无法解决实际困惑,无法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何在。

最后,教学内容与时代分离。有的教师用一套教案授课到底,没有将思政课置于宏大的时代之中,因此,无法彰显思政课的时代魅力,无法紧随时代形势,体现出思政课的灵敏反应,没有做到常讲常新,没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与时俱进,扭转对思政课的固有印象。

(三)形式困境:“包装”不时尚

首先是授课方法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讲授法,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变成了自己的“独角戏”,从而削弱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有的教师存在错选教学方法的问题,甚至简单粗暴地采用“漫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无形中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

其次是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思政课多为课堂教学,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讲授以及技术手段的辅助获取知识,但是,新时代的到来对思政课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传统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时代资源、技术资源应该被利用起来,将传统思政课转变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大思政课”,带给学生不同的教学体验。

最后是授课话语难入人心。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硬的语言,没有办法直击学生的内心;有的教师喜欢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进行讲述,学生难以听懂,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有的教师惯用平铺直叙的语言进行教学,语速没有轻重缓急、语调没有抑扬顿挫,学生无法抓住重点;有的教师没有跟上时代潮流,对学生的日常用语并不熟知,因此,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策略

(一)打造关键主体,奠定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基础

第一,打牢专业基本功。首先,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是基本的职业要求。对待学习应有认真的态度,并付出实际行动,对于难点问题肯下功夫、动脑筋、对专业学习与研究肯持之以恒,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其次,筑牢理想信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保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坚定信心,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不忘初心与使命,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高校思政课。最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于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动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融会贯通的能力,做到学得精、用得灵。

第二,拓宽学习领域。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拓展本专业的研究视野。通过横纵两个维度完善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展现出思政课的大格局,深挖其中的亮点对学生产生吸引。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将学习领域延伸到其他专业。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知识储备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知识,否则教学难以走入学生的心里;另一方面,通过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更新已有的认知结构,帮助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向各行各业“取经”。合理运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的渠道学习有益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弱化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第三,增强人格魅力。首先教师应做到自律严,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对国家、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做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言行一致,为学生展现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风采。其次,应做到人格正,尤其是在道德方面,应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以修身为本,追求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成为道德上‘知行合一’的正人君子。”[3]最后,应做到情怀深,一是要彰显家国情怀,自愿投身社会的建设与发展,顾小家、守大家;二是要展现民族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进;三是要体现职业情怀,做到爱岗敬业,不断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第四,体现情感联结。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连接的纽带,一方面,教师应在讲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诉求,要明确思政课除了理论输出,更重要的是价值引领,这一点上离不开师生情感的对接,学生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另一方面,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参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等方式加深师生间的互动,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教师形象,拉近两者间距离,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相处。

(二)坚持内容为王,把握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关键

第一,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既尊重专业性,又体现生动性。专业性不等于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而是强调真理性与逻辑性。生动性则需教师秉持不做“传声筒”,甘当“解码器”的原则,紧扣时代脉搏,替换过时案例,从小处着眼、从学生生活入手,提升教育素材的亲和力,将思政课讲得适应学生的水平,符合学生的口味,得到学生的真喜爱。

第二,教学内容要体现对象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做人的工作,所以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点,将其纳入备课的范围,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其次需要就学生出现的疑惑进行整理,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让其学会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最后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让其切实感受到高校思政课的实用性,达成学生对思政课的真接受。

第三,教学内容要体现实践性。一方面,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得到实操锻炼。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加强教学环节之间的联动。把准两个课堂的目标,改变现行学校活动泛娱乐化的倾向,并安排专业教师予以活动指导,保证活动开展能够起到实际作用。具体而言,既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现场演讲、知识竞赛、微电影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后活动,也可以组织“三下乡”、基层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思政课学习的意义,增进学生对思政课的真信服。

(三)优化外在形式,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呈现的效果

第一,增强教学方法的亲和力。首先,要改进“以教为主”的方法。一方面,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保证方法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在保证教学主线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不同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授课,相比机械地进行理论知识讲授,这种现身说法更能加强学生的信任感,助力理论知识入脑、入心。同时这些行业优秀人才又为学生树立榜样形象,更好地激励学生们为之而奋斗。其次,要善用“以学为主”的方法。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课下的小组合作等方式,自学相关内容并进行课题的展示与汇报,之后教师对其汇报内容中的亮点进行鼓励,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回应,最后统一进行课堂小结,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辅之以新媒体与新技术,将课堂、实践与网络三者有机连接,构建三位一体的新体系。

第二,增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首先是融入生活语言,将文本语言进行转化,改变思政课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形象,通过学生易于理解的话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做到专业性与生活性的结合。其次是增强时代语言,更新表达方式,凸显时代价值,增强启发性与引领性,打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语言的固有印象。最后是掌握网络语言,当代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于最新的话语有着敏锐的反应,教师若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或案例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与时俱进。

第三,增强教学环境的亲和力。首先,积极营造校内环境的氛围,合理利用校内资源,将校史、校训、校歌、校徽等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循着前人成长的足迹,探寻他们的初心使命,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其次,学校应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为学生创设探寻红色场馆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历史的发展、先辈的不易、美好生活的珍贵,使其爱国情感得以升华。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外教育基地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还应肃清网络环境,积极挖掘网络资源,打造网络平台,一方面通过校园官微、学院官微等方式对学生继续进行价值影响,另一方面善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使得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亲和力。

总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将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小,不是一时之功;需要各主体协同作战,各要素相互配合,不是一己之力;需要多次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具体经验的不断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亲和力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以“大思政”理念开启思政教育发展新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好的爱情,从来都不需要刻意迎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