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行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2022-11-18 12:22王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9期
关键词:基底节冠状开颅

王昶

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好发于基底节区,其病情十分复杂。现阶段,临床大多采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如采用开颅、神经内镜手术等。若脑出血量大且出现脑疝需要应用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若深部脑出血且失血总量较少则需要应用立体定向引流[1]。对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可以实施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以全方位清除脑部血肿,还可以实施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应用神经内镜对血肿进行全方位清除,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2]。本研究特选取本院82 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取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与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案,分析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1 年4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2 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 例。对照组患者男26 例,女15 例;年龄41~74 岁,平均年龄(57.84±14.99)岁。观察组患者男27 例,女14 例;年龄42~73 岁,平均年龄(57.80±13.9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项研究已经获得本院伦理委会授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应用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在额颞切一个弧形切口,铣下骨瓣,骨瓣范围为3 cm×4 cm~6 cm×8 cm,对硬膜进行弧形剪切,翻开蝶骨嵴。在显微镜下分离侧裂,游离回流静脉,直到颞侧,将侧裂逐渐打开,保障岛叶能够全方位漏出,分辨出各个内部组织总体轮廓,选取表面血管较为稀疏且不具有血管的岛叶进入,如果血肿量较少,可以对基底节区中的血肿进行辨别。清除血肿,并应用明胶海绵对内侧进行压迫,之后进行骨瓣复位,关闭颅脑。手术结束后维持肌松麻醉,6 h 后借助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复查。

1.2.2 观察组 患者应用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进行手术前借助CT 进行体表标识,规避脑部部分特别关键的功能区域,将骨瓣当作中心,在发际中切一个长直状切口,范围2.5~4.0 cm,在无血管区切开皮质5 mm,并进行穿刺,构建工作通道,将套管沿道逐步旋入至血肿腔底,全方位清除出血肿。手术期间需要保护好患者的丘纹静脉、透明隔静脉,手术完成后放入引流管,对残余的血肿进行全方位清除,退出套管,缝合硬膜,对骨板进行复位,逐步缝好头皮。手术结束后需要实施镇痛,6 h 后借助CT 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及临床疗效。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总失血量、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肿减少>90%,神经功能受损降低≥90%;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肿减少50%~90%,神经功能受损降低51%~89%;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血肿减少20%~49%,神经功能受损降低19%~5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血肿及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未见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总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患者分别为31、5、4、1 例,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治疗后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患者分别为12、11、10、8 例,总有效率为80.4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血压上升所引起的脑部出血性疾病,而基底节区是最为普遍的出血位置[4]。针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治疗兼具穿刺引流手术、骨瓣开颅手术所具有的各项优势,但其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需要增强外侧裂分离的总精确度,还需要保护好侧裂静脉,一般需要朝颞侧靠拢侧裂静脉,若患者侧裂静脉居中,较难进行分离,就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更高超的显微镜技术,以逐渐对侧裂静脉两侧中的蛛网膜进行游离,并一同朝两侧分离额颞叶,以保障侧裂静脉居中[5]。在分离外侧裂时避免伤害侧裂静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同时还需要应用CT 确定血肿部位,通过岛叶中无血管或血管较少的部位进入,并清除血肿,之后对岛叶进行压迫止血,防止内侧基底节区出现热损伤[6]。在应用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期间,神经内镜通道兼具穿刺、通道等方面的功能,可以增强脑深部血肿的总清除率。对额部骨窗进行额角穿刺,将冠状之前2 cm、中线旁2~3 cm 当作侧脑室穿刺总体的方向,额角穿刺需要选取双侧外耳道中的假想线。基底节区脑出血大多会出现在额角外侧下,若不具备导航类设备,穿刺可以与脑室穿刺朝外的角度保持一致[7]。血肿穿刺更易评估患者的血肿量及侧脑室、豆状核是否被血肿所波及。若血肿量为中等量且处在脑室之外,且不具备辅助类设备,极有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穿刺。深部脑内血肿需要在进行手术前应用CT 明确定位。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时还需要特别关注横向、纵向穿刺。在丘脑内囊的外侧、岛叶的内侧大多较易出现基底节区脑出血,且大多都是椭圆形,长轴保持好前后方向[8]。内镜通道构建至颞叶的外侧,趋近于血肿,方便明确各个穿刺点与其深度,但是穿刺通道需要处在血肿短轴,限制了内镜通道[9]。经额穿刺能够顺血肿长轴构建穿刺通道,方便覆盖至全部血肿,但是这一通道较长,如果不具备导航,则较难进行穿刺。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具有更良好的术野,各项操作十分方便,但是其会对脑组织进行牵拉,所以会引起脑缺血、水肿等[10]。而对于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其具有相应的微创性,其各类创伤更少,失血量更低,可以全方位清除出血肿,其手术切口只有3 mm,可以更迅速构建微创手术通道,以确定血肿部位,治疗效果更理想[11,12]。

综上所述,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冠状缝前入路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外侧裂入路开颅手术,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基底节冠状开颅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超声诊断新生儿基底节区脑梗死1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手术治疗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新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新生儿如何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