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盈
开封市中心医院体检科,河南 开封 475001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外界各种诱发因素影响下引发的脑内动脉闭塞、狭窄或破裂,减少颅脑血流量,从而诱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表现为永久性或一过性脑功能障碍,若不及时治疗,还可威胁患者生命[1]。目前,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间存在密切联系,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若不及时干预,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或增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故临床需对尽早发现及预防颈动脉狭窄,这对脑卒中的治疗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2-3]。同时,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仍未能够完全明确,还需尽早开展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针对性防治措施开展提供指导。颈动脉彩超是一种无创性、重复性高的诊断颈动脉狭窄方法,能够对早期颈动脉狭窄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断及预防脑卒中提供参考依据[4]。鉴于此,本研究选择2018 年10 月—2020 年9 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采用颈动脉彩超诊断颈动脉狭窄,旨在分析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9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00 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女96 例,男104 例;年龄42~78 岁,平均年龄(60.19±3.94)岁;体质 量 指 数(BMI) 为22.51~28.67 kg/m2,平 均BMI 为(25.60±0.47)kg/m2;文化程度:59 例高中及以上,141 例初中及以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及斑块形成、管腔狭窄情况,IMT<1.0 为正常;IMT为1.0~1.2 mm为增厚;IMT>1.2 mm为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程度判定标准:管腔内径减少幅度<50%为轻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幅度为51%~70%为中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幅度为71%~99%为重度狭窄;管腔内径减少100%为闭塞。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脂异常疾病及血管病变;均为首次发病;病例资料完整;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存在脑卒中病史;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合并恶性肿瘤。
采用荷兰Pilips 公司生产的IE33 型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时使患者保持平卧位,将垫枕置于颈后,头部后仰暴露颈部,采用频率为5 MHz 超声探头扫描颈总动脉近心端,随后沿着血管走行向头侧移动,探测颈内及颈外动脉。将取样的容积置于需要检测的血管中心,待频谱显示后连续观察20~30 个周期,并调整最佳的取样容积大小,测量血管内径等信息。另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28 例),非狭窄组(172 例),收集患者所有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是否肥胖或超重、是否缺乏运动、是否心房颤动、既往是否存在短暂性脑缺血、是否存在脑卒中家族史等,先开展单因素分析,待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后再建立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1)颈动脉狭窄情况:200 例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2)颈动脉狭窄引发的脑卒中的因素分析:依据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分为两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多方面基础资料,先开展单因素分析,待获得有统计学差异的项目后再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意义的因素建立logistic 回归模型,计算OR值(95%置信区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28例出现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4.00%。
狭窄组患者年龄≥60 岁、男性、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吸烟史、肥胖或超重发生率均高于非狭窄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颈动脉狭窄引发的脑卒中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吸烟史、肥胖或超重、纤维蛋白原等是颈动脉狭窄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2、表3。
表2 颈动脉狭窄引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变量赋值情况
表3 影响颈动脉狭窄引发脑卒中的回归模型分析
脑卒中为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脑组织缺血状态下,可严重损害神经功能,若不及时治疗,不仅会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还可威胁生命健康。研究显示[5],颈动脉病变患者因动脉内膜损伤可导致斑块的形成,随着斑块在血管中的堆积,进一步增加血管狭窄的风险,在狭窄的动脉中血流流速下降,最终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大部分患者在发生颈动脉狭窄后无典型的临床症状,甚至无症状,极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危及生命安全[6-7]。目前,临床采用颈动脉超声对患者进行筛查,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够诊断颈动脉中膜厚度,以观察整个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8]。本研究结果显示,200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28 例出现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4.00%,提示颈动脉狭窄发生风险较高,还需尽早识别诱发脑卒中的相关影响因素,以便于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狭窄组患者年龄≥60 岁、男性、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吸烟史、肥胖或超重发生率均高于非狭窄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狭窄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吸烟史、肥胖或超重、纤维蛋白原等是颈动脉狭窄引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可知:(1)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内膜将明显增厚,斑块形成率越高,可能与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生理代谢功能减退或紊乱,导致下肢动脉阻塞等疾病发生率上升,从而增加颈动脉狭窄几率[9-10]。(2)由于女性机体内分泌大量的雌性激素,而雌激素能够有效改善内皮细胞及血管平滑肌功能,并可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的分泌,使得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上,最终可分化为巨噬细胞,继而降低内膜增厚及斑块发生率[11-12]。(3)吸烟史、肥胖或超重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可增加血管内膜损伤,加重颈动脉的狭窄,导致脑卒中。因此,加强锻炼、改善饮食方式、戒烟等能够降低颈动脉狭窄风险[13-14]。(4)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是脑卒中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其具有促血小板凝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纤维斑块沉积等因素密切相关,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斑块形成。故在临床上需注意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以预防斑块形成[15-17]。
综上所述,年龄、性别、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史、肥胖或超重、纤维蛋白原是导致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颈动脉彩超检查能够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