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爱玲
(广东梅州兴宁市华侨中学 广东 兴宁 514500)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还是会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校方与家长均不够重视,在面对中考学习紧张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考虑到可以将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紧密融合起来,所以本文尝试行为进行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措施的探索。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渗透有着较强的可行性,因为德育工作就应该包括关注初中生的心理表现,立足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相应的德育工作,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教学方面意义。从教学的意义来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能够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思路;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实效高效地融合;能够探寻出推广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是否取得应有的效果。
1.2 教育理论意义。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能够充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关于“融合教育”的理论内容,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同时,融合教育理论的提出,丰富了心理学教育理论的相关内容,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对整个教育的体系化建设。
1.3 立德树人意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能够从品德树立、心理问题健康等角度出发,从本质上完成育人目标,符合国家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这个融合教育的思想,也使得教育工作者树立起来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2.1 多角度明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渗透必须要先明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此为出发点,选择更为优秀的渗透教学方式。初中生步入了中学阶段之后,进入了青春期,个体的心理转变很明显,有着更为个性化的心理需求,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会使得德育工作很难落实下去。为了更好地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解:
2.1.1 设计问卷。教师可以经常性地设计网络问卷,以问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等,问卷星就是很好的信息化工具,实施起来也很容易。例如:教师发现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在新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年龄差异的影响,很多教师不熟悉学生的业余生活情况以及兴趣爱好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教师就利用问卷星设计了问卷内容。具体的问卷内容包括:(1)放假后,你最喜欢做些什么?(单选)玩网络游戏、逛街、看课外书、看电视剧、旅游。(2)你经常登录的网络APP平台是什么?(多选)哔哩哔哩、腾讯、王者、微博、抖音、小红书、QQ等。(3)你希望有哪些全新的课后娱乐活动呢?(开放题)在这样的选择下,教师就会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在以后的沟通过程中就能够贴近学生的内心,实现对心理问题的有效监控。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简洁、方便,不需要设计太长的问卷内容,否则会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另外,问卷星会快速收集到结果,这些结果是一目了然的,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实现最快速地反馈效果收集。
2.1.2 了解家庭。初中生希望得到尊敬,有着初步社会责任感和世界观,所以教师要从这个角度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状况等,保证在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能够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具体的做法还是要选择最为简单方便的途径,例如:打电话,微信聊天等。这个途径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教师通过一对一与家长进行聊天,就能够针对自己想要了解的情况来聊天,也给了家长倾诉的机会。在两边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也使得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有利于教师进行后续的管理。在了解家庭情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谈话技巧,确保用和蔼的语气来谈谈孩子的性格、心理状况,也要了解一下家庭结构,从家庭结构的角度来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总之,在强调核心素养教育的当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健康心理塑造工程,也直接考验着心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心理辅导能力。因此,初中心理教师应当重视多角度明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发挥班主任工作的优势,做好“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帮助学生疏通内心障碍,克服消极情绪和不良思想,尽可能地做好初中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心理辅导的形式适当落实德育目标,一箭双雕。
2.2 结合德育目标开展阶段性心理辅导。初中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能力还不够成熟,正处于重要的成长阶段,初中教育要是想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成长,就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进行良好的定位。因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渗透要在德育活动之中,结合德育内容开展阶段性的心理辅导。具体的步骤可以按照“分析德育目标→个体情况诊断→明确心理辅导方案→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活动”四个基本顺序来开展。
2.2.1 分析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分析要从德育任务要求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某些德育问题来进行更为具体的目标划分。例如: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涵盖的内容很广泛,诸如爱国爱党、爱家乡、宽以待人、谦虚谨慎、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和谐相处等都是德育的内容,教师不可能一次完成所有的德育目标,教师要重视设计一些小项目的德育任务,确立德育目标,便于更为顺利地开展德育与心理辅导的结合。比如宽以待人的德育目标就与心理问题有着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考虑到从心理引导的角度来进行更多地德育引领。
2.2.2 个体情况诊断。教师要针对班级内的同学进行个体情况的诊断。例如:班级内有个同学就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表明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并不了解。这也是班级内很多同学都不熟悉的内容,教师就决定从这个个体情况出发,落实对整个班级“爱国爱党”的教育目标。
2.2.3 明确心理辅导方案。针对个体案例的情况,明确心理辅导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制定是解决心理问题,落实德育目标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通过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诸如:爱国爱党的情绪是怎样形成的?希望了解哪些历史等。
2.2.4 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活动。明确德育目标并对个体情况进行了掌握之后,教师要重视集体的心理辅导教育活动,利用谈话、交流、阅读、观看视频等形式来进行,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压力,并了解学生希望得到的心理辅助等情况。最后,设计集体的心理辅导教育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案例:了解到班级内同学对党史不够了解,所以爱党爱国的情绪不足的问题,某校设计了“画党史”活动,希望能够通过绘画党史的历程,让初中生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创新丰富德育内容,让初中生在实践体验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感受党史背后的精神与力量,厚植爱党爱国情怀。那么这个是德育目标,在针对班级同学的个体情况诊断的过程中就发现了班级内有很多同学并不了解党史,也没有充足的绘画功底。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推荐一些党史书籍,让学生能够课后阅读,并自己收集相关材料,为绘画提供素材。同时,借助这些党史阅读活动,教师要设立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案:(1)借助党史之中励志、坚定的信念内容铺垫爱国思想,让初中生能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努力读书学习的基本思想。(2)借助党史内优秀中国共产党员的事迹,进行榜样教育,实现心理渗透。(3)对于依旧没有明显德育教育效果的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教育活动,通过访谈等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了解党史的重要性,认识到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性。另外,对于美术创作而言,班主任可以联合美术教师,进行一些绘画方面的创意指导,让学生从嘉兴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组歌,描绘百年辉煌历程。
总之,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力军,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做好学生德育工作,避免空洞的说教,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至关重要,教师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2.3 开展长期的心理观测与德育活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渗透要开展长期的心理观测与德育活动。首先,班主任应该对本班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观测,建构学生心理档案,定期让学生完成一些心理健康量表,包括:(1)专业的医学类的量表内容。例如:采用医学的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为(心理学)焦虑自评量表;SDS为抑郁自评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进行专业效果反馈。(2)适合初中生年龄的心理健康诊断量表。诸如: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题儿童早期发现测验(PPCT)、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等。还要结合学生在校情况,在心理档案上记录上班主任的评语,确保对本班学生有清晰的认定。其次,结合心理观测的结果,教师要设立一些德育活动内容,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取得有效的教学引导结果。例如:通过心理观测,班主任发现了班级内同学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焦虑表现,这是很危险的心理状况,教师要重视这一表现。所以,结合同学们的心理表现设计了“如何顺利学习”的德育主题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光环效应”、“移情法”、“名人效应”的心理辅导方法,来进行针对性的厌学、消极、焦虑学习等心理进行辅导。具体做法如下:(1)展示名人图片,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熟悉的名人事迹,以此传递积极的思想情感。然后,教师重点讲解这些名人的事迹,宣扬理想,让学生能够为了梦想而坚定学习的信念。(2)在与学生进行了名人效应教育之后,引导同学进行移情感受,让初中生来移情到自己的父母的位置,思考一天内父母都完成了哪些工作,父母的内心有什么渴望等。这样的移情教育方式下,学生在父母哪里感受到的学习焦虑自然就降低了。(3)开展解决紧急问题的心理引导。教师请同学们写出学习焦虑的主要原因,然后写下解决这个原因的方法,一级一级地写下去,自然就能够“化难为简”,降低学习焦虑。例如:某学生写下了学习的难题“学习成绩一直下降”;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那就是“数学成绩太低”;接下来,教师就指导同学多做一些数学题就可以解决了。这个时候,同学会提出质疑:我努力了也不一定有成绩,父母老师也都不相信我,我似乎没有时间,也要预留些时间去玩儿。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同学“化难为简”,其他的都不要去想,今天晚上多做几页数学题就好,我们想到了解决办法就去做,其他的问题不要想,这是解决焦虑的有效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开展心理观测与德育活动,要坚持长期,只有长期观察学生,才能够让心理辅导的效果体现出来,否则一次活动或教育观测是不可能实现教育目标的。
接下来,要继续评估学生的情况,实现心理问题的二次问卷,了解德育与心理渗透教育的效果。两组表格的内容要进行对比,通过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为(心理学)焦虑自评量表;SDS为抑郁自评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数据的对比,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学生心理情况的有效转变。另外,还需要对班级内的个体案例等进行详细的总结分析。例如:班级内有个同学特别的自私,没有朋友,又特别自私,在班级内是被讨厌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影响该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这样的个体就要进行其家庭状况、心理问题等方面问题的了解,以了解情况为主来为后续的辅导提供情况支持。在辅导之后,进行二次谈话,将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以此来评估学生的情况。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要注重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长期的心理观测与德育活动。
2.4 创新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新方法。中学德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具有可视性、直观性、精准性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精准、便捷的教育优势,将有力地推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识培训,提升教师德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的渗透要创新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新方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教育领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也要重视利用线上教育的优势,创新教育模式与方法,争取取得更为有效的教育成果。
首先,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传递的快捷、广泛的优势,将一些心理辅导的内容制作成为小视频,让学生和家长可以在移动端随时观看,例如:初中考试焦虑的解除、家庭教育的几点、青春期心理焦虑的应对、正确看待考试成绩、持之以恒等。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整体心理问题的初步了解,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
其次,线上交流是互联网的一大优势,很多家长愿意在某些视频下留言,互相讨论教育孩子的心得,这一点教师也要鼓励,让心理健康的辅导有更为轻松自由的平台。不仅仅家长可以交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来吐露心声,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安全平台,宣泄一下内心的想法,实现有效的心理疏导。
另外,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也要考虑到双减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理预期,设计出更为趣味化、实践化、多元化的心理辅导的任务内容,以此确保心理辅导与心理问题了解等活动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为学生释放更多的自由的心灵空间,让“德育与心理辅导活动”成为学生内心的乐园,而不是额外的负担。总之,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变化十分迅速的时期,他们面临着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与困惑,承受着繁重的学业压力,同时还要面对社会交际障碍以及自我定位迷茫与职业发展困惑等问题,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其健康成长与快乐学习造成影响,线上辅导的形式以期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丰富心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背景下要求初中生不但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初中生健康心理的需要,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为了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需要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教育现状进行积极的优化与完善,使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免受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实现健康、良好的成长与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一批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