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莹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31
丹毒属于一类皮肤急性感染类疾病,常出现在颜面部和小腿,主要是β-溶血性链球菌入侵皮肤及黏膜网状淋巴管引发的急性炎症,因此具备急性炎症共同特点,即红、肿、热和痛[1]。典型症状起病急,起初常伴随头痛、高热和寒战等全身性症状,后局部产生片状红疹,略微隆起,通过手指轻压能使红色消退,压力去除之后红色迅速恢复,存在烧灼样疼痛,周围淋巴结肿大且疼痛,部分皮损表面甚至产生瘀斑、水疱以及坏死等。中医学上认为,丹毒是以血热火毒为患,结合不同发病部位而夹杂风、热、湿、火毒或者胎热火毒。患者机体内火热之毒蕴结,再加上肌肤破损进而使得毒邪入侵致病[2]。治疗时多选择清热解毒除湿邪中药汤剂口服结合外治法。当前,临床有关丹毒辨证多是围绕局部辨证,整体辨证与分期易被忽视。研究者依据中医阴阳辨证分期治疗下肢丹毒理论,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丹毒初期阳证患者共58例病患开展研究,分析金黄散中药塌渍箍围疗法加口服中药汤剂对该类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下肢丹毒初期阳证患者共5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29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6∶13、17∶12;年龄分别为34~75岁、34~78 岁,平 均 年 龄 分 别 为(48.75±2.96) 岁、(48.84±2.75)岁;病程分别为1~7 d、2~8 d,平均病程分别为(4.36±1.25)d、(4.40±1.12)d;发病位置:左下肢、右下肢比例分别为18∶11、16∶13。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得到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同时均取得患者和其家属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1)均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有关下肢丹毒诊断标准相符,同时依据孙俊超[4]研究中下肢丹毒阴阳辨证分期属于初期阳证。(2)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可配合完成此次研究。(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存在严重病变。(2)患肢存在外伤史、手术史或者下肢静脉功能障碍。(3)拒绝参与或者中途退出研究。
对照组予以青霉素静注和硫酸镁湿敷,采取注射用青霉素钠(重庆市庆余堂制药有限公司1.0 g×10 瓶 国药准字H20123060),将640 万U 药物加入0.9%的生理盐水(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50 mL:2.25 g 国药准字H51021157)250 mL 中给患者静滴,1 次/d;下肢局部采取50%的硫酸镁溶液(上海高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热敷,放入消毒纱布至溶液中浸泡5 min 之后取出,通过两把止血钳拧至半干后湿敷在下肢红肿位置,15 min/次,1次/d。治疗时间为7 d。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金黄散中药塌渍箍围疗法和中药汤剂口服,具体方法如下。(1)金黄散中药塌渍箍围疗法:结合患者下肢部位的丹毒面积,选取适量的金黄散,通过醋或者盐水调制成为糊状,后塌在绵纸上,确保外敷范围超出患处,注意外敷中药或者消毒时应确保动作轻柔,局部渗液较多时应适量吸出,塌渍外层经胶布进行固定,维持4~6 h 之后采取温水洗净,1 次/d。(2)中药汤剂口服:采取五神汤,方剂组成包含紫花地丁共15 g、茯苓共20 g、金银花共15 g、车前子共30 g、牛膝共15 g、泽泻共20 g、丹皮共15 g、通草共10 g、生薏米共20 g以及黄柏共15 g,将上述中药加入适量水煎煮后取汁300 mL,分别在早晨和傍晚分两次温服,150 mL/次,1 剂/d,治疗时间为7 d。
(1)治疗有效率:分别在治疗7 d 后对两组患者开展疗效评定,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比治疗前降低>70%即为显效,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比治疗前降低50%~70%即为好转,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和治疗前比较无下降或者升高即为无效[5]。治疗有效率=(好转+显效)例数/总数×100%。(2)症状积分: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自觉疼痛、肤色、肿胀程度以及肤温几项症状开展评分,结合症状严重度依次计0、1、2、3 分,分数越高,即症状越严重[6]。(3)比较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56%,高于对照组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 例(%)
治疗前,两组患者自觉疼痛、肤色、肿胀程度以及肤温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自觉疼痛、肤色、肿胀程度以及肤温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s) 分
组别观察组(n=29)对照组(n=29)t值P值自觉疼痛治疗前2.02±0.38 2.05±0.30 0.334 0.740治疗后0.65±0.12 1.16±0.14 14.895 0.001肤色治疗前2.05±0.30 2.04±0.36 0.115 0.909治疗后0.68±0.14 1.18±0.12 14.603 0.001肿胀程度治疗前2.10±0.28 2.08±0.35 0.240 0.811治疗后0.66±0.12 1.20±0.14 15.771 0.001肤温治疗前2.08±0.26 2.06±0.30 0.271 0.787治疗后0.70±0.20 1.18±0.25 8.074 0.001
观察组的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s) d
表3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情况(±s) d
组别观察组(n=29)对照组(n=29)t值P值起效时间2.45±0.36 5.02±0.45 24.016 0.001住院时间11.06±2.40 15.68±2.58 7.061 0.001
下肢丹毒属于临床一类常见感染疾病,足癣是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治疗时青霉素是首选。但常规通过抗生素开展治疗无法在短期中治愈,同时病情易反复发作,进而引发淋巴管阻塞,严重感染者甚至能演变成败血症。中医学上认为,初期下肢丹毒的病因在于外感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下趋进而郁发于肌肤。疾病初期急性发作阶段皮肤温度较高,多伴随高热烦躁等症状,治疗时以解毒清热和祛除湿邪为主[7]。中医术语当中,阴阳辨证属于中医辨证学基本纲领,指的是阴阳、寒热、表里以及虚实共八类证候,特点主要在于把握疾病出现和发展过程整体性、相关性和确定性。潘超等[8]对下肢丹毒患者开展辨证分期,其认为疾病早期归属于阳证,疾病中期归属于半阴半阳证,疾病后期归属于阴证,下肢丹毒辨证分期治疗当中需将阴阳始终贯穿在辨证以及用药过程中,可减少疾病后期复发率。
徐新安等[9]对初期下肢丹毒阳证共44 例患者开展研究,一组予以抗生素静注及硫酸镁湿敷纳入对照组,一组于对照组前提下加以中药塌渍箍围及中药汤剂纳入观察组,最终发现,观察组的有效率达到86.36%,远高于对照组的50.00%。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有效率上为96.55%,比对照组的72.41%更高,这和徐新安等[9]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症状积分上均低于对照组,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疗法效果更佳,能改善患者的症状,缩短其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金黄散来源于《医宗金鉴》,主要成分包含姜黄、黄柏、白芷、南星以及天花粉等,方中黄柏以及大黄是君药,有着解毒消痈和凉血泄热效果;南星和天花粉能化瘀清热和引药下行;白芷和苍术能止痛活血、排脓生肌以及除湿祛病,同为佐药;姜黄能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疾病初期,经金黄散塌渍能使药物经皮肤黏膜充分渗透及吸收,促使药效抵达病所,发挥解毒清热、消瘀散结、凉血利湿、消肿止痛、以阴制阳等效果。箍围药即药粉、液体制作而成的糊剂,箍围疗法属于中医学一类传统外治方法,在外疡初期、溃后和成脓治疗中均有着良好适用性[10]。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于西医抗菌药前提下加以中药五神汤口服,五神汤来源于《辨证录》卷十三,主治足癣、多骨痈和委中毒,方中紫花地丁、玄参和金银花能解毒清热,茯苓可宁心安神,车前子可消肿利湿,黄柏可燥湿清热,丹皮能祛瘀凉血,甘草能对诸药起到调和作用,联用上述药物,能发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升降气机以及邪去正安效果。经金黄散中药塌渍箍围外治,加以活血祛瘀和清热消毒中药汤剂内服,内外兼治能起到协调作用,最大程度提升患者疗效,促进其康复。
综上所述,金黄散中药塌渍箍围疗法加口服中药汤剂对下肢丹毒初期阳证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其起效及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