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学习,让边缘化学生一起成长

2022-11-19 16:08
读与写 2022年10期
关键词:边缘化边缘老师

张 浩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上坊中心小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边缘人”是20世纪初,由社会学家西美尔最早提出的“外来者”概念引出的,而后他的学生帕克首次提出“边缘人”概念,表示出“边缘人”即为由于婚姻或移民关系而处于现有文化与原有文化夹缝中的人。将此概念延伸到教育学领域中,则本文所提的小学课堂教学“边缘人”即指,由于自身或外界因素导致的主动或被动脱离课堂活动中心,逐渐被主流群体所遗忘,且无法得到全面发展的学生群体或个体。

当前,在我们所任教的班级中都存在这样一些边缘人。这些群体一直是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类学生一般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思想态度不积极,性格孤僻,远离团体生活。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不被重视,出现了中心与边缘两类群体。我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

边缘学生的形成的是一个多因成果的过程,教师教学方式、家庭学习环境、学生个体都构成了因素。下面我就对这几个原因进行粗略分析:

1.1 教师教学方式原因。教师的教学方式一直被认为是边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外界认为教师教学教学能力的高低或者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学生成绩的好差,认为孩子的成绩完全由老师决定。虽然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都在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恰恰相反,“应试教育”仍然被强化,在当代教育环境下,普遍存在分数论成败的现象,所以教师或多或少地会给学生分个三六九等,自然而然的会给部分学生贴上“学困生”的标签,这类学生就变成了“边缘化学生”,逐渐的远离了班集体。不仅仅是文化学科成绩不突出,有时候甚至连班级活动参与度也越来越低,所以这类学生的存在感就会降低,教师对他们的映像逐渐归为差生,相反教师则对心目中的优生百般关注,不管是上课回答问题,还是参加主流活动,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优等生,照顾到优等生,由于教师的关注度不同,所以“边缘学生”就会逐渐出现厌学情绪,对待老师或者学科成绩也失去了信心,这样就步入恶性循环。曾经我找过一些边缘生了解过情况,问过他们为什么课堂上不积极举手,作业不认真做。孩子们说:老师我举手了,你不喊我回答问题等等。确实,我也思考了一下: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过多的关注优等生,比较相信优等生的答案,而学困生们似乎被忽略了。这似乎违背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逐渐的孩子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1.2 学生个体原因。如果说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外因,那么“边缘化学生”自己就是内因,他们有可能本身接受能力就慢一些,没有学会一些学习和思考的方法,也有可能性格孤僻等等,众多的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大多数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

学习方法的区别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可能在低年级学科水平差距不大,“边缘学生”这类群体并不凸显,但是一旦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层次越来越鲜明,尤其像数学学科,在低年级时基本都是优秀,但是到了三年级许多学生只能到达良好水平,而且差距会越来愈大,究其原因,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在低年级内容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比如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书写要求严格等等。低年级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胜任,步入中高年级以后内容逐渐变多,一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不了,上课听课习惯或者作业习惯比较差,上课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问题越来越多,逐渐地就会与优生拉开差距,逐步沦为“边缘学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显著地影响,比如,乐观活泼型学生心理状态相对较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在失败或者挫折后能自主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好;但是消极内向型学生则可能在失败后自暴自弃,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如此反复,自身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此外,学生对失败的归因以及处理态度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原因。

1.3 家庭环境原因。家庭环境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缘学生”的家庭环境相对较复杂,比如父母离异或者离异重组家庭、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等。这些家庭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子女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温暖和理解也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惩罚,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痛恨父母和学习,还有个别家庭教育观念不对,认为“我只管给钱,学好学差是他自己的事”,学生难以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成长。甚至有些家庭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直接把孩子丢给老师,每天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也不跟孩子及时沟通,不及时与孩子老师交流,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班级的状况,这样的学生缺失了家庭教育的关爱,也是“边缘学生”形成的一种外在原因。

除了相对特殊的家庭环境,还有一些家庭教育中,父母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没有培养出孩子的能力,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小李在低年级时候是班干部,老师布置的任务都会积极完成,如绘画,制作小报等等,但是到了高年级有一天他不肯去上学,调查其原因,因为老师布置的制作表格没有完成,被老师点名了,觉得丢脸,产生畏惧情绪,而且稍有不顺心,就会对父母生气发火,追根溯源,在小时候妈妈包办地太多,所有的动手作业都是妈妈负责完成,过于依赖父母,这样的孩子到了初高中成绩落差还会继续加大,所以父母不能过于溺爱子女,溺爱只会让孩子加速边缘化。

2.“边缘化学生”转化的策略

以上三种原因都促成了边缘化学生群体的产生,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老师往往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帮助他们,利用一些课余时间辅导补差,可是到头来发现这些孩子其实最后的进步并不太明显,还有的孩子在老师的辅导下有了一定的进步,可是离开老师之后,又开始回到原点。其实这样的结果也不意外,因为我们教师只是站在教的角度来辅导帮助边缘化的学生,想把知识强迫“灌”给孩子,而没有站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建立起互惠学习的共同体,所以效果不好。

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认为:教师不仅要以儿童为中心,尤其要以“边缘化”的儿童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开展教学工作。这要求教师尊重每个儿童的主体性,对每一个学生的尊严都有着深切的体验和共鸣,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充满无限的期待。如何让边缘化学生也能和其他学生一起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佐藤学先生提出“互惠学习”的概念。以“互惠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要求在教师和儿童之间建立信任共同体。所谓互惠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师生、生生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目前,正处在小升初的时期,我想这应该是最适合建立互惠共同学习体的时候。关于怎样建立,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2.1 合理分配小组,建立“1+1>2”互惠学习能力。互惠式课堂教学只有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建立起学习共同体,并通过积极主动的多维互动获取知识。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发现了,对于补差,可能由于师生之间的身份不同的关系,我们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的内容学生不能听懂,但是尝试着让学生去教学生,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这就激发了我想建立互惠学习小组的愿望。

经过近小学阶段几年的学习生活,有部分的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较为扎实,并能够胜任一些班级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大家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互惠课堂模式培养边缘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这部分学生能够主动向优秀的学生请教,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优秀学生一起讨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根据学生两级分化的特点,让一个好生与一个差生自愿组成同桌,并根据低、中、高三个层次划分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当一个新的知识点学习之后,能力强的基本能掌握,但是边缘学生就会出现困难,此刻生生互动则弥补了其中的缺陷,同桌之间能相互讲解,小组之间能相互完善,课上习题能相互批改,对课上出现的小漏洞并能及时给以补救。这样“1+1”学习形式能起到大于2的实效。同时教师帮助这部分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点,帮助他们将以往零散的知识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串连,还可以给予他们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积累主动参与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班级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唐某某,数学成绩很糟糕,可以说基础基本停留在三年级水平,只要课后有时间,我都会尽力去给他讲解题目,多次后发现他心里惧怕老师,在跟老师相处时,不敢问我问题,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效果不好,成绩也没见的进步。在老教师的提醒下,我试着让小组长去教他,多次尝试以后小组长会跟我汇报:张老师,今天我已经教了唐某某,他数学都写好了!这个学生帮扶学生的方法比教师亲自上阵效果好多了。因为边缘生与同龄人的交流时不再受拘束,而且学生与学生沟通时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所以比老师教授更容易接受,并且能够敞开心扉去听别人的意见。

学生在与教师、学生双向互动中无私提供自己的见解,谦虚吸收他人意见,不断分享经验、知识与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互惠互利,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同伴的帮扶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别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他们独立掌握学习能力,与其他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2.2 培养团队意识,推动“边缘学生”学习动力。在学习小组建立之初,我就对同学们说,你们是一个整体,你们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代表了你们小组,组荣俱荣,组损俱损。边缘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参与互惠合作学习的意识比较淡,他们在小组里不善于或者不敢动口、动手,参与意识不强,总是静悄悄的“躲”在最后,渐渐地失去了存在感。所以教师要致力于创设适合边缘学生乐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让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表现。在任何一节课、任何一个环节中都应该渗透培养学生的互惠合作意识。班上曾经有这样一名学生,数学思维,解题能力并不差,但课堂上经常开小差、不善于发言,所以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时间长了就不主动积极参与,其他成员的表现好差与他无关。团队意识越来越薄弱,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就注重从团队意识的培养上入手,让小组长多给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让他在组内进行表达、参与争论,哪怕是片语支言,只要合理、正确,都给予充分的肯定。有一次,由于他的发言小组受到了表扬,小组加分了,他显得特别兴奋。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经常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他获得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从中得到鼓励,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是有用的,我逐渐在课堂上看到他举手发言了,由于评价机制的加入,每个组员的努力都能为小组加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升。

通过这样的手段,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互惠学习小组这个小团体的温暖,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集体融洽的氛围。

2.3 科学运用评价,提高“边缘学生”合作续航力。在互惠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边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等进行合适的评价,为“边缘学生”的转化提供续航力,从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加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组汇报时因为边缘学生因为回答错误或者不完整会导致本组失分或者得不到分,优等生就会抢着回答,甚至不让他们回答,所以小组评价机制应该向边缘学生倾斜。我就实施“双优先两同步”评价机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3.1 优先表现:在小组充分交流探索后,组员汇报时,难度较低的问题可以优先指名“边缘学生”回答,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体验到他们的存在感,并充分利用他们此时的成功感和兴奋感,激发学习欲望,培养学习积极性,如果优等生得1分,那么边缘学生就得2分。

2.3.2 优先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边缘学生”各自的特点,优先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予以表扬,让全班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这些孩子的进步,得到其他组员的认可赏识,也会提高他们在以后的互惠学习中的参与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3.3 辅导帮助同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边缘学生”的学习辅导和生活帮助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及时与他们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缩短与其他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与老师心灵的距离,使气氛变得融洽,对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3.4 奖励评价同步:在班级设置“学习习惯进步奖”、“学习成绩进步奖”、“思想转化进步奖”等,及时对边缘学生的进步予以多方位的鼓励评价,一段时间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奖励,为他们创造既愉快又竞争的学习环境,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欲望。

2.3.5 其他评价同步:我们不能以文化成绩的好差定义学生,这是不对的教学方式!除了文化学科学习外,在艺术、体育学科也可以向边缘生倾斜,比如体育运动会上可以安排他们参加比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给他们设置各种竞争岗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班级的一份子,也是能够为班级管理作出贡献的。

教师要时刻关注边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努力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加以放大,以正面强化的方式激发和保持他们持久的学习动力。

2.4 加强家校合作,扫除“边缘学生”的心理障碍。上文说过,家庭环境教育也是影响边缘生的原因之一,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的重要“引导者”和“教育者”所以我们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作为老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有问题的孩子要及时想出解决方案,避免沦为边缘学生。双方必须抱有一致的目标,共同为了孩子,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走得更远!曾记得我们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在疫情期间借着上网课的理由,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盗刷了家人的银行卡,开学后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出现了罢课现象,父母说他们真不知道怎么办了,作为班主任及时与父母联系后了解原因,跟学校反映后,我们家校双方共同努力,把这个行为遏制住了,后来在正确教育环境的引导下,毕业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关于部分边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老师和家长们双方都要给孩子扫除心理障碍,拉近与孩子们彼此的距离,多与孩子沟通,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才能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力量,向着高处、更高处攀登!

有人说:把好学生教好不一定是优秀教师,把不好的学生较好肯定是优秀教师。让每一位边缘化学生都可以得到成长和进步,是教师最大的成就也是得到最高的褒奖。总之,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应出现中心和边缘的区别,这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拥有灿烂和谐的阳光,教师的责任就是呵护着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回归到课堂学习,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边缘化边缘老师
体操教学“边缘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在边缘寻找自我
走在边缘
边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