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读写结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11-20 16:29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涂寨中心小学许丽香
亚太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作课文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涂寨中心小学 许丽香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极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实践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为主要教育目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2016年陈先云先生提出:统编教材试图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在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材内容中的比重,达到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内容上的均衡,以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读写分编,兼顾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教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教学应用过程中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借助精读课文,活化读与写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应紧贴教材,以教材的优质语言作为读写活动的设计点,充分发挥精读课文的应有价值。通过有效的阅读学习活动,学生心中才能有“沟壑”,在充分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深刻地感悟到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感知能力,在写作输出时才会有真情实感的流露。精读文章的讲授和撰写读后感、仿写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学生了解“精读课文”基本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方法,有学有练,读写结合。有效的阅读输入,写作输出时内容才会更加地饱满和富有感情,学生在写作表达的过程中才会逐步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读写活动只有有趣,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热情;读写活动只有有效,写作知识才会在学生的言语结构中逐渐“内化”,在学生具体的言语实践中慢慢“活化”,在学生真实语境的表达中成功“显化”,最终成为熟练的言语技能,固着在学生的言语素养结构中。

如在学习《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进行默读,扫清阅读障碍,然后以集体的方式大声朗读,营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方式为学生播放关于红军长征的线路、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等,以视频、图片的方式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在有效阅读及观看PPT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探讨分析,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谈一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感悟等,之后再由小组代表发言,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呈现。这样通过各小组代表的发言来实现学生间思维的碰撞,丰富学生对于该内容的感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写读后感的方式将自己的学习感受、阅读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实现读写结合的效果。

写作资源弥散在精读课文的段落、文后练习、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板块中。写作资源尽管以游离的状态存在,但却形散而神不散,而聚合写作资源的“神”就是指向习作的单元语文要素。这一系列训练贯穿在整个单元主题中,让单元主题成为一个开放的写作训练系统,成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读写结合能力体系”构建的重要节点,仿写则成为“读写结合技巧”的关键训练手段。

在学习统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草原》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于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单独摘录,并尝试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转变文中的句子形态,从而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不同句子形态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夸张、反问、比喻等不同修辞手法的灵活应用能力。例如,对于文中“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了: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句话,在以不同方式进行表述时,有的学生说:“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打破了原本如同黑夜般寂静的草原。”也有的学生进行了仿写:“清幽的山谷喧闹起来:鸟鸣声、风声、暴雨声,响成一片。”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摘录的习惯,通过日积月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优美词句进行仿写、转换表述,还可以锻炼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灵活应用的能力,进而达到在阅读中渗透写作教学的效果,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实现阅读中渗透写作、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在有效阅读学习的基础之上活化学生的语文写作思维,切实推进读写结合教学工作的有序落实。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借助精读课文优秀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文字运用和表达能力方面获得更多的启发,借鉴学习精读课文中刻画人物和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通过这样的阅读实践学习活动,在读写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活化学生习作思维。

二、依托小练笔,感悟读与写的生成

统编教材在有的课文后灵活安排了小练笔,促进读写结合的同时,使其成为单元习作的基础。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侧重为学生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让学生在评鉴中感悟语言的文字魅力,学会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鉴赏,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将阅读过程中所习得的写作技巧进行应用和实践。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感悟鉴赏的学习活动中理解阅读资源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方式和写作特点。

如《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写写身边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做着贡献的人,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为单元习作做铺垫。通过这些过程性的指导,以期能有效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任务,提升习作能力。

精读课文《慈母情深》对于母亲动作、神态以及语言方面的细节描写,都是值得学生赏析学习的优秀素材。文章中为了表达母亲对“我”的爱,通过对母亲工作环境、工作状态等方面的侧面描写刻画,体现出了母亲工作的辛苦以及对家庭的付出。“妈妈,您的爱像一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您的爱像一汪水,深藏不露。”这句话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真实地体现了母亲的爱,深厚而又伟大。“我仍然于心不安,说实在话,这十元钱能做何作用呢?还不够买一份体面的礼物。”作者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给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家里的贫困情况,通过文字的阅读就能让人真实地走进那种情景,与文章中的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进行小练笔:试着用上描写母亲的表达方法(侧面描写)和修辞手法(比喻、反问),你也来写写自己的家人。学生练笔后,可引导他们与课文进行比较,看谁描绘得更细腻,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 舐犊情深。

教学时,要紧贴文本,充分挖掘精读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角色变换,体会描写对象不同,采用的表达方法也不同,使得学生不仅能充分掌握文本内容,更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侧面描写、反问、比喻所产生的巨大“语力”,读写在此自然衔接。

三、借力阅读链接,整合中夯实读与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小学阶段5—6年级的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能少于100万字。学生不能仅阅读,并且要做到阅读、表达、写作、吸收四位一体:读完一本书后要做摘抄,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抄下来,写出理由、感想和体会。

统编五年级上册教材选取了一批古今中外知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包括巴金、郭沫若、闻一多、许地山、叶圣陶、冰心、老舍等众多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名篇名作。优秀名家名著,选文语言典范,这些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

如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特别是描绘孩子们放烟花的热闹场景。教学时,教师要明确例文是指向言语形式的表达,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例文,初悟方法;适当批注,再悟方法;例文对比,深悟方法。在几个回合的学习中,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表达。课后布置品读梁实秋和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相比有什么不同:一样的春节,老舍满眼是欢喜,梁实秋却厌烦;一样的饺子,老舍忍不住多吃几个,梁实秋却没有胃口;一样的过年,老舍就可以写尽欢喜和热闹,斯妤写尽大人们的忙碌。从阅读链接中进行对比阅读,课内与课外充分整合,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锻炼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

四、巧用“快乐读书吧”,读与写内外融合

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及教材改革情况可以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及阅读习惯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及写作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立足于课内阅读,还要积极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增加课外的阅读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需求,立足有效的课内教学活动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将课内文章的学习经验迁徙应用到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去,开阔学生阅读学习视野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刷子李》一文以曹小三的视角写刷子李的特点,重在借他间接写出人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了解写人的表达方法,还可以推荐学生看更多的文章,如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等,利用课外优秀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内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阅读技巧和阅读鉴赏能力得以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应用和锻炼。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材料和内容不用拘泥于某一种文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求去围绕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进行系统的阅读学习,并整理出同类型文体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形式和习作特点,逐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为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做充足的准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不仅仅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完书就可以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准备一个“素材本”,将阅读中到的优美词句、段落摘录到素材本上,对比、领悟名家的表达手法,以便在今后的写作中进行参考使用。同时,在完成阅读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一写读后感,深入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为自己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为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摘录的优秀句段提供平台,从而在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学习习惯及素材积累习惯,将读写结合的教学工作落实到日常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素材库,为其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根据统编教材单元主题的特点,读写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和应用不仅可以拓宽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思路,同时也能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读写结合的教学优势和价值,并从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出发,将语文阅读和写作进行充分融合,在二者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语文鉴赏能力的同步发展,通过读与写的相互转换和促进,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习作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