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2022-11-19 16:08司丽芳
读与写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育人德育环境

司丽芳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外纳中心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42)

前言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均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由教师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小学德育教育要立足于实际,突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改变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将德育教育的价值发挥出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小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小学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占首位,重要性可见一斑。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校和教师都将重心放在智育教育上,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这让很多小学生虽然成绩优异但是其他方面存在短板。比如有的学生成绩优异但是面对同学请教问题却不帮忙,有的学生将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教师辛勤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这样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很难拥有幸福的人生。素质教育强调让学生均衡发展、全方位发展,也就是让他们在拥有优异成绩的同时要有健康的身体、正确的审美观、良好的道德品质等。所以,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第二,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包含了“教书”与“育人”,用通俗的话来说,既要传授学生学科知识还要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很多教师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旨在扭转这一局面,让教师能够平衡好“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既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传授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做好他们成长路上的领航者。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这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并且强调各学科教学都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从而形成协同效应。换言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其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配合,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在新形势下,“只教好学生学科知识即完成教学任务”的思想观念已经不存在,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

第四,这是为社会培养合理建设者的不二选择。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除了要有优异的成绩、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外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分享意识、合作精神等,这是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后融入它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2 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被外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此时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期关键阶段,观念发展和认知水平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要立足于现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成长规律、学习水平,加强对学生的良性引导,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主动发展自我,提高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生的教育中落实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启蒙学生思想的重要举措,小学生的年龄小,天真烂漫,社会经验少,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一旦遇到不良思想的侵袭,很容易受到负面干扰。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发展,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的头脑中接纳更多优秀的观念,坚定信念,积极、主动的探索德育知识,形成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明确认识,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思政素养。不仅如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实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主动加入到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使学生能够吸收知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促使小学生成为优秀的中华少年,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任务[1]。

2.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德育教育的实施,是以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阵地,课堂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战场,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室的思想导向中,从理论过渡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实质性的德育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对德育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使小学生逐步形成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在教师的德育引导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思想向行动的转化。但是目前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包括小学德育教育的工作实践中,缺少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明确认知,忽视了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在思想渗透和德育教育中,存在落后的思想。受到了传统教学理念的干扰,导致很多教师及学生、家长缺少对德育教育重要性的明确认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德育教育的工作开展积极性不足,对德育教育的工作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实践性不足,忽视了德育教育实践与理论相衔接的重要性,教学模式落后、教学形式单一,常常会给学生造成德育教育课堂枯燥、乏味的感受,缺少实践参与的积极性,这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来说是严重的缺陷,也是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践必须要改进的一大现状问题[2]。

3.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3.1 革新德育教育观念。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要从意识层面进行革新,加强思想渗透,明确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创新德育教育的观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为教学重点,而是要将立德树人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将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作为教育重点,提高德育教育的工作水平、工作质量,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树立起积极的学习观念,探索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综合素质。学校应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上到下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使各层级领导和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理念,使每一名教师都能够形成对立德树人教育的明确认识,实现多学科、全过程贯穿的德育教育工作形式。

例如,学校可以召开有关德育教育的会议,汇报和介绍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提醒教师明确认识到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避免出现其他学科占据德育课程的情况,协调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内容,熏陶学生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环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用创新性的德育教育观念,推动德育教育模式创新,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和教育成效[3]。

3.2 渗透多学科教育。德育教育应全过程、全方位的覆盖到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各个领域内,不管是学科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均需要发挥出积极的教育作用,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观念,在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因为德育教育本身就不是一项能够孤立进行的工作,而是要由各科教学相互结合,共同发挥出教育育人的作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知识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强化探究意识,提升学生思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过程中,更进一步的提高个人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均需要主动的探索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将相关案例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体会优秀的思想品德,升华精神境界,在学科学习中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主动的探究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学习观念,主动的发展个人综合素养[4]。

3.3 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环境具有育人功能,尤其是对小学生这个感性的群体来说效果更为明显,因为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主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去汲取知识。所以,在小学德育教育体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利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与此同时,创设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将其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环境的创设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物质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通俗来说就是能够看得见的环境,比如学校的花草、雕塑等,这些都是物质环境。在指向德育教育的环境创设工作中,学校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德育需求等做好绿化和美化工作,比如在花坛里种上四季轮流开放的鲜花,让小学生每天都能发现美、体验美,这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又如,在校园里建立一座名人雕塑,利用名人的影响力去感染学生,如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用他们的精神去感染学生,经常看到雕塑,学生在心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以他们为榜样去约束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再则,学校可以通过拉条幅、写标语等方式去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在条幅上写上关于爱国、读书、奋斗、团结等标语,挂在校园里显眼的位置,还可以将名人名言等挂在每一个教室里面,这样就能时时刻刻地影响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与德育有关的手抄板、黑板报等活动。这些都是以德育与主题的物质环境创设方法,在教学管理中,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环境创设方式,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精神环境的创设。精神环境是与物质环境相对的一种环境形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为了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制度、完善校规班规等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善心、爱心等,学校可以制定好人好事制度,对于做好人好事的同学给予精神上的嘉奖或物质奖励,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形式进行事迹宣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深受感染,会争相做好人好事,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对建立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有重要意义。

3.4 集中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中,体现出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是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必不可少的力量支持,针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有必要构建起教育合力,将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教师作为组织者、实施者,家长作为家庭德育教育的主体,真正将德育教育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学校过渡到生活。家庭德育教育中,教师和家长之间应密切沟通和交流,相互配合,落实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和高效运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例如集中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可组织和开展家长会,号召学生家长们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德育教育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5]。

教师则结合家长的看法和自己对德育教育的心得,进行总结反馈,提出家校德育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新理念,将德育教育中家校结合的力量重要性普及给家长,使家长树立起德育教育的观念,真正参与到家校共育中来。学校可以组织和开展主题培训会、座谈会,结合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使家长们树立起德育教育重要性的明确认知,掌握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和开展趣味性较强的德育教育活动,包括亲子活动、演讲比赛等,增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促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家长和老师都能够了解孩子,认识到孩子最真实的状态和想法,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家庭、校园等各个教育环节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实现学生快乐成长、健康发展的目标[6]。

3.5 加强实践探索。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小学德育教育活动要积极的组织和开展实践活动,与小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提高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消除学生对传统单一的德育教育模式下的抵触心理,使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之间构建起紧密的联系,避免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相互脱节的问题。教师要明确的认识到德育教育重要性,确定德育教育的内容,形成对德育教育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制定完善的德育教育方案,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教师要在德育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衔接中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的生活中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借助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引进生活中的场景,用生活中的案例、人物、事件等,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认知,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实现知识到生活的衔接,使德育教育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之间形成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深刻理解[7]。

在课堂教学中,将生活的内容体现在课堂上,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以“节约用水”这一课题为例,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意识,要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用水场景,培养起学生对节约用水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基础之上,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水资源缺乏事实的明确认识,将有关水资源浪费引起的不良后果和地区缺水的图片、视频等播放给学生,再结合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场景,使学生们能够搭建起现实生活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的桥梁,强化认知能力,真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加入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中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8]。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脚步,与时俱进,对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站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视角,加强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促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开阔知识视野,不断的提高自我,发展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育人德育环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