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黎文娟
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 德阳 618000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接待的患者多具有创伤严重、病情危急等特点[1],其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其他科室。创伤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当前我国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常见因素。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发生创伤的概率上升趋势明显,严重创伤患者全身多个器官或者组织受到损害,系统功能受到影响甚至进入衰竭状态,有极高的致残、致死率。一般创伤多由外力暴力所致,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创伤程度、创伤部位等情况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随着对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资料的整理归纳,已经明确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院前急救耗费时间。已有研究[2]提出,院前急救时间每增加3 min,患者出现死亡的风险则会提高1%,如果能够将院前急救时间控制在66 min 以内,患者能够降低6% 的死亡风险。但临床发现传统的急救模式由于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急救人员紧缺且无法及时联系、急救设备不足等情况,易导致延迟患者的救治时间,这就使得出现目前急诊早期的救治时间超过70 min,不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和实施,提高患者的死亡风险。快速反应团队模式是近些年提出的新型急救模式[3],该急救模式可以为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提供早期干预,控制病情,从而降低患者死亡风险。通过高素质创伤快速反应团队以及一体化管理模式配合来尽量缩短院前急救时间,从而提升抢救效率。急诊快速反应团队已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却鲜有报道[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对护理时效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救治的110 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急诊救治模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8±6.5)岁;受伤至就诊时间2~4 h,平均受伤至就诊时间(2.2±0.7)h;其中交通致伤29 例,坠落致伤13 例,机械致伤9 例,其他致伤4 例。观察组中男39 例,女16 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1.2±5.9)岁;受伤至就诊时间2~4 h,平均受伤至就诊时间(2.4±0.5)h;其中交通致伤31 例,坠落致伤10 例,机械致伤8 例,其他致伤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科室接诊后迅速对患者的创伤类型、程度进行判定[5],开放创伤绿色通道,通知医生和护理人员做好急救准备。医生先是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要神经功能等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进行持续干预,对开放性出血进行控制,同时建立静脉通道。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评估报告通知相应科室做好手术准备,并按照医生的初步诊断给予患者连续输血,多学科会诊等,患者分流至其他科室时详细交接整个护理流程。
观察组采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
(1)组建急诊快速反应团队。先后成立质量管理办公室、质量管理小组,主要由护理部、医务部及相关科室专家组成,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及临床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来制定快速反应、快速救治制度,同时成立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急诊快速反应团队工作内容包括成员资质提升、预警出发标准制定、急救设备管理、紧急求救呼叫系统的覆盖和应答、成员培训、时效控制及质量持续改进。
(2)成员资质提升。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成员由每日上班的急救科医生、护理人员及相关转运工人组成,成员中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均需要通过美国心脏协会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培训考核[6],转运工人需要通过心肺复苏操作的培训考核,同时要切实掌握转运相关知识。
(3)预警出发标准制定。以英国国家早期预警评分为参考依据[7],结合样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预警标准为:心率<40 次/min 或>130 次/min,收缩压<80 mmHg(1 mmHg=0.133 kPa)或>200 mmHg,呼吸频率<9次/min或>36次/min,吸氧状态下患者的指尖血氧饱和度<90%,患者意识发生改变。在接到急救电话之后先详细询问关于患者当前所在的具体位置及联系方式,做好记录工作。如果患者病情发展到较为严重且可能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先通过电话指导方式让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耐心讲解关于急救措施的相关实施要点,同时要稳定患者的心理情绪以及病情状态,尽量争取较多的抢救时间。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显著提升对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所需时间并保障预后康复质量。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为其进行吸氧处理并尽量控制出血量,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4)急救设备管理。对患者的病情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对于潜在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要具备预见性。对患者病情在做好基本评估诊断后即可开始转运,转运期间重视对其心电监护工作,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转运过程中和科室的医护人员做好及时沟通工作,让医护人员能够大致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告知相关人员准备好需要用到的设备与药品。医院急诊科每个楼层都配备抢救车、除颤仪、抢救药品等,医护人员要娴熟使用。护理人员作为急救设备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每日需对急救设备、药品等开展清点、检查、补充等工作,保持急救设备始终处于备用状态。
(5)紧急求救呼叫系统的覆盖和应答。该系统应包括求救铃和广播两种方式,求救铃应设置在医院的所有公共区域,高度设置合理,方便倒地患者能够求救。医院广播要覆盖所有室内、室外区域,同时为了保证不影响医院秩序,广播急救代码和呼叫方式需要统一,医生和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应急专线发出急救信息,再通过广播对急救信息进行发布,现场医生和护理人员在听到广播后应立即到达现场开展急救措施。
(6)成员培训。急诊快速反应团队要对制定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进行公布,对包括院内的保洁员、保安、护工等均进行培训,要求他们通过网上考核,确保急诊科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达到100%。另外要求医生和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急救课程,急诊科每年定期开展模拟演练和现场考核,切实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能力,提高判断力和执行力。
(7)时效控制。对于急救环节的操作时间进行量化并制定标准,一般基本生命支持建立操作不得超过5 min,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生命支持操作在于向患者机体心脏、脑部以及全身脏器输送氧气,最大程度延长患者耐受临床死亡时间。在8 min 内完成高级生命支持的建立操作,该环节中主要包括气管插管、心率转复、确保血流动力学指标在稳定状态、建立静脉通道、通过药物来保持呼吸循环状态。在为患者提供抢救护理操作时遵循责任医生需求,提高医护协同,严格遵循团队合作、同步操作的配合原则,强调在相同时间段内团队成员要时刻保持组合操作,来替代单向操作,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来缩短对患者伤情评估状态以及急救护理操作所需时间,保障各项急救操作能够控制在合理的时效性内。
(8)质量持续改进。医院医务部和护理部要持续改进急诊快速反应制度和流程,可以设置质量监控部门,定期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急救过程进行全程录像,重播录像以整理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并开会讨论研究提出改进措施;探讨在各个环节中对时间的消耗以及是否存在能够同步进行的环节,改进急救流程,尤其是对不足的环节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从入院至手术开始的时间及死亡率情况。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从入院至手术开始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从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及死亡情况
创伤是临床常见损伤类型,一般是患者因外力暴力作用导致机体的组织或器官等发生损伤,根据其受伤程度、部位等不同决定对患者的健康安全影响不同。部分病情严重的可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症状,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在多种因素刺激下,患者机体出现难以逆转的疾病,有极高的致死率[7]。创伤程度严重的患者会有低血压症状甚至出现休克,部分还有脏器或者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受损,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患者的急救十分关键,其受伤至治疗时间、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到位等均会对患者的疗效、护理效果及预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护理时效是一种反映护理措施开展及时性、积极性的重要指标[8-9],因为护理工作在急救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制定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急救制度和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治疗涉及到多个科室的协同合作,需要对患者在抢救、病情诊断还有治疗等方面同时动态进行,因此,对于医护团队的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且不能过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在接收到120 呼救电话后需要立即制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急诊急救措施。相关研究指出[10-11],严重创伤患者易发生影响生命安全的出血及神经损伤等症状,患者的急救涉及临床综合性支持、相关科室手术、急救过程护理等,护理时效性不足则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发现常规急救模式由于局限性较大,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急救效果[12-13],而快速反应团队模式的建立则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急救,并且还能够通过质量监控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从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证实了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在急诊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也说明了快速反应团队模式的护理时效性要明显高于常规急救模式,是严重创伤患者的首选急救方式。同时,在早期应用快速反应团队模式时,会存在小组成员响应时间较长的现象,考虑原因是该急救模式应用早期急诊科全体员工会存在不适应现象,因此,急诊快速反应团队模式的培训十分重要,越早开展培训考核对护理质量和护理时效越有保证。
综上所述,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应用于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时效和降低患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