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三中学 李乐方
为了全面贯彻核心素养的基本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或有能力形成优良的品质和能力。物理这门学科比较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更要对个人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获得新颖的学习体验,感知到教师在物理课堂上的用心,进而认真学习物理知识,提高自身的物理核心素养。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够构建更加高效的高中物理课堂。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高中生在物理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息息相关的。当教师采用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考物理知识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课堂表现也会更加积极;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沉闷的方式讲解习题时,学生的课堂收获会显得非常有限。综合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因为教师运用的教学策略不科学,而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投入感情。在灵动有趣的物理课堂上,学生更愿意倾注情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自然会更好。总结出这一点以后,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应当积极设计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投入更多感情。例如,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道具在课堂上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情景,如教师先在课堂上提出两个简单的问题:“大家有没有关注前几天高空坠物砸伤人的新闻呢?一位老人不小心将阳台上晾着的鞋子掉下楼,把下面的过路行人砸伤了。”此时,学生会被教师讲解的故事化情景吸引,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入更具趣味性的课堂话题:“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一只鞋子不过几百克,但是从那么高的楼上掉下去,加上快速坠落的加速度,这个问题就不容小觑了。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一只鞋子和一个尖尖的钉子从阳台上掉下去,谁的速度会更快呢?”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结合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上来,学生在纠结问题答案时,教师就已经成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物理课堂上。简单的两个问题,就能够完成整堂物理课情景的构建。
接下来,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可以围绕着这个情景展开,同时引入不同的故事性内容,如结合比萨斜塔的实验,让学生共同分析:“为什么钉子在掉落的时候受到的阻力明明是更小的,掉落的速度却依然比不上一只几百克重的鞋子?”引导学生将比萨斜塔的实验和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挖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是培育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更加严谨的物理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学科,其中很多知识点的学习存在难度,对高中生而言,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来认真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恐怕难以深刻掌握和运用。这便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因为物理学科本身的内容晦涩难懂,而无法展现出强大的学习活力。不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物理知识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应提升。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比较容易理解”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内容本身比较简单,学生不需要发挥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另一种解释是教师讲解的形式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知识点可能是颇具难度的,但教师的讲解简单易懂。生活化教学就是最好的教学策略之一,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中学习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例如,教学“参考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平时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坐在公交车上,看着身边的车子来来往往,我们自己明明也在跟着大巴车的前进而前进,但总是潜意识感觉自己没有在运动?”教师描述生活化场景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给出认同的反馈,表示自己坐车的时候就有过这种疑惑。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围绕参考系的相关知识点展开教学,告诉学生:“如果大家平时坐车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思考,说明大家在学习物理这方面是有一定天赋的,只要善于观察生活,很多物理道理其实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出。”
再如,教学“传感器的应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如提问学生:“相信我们班的很多人都使用过微信这款软件,这是一款非常轻便好用的社交App,这节课开始之前,老师想先做一个统计,我们班有多少同学使用过微信上的微信运动这个功能呢?”学生通过举手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反馈,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入传感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思考:“大家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微信运动会知道我们一天走了多少步呢?它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难道我们的手机一晃动,微信运动就会有感觉吗?”如今的高中生都属于互联网原住民,对微信上的这些功能都比较了解,一部分对微信运动有过研究的学生,可能还会跟教师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但无论教师采用怎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回归到“传感器的应用”这个知识点上,让学生知道如今的终端设备上有很多的传感器应用,包括手机上下载的睡眠记录类App 以及Apple watch 的相关应用等,都和传感器息息相关。运用生活化的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全面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这也可以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传感器的原理以及意义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高中阶段的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成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时,高中生可能还是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将问题解答出来。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组织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多个人为一个小组共同探讨知识话题。这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助于弥补教师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
例如,教学“电磁感应”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有一些物理问题比较有难度,教育工作者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小段微课视频,让大家了解电磁感应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应用或者以怎样的形式出现的。另外,教师可以搜寻电磁感应发展历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如何运用电磁感应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以视频中的内容为根据,提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会给学生提出若干个问题,如让大家思考电磁感应的具体内涵与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形式,结合今天的时代性技术让学生思考,如果利用电磁感应技术,我们可以优化哪些科技?讨论这种问题非常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结合教材知识共同思考电磁感应在今天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教学,延伸物理思维。
除此之外,笔者在教学“电磁感应”知识的时候还会给学生准备若干个课后应用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讨论,得出这些问题的结果。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每分每秒都是十分珍贵的,教师总是希望用课上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更多物理知识,所以不会给学生留出太多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最多有十分钟的讨论时间,而教师留下的小组合作探究题目,至少要花上半小时才能够完全解决。所以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共同讨论,还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延长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时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群体监督的氛围下共同思考物理知识的内涵与应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当然,高中阶段小组合作与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是很多的,如果教师愿意,还可以将小组合作与物理课的课前预习或者课上讨论、课堂实验探究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借助群体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物理核心素养,以此投身于课堂学习。
高中阶段适当延长物理教学的时间,或者提醒学生注重课后复习是非常关键的。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对高中生来说,影响他们物理成绩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时长,那些在物理学习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天资聪颖可能只是一个特殊的条件,大部分物理优等生并非必然有特别聪明的头脑,而是拥有自主探索、深刻研究的精神。如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道物理题,有些学生想了一会儿,没有思考出答案,可能会就此略过这道题目,不再继续思考;而有些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执着性很强,如果没有想出答案,可能连饭都吃不下去,这就是学生学习习惯上的差异。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教师应该注意定期复盘,用外力引导学生延长物理探索的时间,提高物理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分层化的作业,如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处理不一样的物理学习任务。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本身就已经足够积极了,课后也会自主利用闲暇时间处理一些物理难题,针对这部分学生设计任务的时候,教师就应当以自主性为主,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布置课后作业。尽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时间,越是在学习上喜欢主动的学生,教师就越要帮学生创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用僵硬的课后作业给学生提出硬性要求。
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都不够好。如果说优等生会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时间学习物理知识的话,那么,中等层次的学生可能只会利用自习课或者周末的时间复习一下物理习题,这就造就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教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布置一些复习性的作业。如教学完“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单元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进行串联式梳理,要求学生将教师规定的习题做完,这就是依靠外力引导学生认真复习物理知识,注重总结复盘的一种教学手段。只要适当延长学生在物理探索方面花费的时间,学生的物理思维就能够得到培养。
至于后进生,教师在给他们设计作业的时候,则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认真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教师会发现,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没有真正和高中生接轨,所以教师应当从培养学习态度和巩固基础知识的角度抓起,让学生先完成最基本的物理习题,并且掌握教材上关键的公式和实验细节,只有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认知,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才是有效的。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中段的学生,看到前面一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学习任务的时候,他们会比较羡慕,从而不断地严格约束自己,这也是开展分层教学的附加教育效果。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自然科学领域中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不仅教授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使之学会运用科学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开发、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终身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