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减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2022-11-18 12:23杨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9期
关键词:开腹生存率直肠癌

杨青

直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靠前且呈逐步上升趋势。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男性患者为疾病高发人群,且发病逐步呈现年轻化发展。近些年来,腹腔镜技术发展较快且在临床中不断完善,目前在结直肠癌相关手术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能够实现根治目的,确保切缘不残留肿瘤细胞,可彻底清扫淋巴结,同时具有创口小、美观度和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1]。临床中实施腹腔镜手术可以选择单孔操作及自然腔道内镜(5 孔)。自然腔道内镜5 个操作孔,美观度稍差,会增加感染和套管针疝等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中为了满足患者美容要求,临床开展腹腔镜手术时可以在单孔腹腔镜+右下腹单个操作孔完成手术[2]。本次研究将本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直肠癌选择减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近期与远期效果,为手术方案优化提供更多参考依据。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64 例直肠癌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排序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 例。纳入标准:均经病理结果证实为直肠癌,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为T3 或是T4a 期;未发生腹腔种植或是远处转移,为腹腔镜手术适应证;患者家属对研究和手术知情并签署同意文件。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异常患者;腹部手术史患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肠梗阻患者;伴发腹膜炎患者。观察组男14 例,女18 例;年龄42~72 岁,平均年龄(54.26±5.14)岁。对照组男16 例,女16 例;年龄44~72 岁,平均年龄(54.40±5.2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要接受必要检查,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后,依据检查结果和疾病情况制定手术方案、确定手术时间,做好术前准备后按照选定日期进行手术。观察组选择减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前全身麻醉起效后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头略高于脚,选取脐部正中位置下缘20 mm 做一切口,并将一次性切口保护牵引器(6 cm)置入,后在拇指、中指和小指上分别置入一次性穿刺器(分别为5、12、5 mm)。规范建立气腹,气压维持在12 mm Hg(1 mm Hg=0.133 kPa)并将腹腔镜镜头置入。在右侧髂前上棘和右下腹脐连接上的1/3 位置将一次性穿刺器(12 cm)置入,之后陆续置入腹腔镜下切割闭合器和超声刀。于腹主动脉分叉向下10 cm 位置切开后腹膜并进入融合筋膜间隙,游离向外侧和头侧,切断肠系膜下动脉沿着外侧进行游离和肠系膜下静脉保持平行进行结扎切断,并向下向外游离直至左侧腹膜。将乙状结肠左侧腹膜经由外侧打开后向内侧游离,直至分离到直肠后骶前间隙,并向下游离,到直肠系膜超过肿瘤下缘后,实施吻合部位切断。关闭气腹,直肠和直肠系膜离断后经由切开保护牵拉器向外提出,距离病灶10 cm 位置将肠管切断,切口牵拉保护器固定后再次建立气腹,将吻合器经由肛门置入并进行直肠吻合。放置引流管有效固定后关门切口,术毕。对照组接受常规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前期准备和观察组相同,建立气腹后对腹腔进行探查,做主操作孔(方法同上),副操作孔位置选择主操作孔和脐上镜头孔连线中点(切口5 mm),左下腹脐和左侧髂前上棘连线1/3 位置处做助手主操作孔(12 mm),左下腹主操作孔和脐上镜头孔连线重点位置做一助手副操作孔。其他手术方法和观察组基本相同。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和病理指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治疗时间)、中转开腹手术及术后1 个月内并发症(出血、尿潴留、吻合口瘘)发生情况、3 年后无病生存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和病理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35.12±18.64)ml 少于对照组的(152.01±20.05)ml,术后下地时间(2.81±0.59)d、住院治疗时间(10.71±2.25)d 均短于对照组的(3.22±0.48)、(12.10±2.1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清扫个数(13.36±3.12)个与对照组的(12.92±3.56)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和病理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和病理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中转开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过程中转开腹手术发生率0 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8%与对照组的3.13%、6.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转开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3 年后无病生存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均成功随访3 年,结果显示,观察组3 年后无病生存率为75.00%(24/32),对照组3 年后无病生存率为71.88%(23/32),两组3 年后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777>0.05)。

3 讨论

直肠癌属于人们较为熟悉且发生率较高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疾病发病率在成年人恶性疾病中排名靠前,临床通常选择手术进行治疗[4]。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是较为成熟的传统治疗方法,应用时间较长,但是切口大无法有效控制并发症,会延长术后恢复时间[5]。近些年来,腹腔镜手术技术日臻成熟,随着超声刀等各类切割吻合器的快速更新和发展,对于临床中腹腔镜应用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腹腔镜根治术用于治疗直肠癌获得广泛地认可和肯定,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创伤较小,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低,有利于术后恢复,患者和家属接受度较高[6]。常规腹腔镜手术通常会选择5 孔法,现阶段随着患者对美观度要求的提升,临床提出可对腹腔镜手术操作孔进行减孔,可降低创口数量,也可提高术后恢复速度[7]。临床中使用2 孔法腹腔镜完成胆囊切除或是右半结肠切除均获得满意效果,后期逐步将其推行到临床其他类型手术中[8]。减孔后,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同时降低机体创伤,从而减轻术后腹部瘢痕,还可以减少器械使用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经济费用,社会意义显著[9]。但是需要注意,减孔手术对操作者要求高,手术中需要根据综合情况判断是否减孔,能够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0-1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选择减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35.12±18.64)ml 少于对照组的(152.01±20.05)ml,术后下地时间(2.81±0.59)d、住院治疗时间(10.71±2.25)d 均短于对照组的(3.22±0.48)、(12.10±2.14)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清扫个数(13.36±3.12)个与对照组的(12.92±3.56)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过程中转开腹手术发生率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8%、3 年后无病生存率75.00%与对照组的3.13%、6.25%、71.8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实,常规腹腔镜(5 孔法)手术方案及减孔(2 孔)腹腔镜手术方案均可实现治疗目的,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转为开腹手术例数、并发症情况和术后3 年无病生存率等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的是,选择减孔腹腔镜手术方案可降低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快,可缩短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

总之,直肠癌选择减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理想,且和常规腹腔镜手术相比,可降低手术创伤、控制出血,并促进患者术后良好恢复,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开腹生存率直肠癌
肿瘤复发,为何5 年是一个坎
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预后的应用研究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基于U-net的直肠癌肿瘤的智能分割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