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艳婷 曾繁涛 王雪群
(1.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建 漳州 363000;2.闽南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3.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这种关系是从一个哲学问题,发展到人类学、心理学乃至语言学问题。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提出直接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语言学领域推向高潮。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个观点:第一,语言决定论 (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假说的强式表述或观点(strong version)。第二,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或者说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或观点(weak version),即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1]笔者试图从假说弱势表述层面,即语言相对论角度的研究出发,探讨假说对景观标识语翻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景观标识语翻译的策略。
研究表明,英汉思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传达意思的差异。在“译出”过程中,存在对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读的情况,从而导致译文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异议。我们要探究这种思维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探究造成这种思维差异及其语言反映。
在西方文化里,人们更倾向用无生命的物体作主语,这是一种以物为主体的思维模式。
例1:The event should be further considered.
我们必须进一步考虑那件事。
英文句子把 “the event”作为主语,认为“the event”应该被进一步考虑。而在中文句子中,直接把“我们”,也就是人,作为主语来表述这个句子。
例2:The monkey is regarded as clever by people.
人们都认为那只猴子很聪明。
这个例句中,英文句子把“the monkey”作为主语,那只猴子被认为是聪明的。而中文句子中则把“人们”作为主语。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在汉语思维里面、“人”是主体,而在西方思维里,更倾向于把“物”作为主体。这在英语语法层面的表现就是,英文倾向用被动语态表达事件,而中文倾向用主动语态来陈述现象。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受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乃至交际中的时空观念都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学术研究领域往往都会被忽视,从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或者影响交际的有效性。在学术研究领域,这种差异会导致信息误差或者信息交流中存在歧义。例如,中国人请对方先走常说: “您先请”,英语中习惯用“After you”。中文里用“先”,英语里习惯用“后”。所以,中国人对着过去来区分时间,英语国家的人们对着未来区分时间。这就是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再如, “叶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中文作为母语的国家的人们很容易想象到这一意境和空间呈现画面,而西方国家的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几只乌鸦、几棵枫树、几艘渔船,这些问题没有弄明白之前,他们很难想象到关于这个空间的画面。因此,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慎重考虑这种差异,尤其是景观标识语的翻译,受众更广泛,更应该重视这种时空观念的差异,以免造成译文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错位。
从古至今,中华文化里崇尚的是大局观念,大一统的思想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塑造了中文的整体观念。而西方国家更注重个性的解放,崇尚个人自由的发展。因此在语言层面更多的反映就是局部观。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几个普通名词的组合,但诗歌表达的是一个整体的意境。从整体角度,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描绘意境,在黄昏中,归巢的乌鸦站在绕满枯藤的老树上,凄凉而深沉,这是诗人把浓浓的乡愁渗透到这种意境中。在英文里,我们看不到这样几个名词组合最终形成一个句子。一般情况下,英文句子就像一棵树,有主干 (主语、谓语),枝叶(其他修饰成分),而中文句子就像一串葡萄,可以由一个个葡萄(名词等)串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并且这个构成的整体很容易被中文母语的学习者所接纳和理解。
通过查询文献得知研究者对景观标识语或者公示语的翻译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总结概括出当前景观标识语的翻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形式上,出现滥用拼音,英文字母拼写错误,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内容上,出现用词不规范,语法错误,译法不统一,译文不规范等问题;文化视角上,出现译文简单粗暴,不够委婉,不灵活,未考虑到跨文化差异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源于中英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鲜有研究者从这个层面探讨景观标识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在此,本文试图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相对论的观点,即语言影响思维,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基于这一维度分析景观标识语翻译的策略。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语言相对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一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有些表述可以通过意译,即保留原文内容、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2]这种翻译方式必须在了解中英语言特点和思维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起到准确表述的效果。比如福建南靖土楼一处公厕内的一则标识语:温馨优美的环境靠大家来创造。Warm and beautiful environment rely on everyone to create.[3]此处译文明显存在语法错误,词不达意等问题。而该标识语仅仅为了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持清洁,因此可以翻译为:Keep clean.简单明了,符合英语语言思维,外国游客能够准确识读该标识语的深层含义。当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里面的语言相对论指出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不代表不同语言或不同的思维具有对立性,也就是说语言A和语言B,思维A和思维B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因此在标识语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直译的现象。所谓直译是指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2]比如很多景观标识语里常见的请勿随地吐痰,可以直译成No spitting!请勿吸烟,可以直译成No Smoking!这种看似逐词翻译的现象,事实上和其所要表达的内涵并无出入。所以,景观标识语的翻译不能笼统的采用直译,也不能只采用意译,应该根据具体的语境和具体的情况分析,采用适宜的翻译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东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倾向“从众归一”,西方国家更倾向“由一到多”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引下,东方国家表达语言的重心在句末,而西方国家则更倾向于在句首把重要的部分先表达出来。在福建漳州埭美古民居建筑群有一处祠堂,祠堂门口有一对该祠堂进行介绍的中英文牌匾。其中有一句: “祠堂前面的大埕以前有很多旗杆,一直是埭美社人才辈出的印证”。通过对这个句子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个句子的重心在后半句“一直是埭美社人才辈出的印证”。鉴于该旅游景点对此句的翻译不符合西方国家语言与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中式英语色彩,在此不做引证。笔者从思维与语言相对论的角度出发,并参照西方国家“由一到多”的思维模式,将该句译为:As the proof of people of talent coming forth in large numbers in Daimei,there were many flagpoles in front of the ancestral hall several years ago.该译文把中文介绍里要表达的“埭美社人才辈出”放在句首,符合西方国家思维方式和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做诸如此类景观标识语介绍的时候,务必考虑东方与西方国家在语言和思维上存在的这种差别,才能准确地把景点的文化内涵传递给不同国家的旅游者,以免造成误解或者表达不到位的情况。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4]这种转换的依据即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导致的思维差异。译者在译出的过程中面对着与母语存在一定程度上差异的其他语言,所以适应语言是译者做好翻译的首要条件,其次在适应语言的基础上要对语言进行一定的转换,也就是要把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译文的思维模式,除了考虑句子的结构、词汇的意义还要思考语言本身带有的思维方式与风格。例如:小心台阶。原译文为Caution!Steps!笔者认为翻译成Mind your steps.较为妥当。原译文在此采用直译的方式,不符合英语语言思维习惯,英语国家游客若对中文表达方式没有一定的了解,很难在第一时间领悟这个标识语的意思,所以翻译过程中应该重视语言维度适应性的转化。
有些译名在国际上已经得到认可,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宜因为其是中国特有的景点或者人物而使用拼音代替翻译。比如,孙中山先生,号逸仙,国际上普遍把先生的名字翻译为Sun Yatsen而在福建某些土楼景观译者在不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将其直接翻译为“Sun Zhongshan”,[5]严格意义上这对国外游客理解中国文化造成很大的困扰,不符合西方思维和语言习惯,也不利于土楼文化乃至中国名人的宣传。有些标识语,比如短语、短句用于英语国家的标识牌时,通常情况下会把每个字母都大写,或者把每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遵守这一惯例,才不会让国外游客觉得有违和感。比如,常见的警示语“注意”和“小心”,应译为CAUTION!ATTENTION!此外,在长句换行中,换行后行首词的首字母都要大写,而且换行应该做到词断意不断。[6]当然,遵循国际翻译规则对译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需要对翻译理论基础和翻译技巧有一定的研究,也要对跨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翻译,传达语言的本意。
所谓虚实相生是指把抽象的词具体化,或者把具体的词抽象化的过程。动静结合是指为了让译文更加符合英语国家游客的思维方式,把动态的词直接用静态的词替代或者把静态的表达方式动态化。例如,某公园的景观湖边立着一块牌,上面写着:请注意安全。译文为:Pay attention to the safety.从中文的角度来分析,请注意安全这是一个祈使句,而句中的谓语是注意,这是一个动词(动态的词),直译成动态词pay attention to没有任何问题。这句话的本意是提醒游客远离湖泊,以免失足造成生命危险。而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把实实在在的远离湖泊的动作,转换成一种虚的意识,那就是“注意!”,可以直接翻译成CAUTION!这样对国外游客而言,更符合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更容易领悟其中蕴含的意思和真实意图。这种现象在景观标识语的翻译中普遍存在着,正确处理抽象与具体的转换以及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翻译的美感,让译文更加准确、更加贴切。
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尤其是在假中相对论的指导下进行景观标识语翻译,必须承认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同语言的国家,在思维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在语言层面上就是理解的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对中英语言固有结构有深刻的理解,也要深入探讨语言背景下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达到翻译“信、达、雅”的境界,同时更好地推动跨文化交流。笔者分析了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具体体现,并提出了解决这种思维差异造成困扰的翻译策略。同时,笔者呼吁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建立标识语英汉翻译的平行语料库,呼吁相关部门建立景观标识语翻译规范体系,并按照一定标准对标识语翻译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学术与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完善标识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