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郭永军,刘 乐
(1.天津农学院 水产学院,天津 300392;2.南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50)
科学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其水平不仅决定了高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声誉,也决定了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系统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还能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达到更高的层次。新形势下,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工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对促进高校的全方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包括科研规划制定、课题项目实施、科技成果申请等内容,是对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其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对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水平、高校的科研实力乃至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事业的直接推动者,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日益重视,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科研人员申报的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著作、申请的专利成果等也越来越多。由于科研人员自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需要、科研人员所处团队的发展需要、科研人员所处科研平台的建设需要,诸多文案材料的整理、学校内外合作的对接工作需要占据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亟须运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来规范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使他们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积极引导他们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从而实现高校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实力的指标不仅有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成果奖励等高校基础研究能力的数据,科研成果转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也是决定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质量的科研管理工作应当在科研项目管理、成果奖励申报、成果转化推广等多方面为科研人员提供多层次、全链条的强力支持,通过合理组织人才队伍,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等,创新科研管理模式,提升科研成果价值和成果转化效率,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进而增强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
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工作可以推动高校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的学科建设也与科研管理密不可分,以科研管理创新促进学科建设创新,可以有力推动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由此可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管理者、被管理者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提高,限制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大多分为学校、学院、课题组三级管理体系,这类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不仅传达周期长,而且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有些情况下,校级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文件政策时,作为实施单位的二级学院和课题组缺少有效的参与和沟通,一线科研人员对工作的建议和诉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校级管理体制与实际工作契合度不高,管理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以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提升高校整体科研工作效率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学校、学院、课题组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科研管理相关制度体系,将有效提升校级管理体制与实际科研工作的契合度,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常规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惯性思维,工作往往局限于简单传达发布各类通知、报送各项材料、统计各种数据等。科研管理方法的滞后,以及不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会使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浪费大量时间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难以将科研工作者真正从琐事中完全解放出来,不利于其投入大部分精力去进行科研活动。管理思维守旧,未能与时俱进,也会影响管理部门对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的科学制定,进而无法为科研事业提供高效服务。
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除了负责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科技成果认定、奖励申报、数据统计、科研绩效考核等,有些时候还需要面对繁杂的行政事务。对于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自身来说,各类工作较多、工作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效率。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尽量实现专人专事,能够推动包括科研工作在内的学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此外,科研管理行政人员的绩效奖励采用按职称和级别高低分配的模式,为有效调动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科研管理工作量、工作效率与绩效奖励挂钩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总之,激发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科研管理工作是提升高校整体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的必要手段之一。
作为被管理者的高校教师看似时间自由,但教师每天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难免会出现对科研管理工作配合度不高的情况。比如,由于教师自身或者所在团队工作的安排,无法及时了解所发布通知,或者即使看到通知也可能因为工作安排而忽略了通知中规定的时间节点,因而经常出现未按要求及时提交报告、数据等材料的情况。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配合度不高,会造成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学校整体的科研工作效率。因此,有必要协同考虑科研工作者与科研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创新科研管理的模式,提出具体化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措施。
针对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从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的改进入手,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制度体系,从而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
根据不同事务的轻重缓急,每天设置固定时间发布相关信息。每位教师的时间安排都不统一,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许多教师还担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无法及时看到通知。频繁发送信息通知,会造成教师对所发布消息的不重视,甚至是屏蔽信息,导致其错过某些重要的通知信息。因此,按通知事项的重要程度,每天设置固定的时间统一汇总发布,有助于教师对当天信息的全面了解,也不会错看、漏看某一条通知。当在固定时间查看所发布的通知形成一种习惯时,教师们自然会加以关注并积极配合,科研管理的效率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文件材料传达清晰化是指对上级文件进行再加工,提取关键信息,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发布通知。很多文件中的内容(如项目申报通知里的项目意义、申报条件要求、流程、注意事项等)跟以往通知大同小异,教师们已经了解。因此,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对文件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分析,将关键信息或者需要着重提醒的内容(如申报范围、时间节点、所需材料等)以截图形式呈现,以便教师们更加容易地看懂所发的信息文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教师可以再去查看详细文件,而不是简单机械地直接转发文件材料,让教师们自己从中筛选有效信息。这样的文件材料传达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也能使其快速了解通知中的关键内容,避免进行无效工作或重复劳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事项通知简约化的要求主要包括:汇总各类通知的时间节点,发布工作事项“明白纸”。在开展科研管理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大量的通知需要发布,包括项目申报、奖励申报、人才评选等,每项工作的截止时间都不尽相同。因此,按照工作要求的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出一份工作事项“明白纸”,每周发布一次,将事项名称、所需材料、截止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简单列出,使教师一目了然,能够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完成工作,避免因为忙于教学科研工作而导致疏漏和延误,从而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
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科研信息化管理。高效运行的科研管理流程离不开健全的科研管理体系和功能完善的管理系统。完善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可将项目申报、论文著作发表、专利成果申请等科研信息及时上传更新,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随时查询到项目进展、论文专利等成果信息,便于其对自身科研情况的认知与掌握,以便更专心、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研究。管理者利用完善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可以省去反复统计、填写各类表格的机械式工作;根据不同工作要求自动筛选、查询相关信息,既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也可以集中精力管理其他科研事务,有效减轻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者双方的负担。
科研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对管理效率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要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比如,某些领域的科研工作需要通过校内外培训交流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进行,因而需要帮助科研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对特定专业领域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科研管理人员还应多层次拓宽科研工作信息渠道,及时主动学习上级部门发布的各项文件、政策,深入解读文件精神,熟练掌握政策内容;同时应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科研管理方式,为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出谋划策,进而促进科研管理向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时期高校的发展目标已经转为内涵式发展,这离不开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更离不开高质量的科研管理工作。新形势下的科研管理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直面困难,适时作出调整,积极构建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科研工作体系,可以从信息发布模式固定化、文件材料传达清晰化、工作事项通知简约化、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对科研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保障高校科研人员的高效率、高质量服务,实现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体现出高校在立德树人、科学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