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红
(新疆阿勒泰市教育局 新疆 阿勒泰 836500)
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虽然课外阅读非常有必要,然而没有固定的考核标准,与课内阅读时间相比较少。课外阅读的开展对于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培养策略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把握住课外阅读的时机,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1.1 阅读内容单调。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依旧执着于应试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也主要以考试内容为主,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大多数时间花在了记忆上面,这样就显得阅读的内容比较单调,学生不知道阅读能够对自己语文有什么帮助,再加上电子产品盛行,学生不肯将休闲时间花在课外阅读上面,根本提不起兴趣。学生觉得阅读内容比较枯燥,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语文课堂之上,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而且很多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都是放在了电子产品上面,很少留出时间来进行阅读与学习,使得自身的阅读能力比较低,难以解决一些语文学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重视阅读多样化地开展[1]。
1.2 阅读意识盲目,环境单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整个阅读教学环境比较单一,老师也缺乏对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比较盲目。就是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阅读学习,也不知道阅读什么内容对自身的学习有提高的作用,这是老师没有科学的引导所导致的。再加上现代社会的节奏较快,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学生很少有空闲时间能够拿出来进行阅读,即使阅读也是阅读一些碎片化的知识,以便于能够应对考试的需要。老师没有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之作,学生的阅读是在盲目和无序中进行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很多学生只是去死记硬背一些优秀的作文作品,以便于能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优美的句子加以修饰,但是缺乏对阅读材料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这需要引起老师的高度重视[2]。
2.1 选择合理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的选择范围非常的广泛,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上不但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自由,教师还要适当的推荐给学生适合的有阅读材料,只有如此才能通过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学习,避免阅读成为学生娱乐和放松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广泛地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领域,推荐的作品可以是同一个作者不同的作品,例如当学生们学习完朱自清“背影”后,教师就可以推荐朱自清的《欧洲杂记》或者《伦敦杂记》等,让学生从多篇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其次还可以推荐给学生与教材出自相同书籍的几篇文章,例如在学习完张中行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后,教师可以结合这篇文章给学生推荐《谈文论语集》这部书的其他几篇文章。其三还可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拓展,例如在学习完《智取生辰纲》后,这篇文章是选择《水浒传》,可以让学生阅读《水浒传》前、后衔接部分,如此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另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关于作者简介、经历和作品背景的阅读材料。如此合理地选择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还有利于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3]。
2.2 培养阅读习惯,感受阅读的美。通过阅读可以更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知识。需要长期不断的坚持,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外阅读技能培养,致力于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使他们能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方法。课外阅读的重点是要掌握好阅读的时间,尽最大努力挤出时间阅读。当前的初中教学中学生们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压力也大。所以在这种情况学生要尽可能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比如在早自习课或者课间活动时间都可以阅读。有部分学生虽然有阅读的心,但是性格拖拉造成阅读无法有效开展,更无法坚持。所以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翻阅书籍,并成为阅读的习惯。不一定要阅读大篇幅的文本。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地的把握课本文章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兴趣的推动作用,放大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不断讨论和探究下得出结论,学生会产生成就感,主动产生对阅读的求知欲。
2.3 从阅读本身出发,以学生为主体。
2.3.1 创新阅读时机,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时机,是指学生可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阅读时机是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学各科教学任务繁重,白天课程安排很紧,几乎不可能安排完整课时的阅读课。所以课外阅读如果要在正常教学时间进行,教师只可以碎片化地、创造性地安排学生阅读时间;比如,午休期间,可以安排3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下午放学前,可以安排2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则是巧妙地将课外阅读安排在了语文课上。他在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就完成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任务,剩余的课堂时间,就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这样将课外阅读安排进课内,尤其适合教材中课内外结合的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做尝试,比如,在完成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教学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人晚期在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境遇下,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可以当堂补充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还可以补充词人的早期作品,如《如梦令》。李清照在早期作品中,充分流露出了其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婚后生活的温馨甜蜜,这和她孤苦无依的晚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再附上《清平乐年年霄里》,这首词几乎概括了其一生,“早年的快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这样的群文阅读,将课外阅读有机渗入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系统。
2.3.2 创新阅读目录,让学生有书读。正确选择阅读目录,是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初中生受个体阅读视野和阅读经验等的局限,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书籍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下手,即使做了选择,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何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有效地开展阅读呢?一是“全班共读一本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推荐了若干本可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名著,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共读同一本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习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内容,两全其美。学生共读“一本书”,可以拥有“一千人的眼里,就有-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独特阅读体验。而围绕同“一本书”所开展的读书交流活动,师生的思维碰撞,一定也妙趣横生。二是“每人选读一本书”。每个人在某段时间里,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增长知识的、得到快乐的那本读物。寻找的过程,是一個发现真实自我、探寻生命可能性的过程。每个人在选择书籍时可以参考别人的阅读书目,但一定要根据自我实际,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要学会舍弃那些在当前阶段不太适合自己的书目。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列出一张参考书单,也可以在班级的教室里,开辟一个图书角,将推荐书籍放置其上,让学生在课间自由翻阅。比如,《儒林外史》《世说新语》《红岩》《草房子》《时间简史》《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等,兼顾古今中外各种类型。让学生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感性了解,确定自己下阶段的阅读书目,以使课外阅读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2.3.3 创新阅读活动,让学生喜欢读。创新阅读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尽早从“要我读”发展到“我要读”的境界。常见的有:开展读书交流会,围绕一本书,大家各抒己见;也可以利用语文课开始前的较短时间,开展“五分钟演讲”,安排1~2名学生,进行好书介绍、读书经验分享等,还可以将戏剧性较强的篇目,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如《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等。另外,还可以邀请知名作家到学校开展读书讲座,也可以安排热爱阅读的学生对作家进行采访等。近年来,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开设情景读书课。比如,南京的同学可以参观南京浦口的老火车站旧址,然后读朱自清的《背影》。夏夜可以带领同学到当地公园美丽的荷塘边,吟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待学生兴味正浓时,教师再适时向他们推荐《朱自清散文选》,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情景阅读的敏感性,巧妙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感受独特的现场氛围,增加别样的读书体验。
2.3.4 创新指导形式,让学生高效读。语文教师的指导,是学生高效阅读的重要保证。阅读氛围浓的班级,一定和教师的持续激励和有效指导密不可分。常见的指导形式,主要从三大方面展开: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组织阅读交流,通过思维碰撞,互相取长补短;引导阅读运用,通过学以致用,扩大阅读成果。具体而言,阅读方法有速读、略读、跳读、精读等之分。阅读交流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可以创新采用“探索法”,可分两个阶段,以“班级共读一本书”为例。第一阶段,大家未读前。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重点篇章中删除部分关键词汇,留下空白。然后让学生各自思考,补上其认为最恰当的词语。然后大家分小组展开讨论,各自讲述原因,并接受组员的提问质疑。如果大家讨论不能达成共识,就交给全班讨论,也可请老师进行评点。第二阶段,大家读了一半后,教师给出文章的局部,请学生想象接下来的情景。然后请大家继续阅读剩余内容,最后再次请大家分小组展开研讨,判断与作者相比,孰优孰劣。这类活动形式,代入性强,参与度高,容易使学生容易产生更高阶的思维火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某小组围绕某个阅读主题展开讨论,其他小组“听而不语”。讨论结束后,“其他小组”对上一小组的“观点展开讨论”,而“上一小组”则听而不语。如此循环反复,思想便被不断碰撞,内容便被不断丰富,继续阅读和深入阅读的兴趣便被不断激发。
2.4 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出较为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学习阅读知识,沉浸于环境,主动寻找阅读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以身作则,在课外的时间中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找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与学生一起阅读与学习,指引学生的学习,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在讲解老舍的作品《济南的春天》这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老舍的同类作品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向学生介绍老舍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将老舍的其他作品能够与文章内容进行对比,这样会对学生的课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利于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
2.5 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文字和语言。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一直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阅读的书籍和阅读数量也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对于丰富语言和积累语言也有相关要求,对于初中教育而言,拓展阅读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学语言输入窗口,也是学生语言交流和写作的重要知识来源。在初中教育过程中,培养和积累是重点目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学素材是重要的语文教学任务,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举措,语言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堂上,还会延伸至其他课程和日常生活中,课内课外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学生对一篇文章感兴趣时,就会主动拓展到更多的文学作品,这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重要时刻,也是学生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对阅读的乐趣,积累丰富语言文学知识,对今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4]。
2.6 设置相关的外部条件,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在学生产生兴趣和教师引导的前提是有良好的阅读条件,它是学生阅读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阅读氛围不浓厚,就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学习水平,因此创设条件是重要的教学过程。知识的增加是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有限的学习中的,更需要课外的书籍来进行补充,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置图书角,可以在上面放置图书,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阅读,进行互相交流和交换阅读;在阅读课上学生教师互相探讨,帮助理解文章内涵。在阅读课程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放映设施,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视频来加深记忆。例如在《普罗米修斯》一文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从宙斯手中得到火种造福人类,运用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受到了宙斯的惩罚,经历了一番痛苦和折磨后,普罗米修斯终于从无休止的痛苦和惩罚中得到了解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英雄,在这篇文章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勇敢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教学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希腊故事视频,帮助学生拓展西方文化知识。
2.7 感受阅读中个性化中的美。课外阅读也需要有阅读的价值。如果学生没有目标的阅读,不知道如何挑选阅读内容,盲目的阅读,如此就无法发挥出阅读的价值,还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课外阅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挑选阅读材料,进而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首先课本就是阅读的中心。例如在学习过《故乡》后,教师给学生推荐《朝花夕拾》或《一生太平凡》等,如此就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名人著作是文学的最好体现,也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推荐一些课外的名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今后学习语文奠定基础。比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穆斯林的葬礼》等,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味。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有效的吸收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中学习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模仿借鉴。
2.8 分层评价措施,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化,要想科学地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进行评价,提高学生阅读的信心。针对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要适当的增加评价的标准,不但要对所记录的阅读时间和笔记进行评价,还要评价他们以自己的观点来感悟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对于阅读能力差的学生,需要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来分享阅读内容。而对于阅读能力普通的学生,需要在保证阅读质量和数量的基础上,还要在阅读计划内容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的分层评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针对优等生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提高其人文素养。比如对于阅读《西游记》,可以运用分层评价来评价学生的阅读,结合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水平来指出阅读中的问题。当所有学生阅读完《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对能力差点学生提出问题:《西游记》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都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孙悟空的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有哪些?对于学习能力普通的学生可以提出:请你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人物,在西游记中哪个妖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请用例子说明?而对于优等学生,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辩论活动来检验他们的阅读成果。总之,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决定分层教学评价的方式,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拓展课外阅读对学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意识形成并向着成熟发展期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作出创新和调整,多多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和文学素养,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升知识储量和文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