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2022-11-20 17:03琼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亚太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体育运动体育教师

琼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石 慧 梁 冬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体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旨在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参考因素,探讨体育运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分析体育运动中儿童心理健康提升的策略,希望给广大体育教师及天下父母,在体育运动中儿童心理健康提升方面提供可行性思路。

一、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标准因素

(一)儿童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儿童除了身体健康问题以外,心理健康问题也是较大的问题,同样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如校园暴力事件、学生自杀、打架斗殴等,这些事情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未来的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秩序的长治久安。因此,可以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儿童个人的问题,也是背后家庭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阻碍。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报告显示,全球精神障碍类儿童数量,几乎是以每年10%的增长率增长。相比全球数据,我国数据虽然相对较低,但也不容忽视。我国儿童研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龄在18 岁以下的群体中,大约有6%存在情绪障碍或者是行为上的问题。儿童群体情绪障碍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偏差、易怒、暴躁、自我、抗压能力差、缺乏自信、逃避责任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残或者是伤人问题。

(二)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参考因素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问题。儿童心理健康是隐性的存在,并不像身体健康那般,有各种显性数据指标进行真实反映。心理健康与否会受到各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影响,也会随着儿童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儿童心理健康与其生长环境、父母关爱、学生关系、教师教育等多种因素相关。虽然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上,没有确切指标进行分析,但通过对心理健康儿童身上的特质进行分析,也可以发现部分优秀品质。

笔者根据多年儿童教育工作经验,通过对优秀儿童的观察,发现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指的是儿童的IQ,简单来讲即儿童的智力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是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其次,情绪稳定性,即儿童在心理和情绪发泄上是否过当,是否容易暴躁、狂躁,尤其是在语言和动作上,是否存在过失语言和行为;再次,学习适应性,即儿童进入陌生的新环境里,是否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与周围事物和人物打交道,积极融入新的环境中;最后,自我认知客观化,即儿童对自己是否有正确认知,是否存在狂妄、叛逆的非理性想法,对自我价值和能力是否缺乏一定判断力,是否会过高或者过低评估自己。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健康标准参考因素的分析,只要儿童具有智力发展水平高、情绪稳定性强、学习适应性强、自我认知比较客观等特征,基本可以判断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体育运动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运动可以治疗焦虑和抑郁

在对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和检查时,有关专家发现存在明显的问题: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要低于全国水平,且男生和女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也存在不同,女生心理素养和健康程度要低于男生。在农村偏远地区,尤其是女生,受到各种生活和学习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出现各种心理和精神问题,其中常见精神性疾病是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儿童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最直接体现。如果儿童不能自我控制焦虑、抑郁,那么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会有重要影响。经常性参与体育运动的儿童,其焦虑和抑郁的概率要低得多。有关专家发现,规律性的体育运动,确实可以缓解儿童的焦虑和抑郁,有效降低焦虑和抑郁对儿童身体和精神、心理的负面影响。

(二)体育运动可以调节儿童情绪状态

无论是哪种心理障碍,从根本上讲都是认知的问题,反映到切身体会上,则是没有幸福感,且身心处于疲惫和压抑状态。短期的疲惫和压抑属于正常,但是长期疲惫和压抑会直接摧毁儿童的内心,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体育运动通过身体动能和技能的提升,可以大大激发儿童的情绪,激发儿童的精神状态,使儿童可以长期处于喜悦和欢快的情绪中。通过定期、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还可以大大减轻儿童的内心不安和紧张,调节儿童的情绪,逐渐改善儿童自卑的心理状态,从而将心理状态调整为情感体验,真切让儿童感知幸福、感知被关爱、感知自然、感知亲情友情,更加有利于儿童情感的发展,有利于儿童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抒发。

(三)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儿童心理承受力

初级教育阶段的部分儿童,确实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差、缺少自尊心、不够自信、不够自爱。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儿童自卑、懦弱、无能,影响儿童健康性格的养成。在不断的体育运动中,儿童可以感受到强烈意志力和高峰体验,在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利用自我安慰和自我鼓励,培养儿童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另外,通过不断开展体育锻炼和运动,儿童可以更加机智灵活、谦虚谨慎,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变得更加沉着果断,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断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树立自信心,提升儿童的自信心和自爱心,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和健康成长。

(四)体育运动可以提升儿童心理发展动力

和常规体育锻炼相比,体育运动无论是在运动形式还是在运动内容上都不尽相同。要想安全健康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对儿童心理和精神状态都会有明确要求,即要求儿童要坚毅、果断、勇敢、自制,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积极乐观的品质和意志力。同时,体育运动还会促进儿童养成乐观、友爱、娱乐、同情等感情,使儿童心理和情感更加丰富。因此,在不断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中,儿童原有心理素质和情感得到提升,大大提升了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正常学习和生活效率。尤其是随着体育运动的新变化,体育运动直接缓解了与儿童原有心理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儿童心理素养的提升和健康发展。

三、体育运动中儿童心理健康提升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

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影响,初级阶段的儿童体育教学,更加关注儿童体育成绩教学,体育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应试教育”模式,而对儿童身体健康锻炼和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总体来看则极为欠缺。甚至部分学校直接把体育课当作素质教育辅助课,完全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体育教师,都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需要认识到体育课不仅是儿童身体的简单锻炼,更是儿童心理素养的培养手段。体育教师要将体育课当作除体育锻炼以外,儿童与其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群体性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时,教师应该给予儿童更多自由活动时间,让他们自己积极参与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全面培养儿童乐观、开朗、健康的情趣,进而全面提升儿童的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

(二)以学生为本,提升教师心理教学素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紧紧围绕儿童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标,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借助体育教学不断缓解儿童心理压力,注重培养儿童心理及性格特征。另外,在注重“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时,体育教师还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不断进行体育教学创新,采取因材施教策略,不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时监测儿童心理和生理变化,促进儿童良好性格养成,保证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素养提升,离不开一支有序的体育教师队伍。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其教学技能不仅在于理论教学和体育锻炼,更要关注儿童性格养成和心理素养提升。体育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深扎根于脑海中,要积极学习并掌握除体育基础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如心理学知识、思维思想知识、语言动作知识等,并将其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贯彻落实,时刻关注儿童思想和性格波动,全面保障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创建活泼教学氛围,注重过程评价

儿童体育教学要打破传统呆板、僵化、枯燥的教学模式,注重儿童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儿童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主题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营造出活泼、快乐的教学氛围,利用师生互动、合作讨论、激励评价等方式,不断优化体育教学形式,使儿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在兴趣中产生愉悦心情,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对儿童体育运动中的表现评价,需要注重过程评价而非结果评价。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儿童进行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并且将评价语制和评价等级相结合,最终达到激发儿童体育学习兴趣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四)积极培养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

现阶段,儿童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生活上都相对富足,而且受家里父母、祖父母及亲戚朋友关爱较多,很容易产生任性、自控能力差的问题。一旦儿童身上发生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很容易出现较强的情感波动,甚至出现各种过激行为。针对当前儿童存在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体育教师要采取办法,积极培养儿童的心理调节能力。

例如,借助接力跑比赛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竞争的重要性;对竞争失败的儿童,要积极引导他们正视困难和问题,用理智的头脑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修正自己心态,保持心理的平衡。再如,进行团队性、配合性篮球或足球比赛时,让儿童在比赛中感受团队的力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感受团队之间的关爱,让儿童心理素养及调节能力在运动中得到提升。

(五)创设游戏运动情境,关注儿童个体差异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儿童游戏或者是体育游戏,可以设置丰富的情节,吸引儿童参与其中。举例来讲,体育教师与儿童共同创设“消防战士演练场”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儿童扮演“消防员”,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热身运动,随即钻爬过“桌子隧道”,穿过“椅子平衡桥”,跨跳过“呼啦圈雷区”,攀登“攀爬墙”,取下红旗,回到营地。这样的运动情境,能培养儿童跳、钻爬、攀爬、平衡等各种运动技能。

再如,体育教师可以以动物故事为出发点,模仿小动物语言和行为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到互动中,让儿童在充满挑战和富有情节的游戏中培养坚强、勇敢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玩闹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儿童的性格、兴趣、爱好等都不同,教师在进行儿童游戏或者是体育游戏运动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一些攀爬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攀爬器具,如小拱形架;同时也准备一些难度较高的大半圆形球或者大梯子等器材,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能力参与活动,让儿童在自我挑战和积极运动中感知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调节自身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努力寻找和创造体育教学契机,营造活泼娱乐的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儿童心理素养及调节能力,激发儿童体育学习兴趣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让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才。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体育运动体育教师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