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研究进展

2022-11-19 16:11:05黄笑燕黄小丽
护理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护理职业护生认同感

黄笑燕,黄小丽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33400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其身体失能率和残障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需要给予专业性的支持照护[1]。我国专业养老护理服务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老年护理人才队伍,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2],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老年护理高级人才。护生作为未来的准护士,对老年护理的职业认同感及从业意愿直接影响了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所需的优质、高端的人才储备,也必然会影响我国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本研究综述了我国不同层次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提高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策略提供依据。

1 老年护理的概念和范畴

老年护理是护理学科的分支之一,旨在研究及了解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维持及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3]。国内外研究认为老年护理应是一个涵盖性术语,包括对老年人的各种护理类型。国内学者认为老年护理应包括家庭护理、医院护理、社区护理3 个方面,并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服务于老年人群[4]。护生所从事的老年护理工作,应包括医院、养老院、老年护理院、社区养老院及疗养院等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组织和机构相关工作[5]。

2 我国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

行为意愿(behavior intention)在社会心理学计划行为理论中是指做出某个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动机,其反映个人对某一特定行为的采纳及行动意愿[6]。行为意愿取决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变量。个人对特定行为态度越积极或正向时,个人行为意愿越强,表明越有可能执行该行为。行为意愿能够影响实际行为,可以通过测量个体行为意愿来预测实际行为。护理人员是否有动机从事老年护理行业,取决于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强度、方向和坚持性,自身的内驱力或活力将促使个体有行为意愿来从事老年护理行业。护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即护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行为意向,能够预测其投入老年护理工作实际行为的结果。

2.1 我国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研究现状 高福荣等[7]研究了3 届中职护生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比例分别为6.98%、15.56%、31.25%。杨玉洁等[8]调查应届护理高职生中55.9%的护生表示愿意选择老年护理方向。冯玉等[9]调查结果显示,39.4%的护理专科生有意愿选择老年护理。谢晖等[10]调查结果显示,有40.4%的护理本科生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不同层次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2 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因素有老年护理职业认知水平、职业价值观、性别、正式编制、公立养老机构和职业发展认知、薪酬待遇、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和离家远近、专业对口、为社会做贡献、社会地位、自我实现、兴趣性格、与老年人共同生活的经历、有代沟、沟通难、工作辛苦以及老年人慢性病多不好护理等[11-21]。刘瑶[22]把影响实习护生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就业意愿的因素概括为知觉行为控制(对老年人的态度、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了解程度、职业兴趣、职业认同、职业胜任力)、行为态度(工作待遇、职业风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社会地位)、主观规范(就业竞争、国家政策、尊老传统)。李京京等[4]把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概括为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年级、性别及生源地)、职业因素(包括老年护理工作的特性和职业薪酬)、专业认知(包括护生对老年护理职业的认知和认同感及对老化知识的掌握水平)、各方面对老年人的态度(包括护生、教师和社会3 方面的态度)。

2.3 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 程敏等[23]以期望-价值理论作为理论架构,根据兴趣、实用性、重要性、代价及期望的含义及特征,结合临床教学、参阅文献、咨询专家编制了护生老年护理择业动机问卷,信效度较好。目前,应用于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测评方法和手段还比较有限,主要采用量表或问卷形式进行量性研究,国内一般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问卷)或是国外量表中文版,在数据统计方面多采用描述性统计。

专业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匮乏问题突出,护生老年护理的从业意愿已成为关注的热点,研究对象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包括中职院校、高职高专、中西医类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护生,但现有研究多为量性研究,较为单一,研究方法缺乏理论支持,深度有待扩展,多数研究未详细区分从事老年护理的机构。研究显示,护生在不同级别、种类的医疗机构中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存在差异[12]。对不同学历层次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差异未进行深入探讨。有研究显示,男性实习护生更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7]。可能由于样本量少,针对男性护生的研究较少。国外有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可影响护生感知老年人的方式,有宗教信仰的护生更倾向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4],国内尚未检索到相关研究。大多数国内研究者针对护生老年护理的从业意愿进行了量表设计,但只有极少数研究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测试。目前,对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研究较少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即责任心、美德、自我意志、仁慈、积极体验等)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创始者Seligman 强调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探究,把个人优势和美德服务于某项超越自我的事情中,从逆境中发现积极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24]。从当代的动机理论可知,具有行为意愿从事某行业的员工,能设置合理明确的目标,提升自我效能,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孟润堂等[6]认为,计划行为理论在分析个体行为方面有很强优势,能给护理人员行为意愿分析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既可以解释和预测护理人员行为,也能指导行为干预。

3 提高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策略

3.1 提高护生老年护理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25]。护生的老年护理职业认同感就是指护生本人对老年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刘志敏[26]调查显示,在职业认同方面,88.3%的护生认为“养老护理工作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主要职业之一”,但约半数护生认为“从事基层养老护理工作没有出息”“现在的老年人不太好伺候”;在职业行为上,10.7%的护生明确表示“毕业后将不从事养老服务相关工作”。研究表明,老年护理专业高年级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高于低年级护生,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有兼职是其影响因素,不同实习阶段老年护生职业认同感不同,实习中期较实习后期高,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7-28]。可见,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职业认同虽是一种状态,却在过程中形成,表示职业认同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各项干预措施改变职业认同程度。护生对老年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感情,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对护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榜样作用,护生多渠道学习养老护理知识以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吴炜炜等[24]研究也表明,本科护理新生老年护理职业认知水平及就业意愿偏低,就业意愿与其老年护理职业认知水平相关。

3.2 教学方法创新 宁香香等[29]研究表明,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提高老年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及对老年护理专业的认可。高婧等[30]基于养老院怀旧互动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为护生提供了支持性的真实学习环境,有利于改变其对老年人的消极态度,有助于提升护生对老年护理的从业意愿。刘会等[31]研究显示,开展养老志愿服务教学可使护生掌握老化知识,提高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及从事养老护理职业意愿,可作为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有效实践教学模式。

3.3 培养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毕翻等[21]研究显示,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提高护生从事养老照顾工作的意愿。来慧丽等[32]建议,在老年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调对护生老年护理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护生人文关怀的教育及对老年人同理心的教育,让护生认识到老年护理是具有职业发展前景的行业,从而投身到老年护理事业中。

4 小结

我国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应结合质性研究对护生从事老年护理意愿进行深入分析;将心理学中计划行为理论、激励因素理论等融入其中,设计出针对护生的专业量表;探讨护生老年护理职业认同感和从业意愿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拓展干预研究思路,探索提高护生老年护理从业意愿的策略;改善养老护理服务的从业环境;推动各级医学院校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育体系,优化培养方案,规范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护生老年护理职业认同感和从业意愿,以促进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养老事业发展。

猜你喜欢
护理职业护生认同感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文教资料(2019年4期)2019-04-17 22:04:51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运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幸福感
护生职业认同感及在校教育策略
医学信息(2016年29期)2016-11-28 09:26:14
南充市教学医院护理专业实习生护患沟通能力调查分析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34
护理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职业特色教学改革探讨
教师·中(2014年5期)2014-07-21 02:29:44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