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蓓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教育与就业指导两部分内容,而做好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举措,培养高级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就业管理的核心目的。因此,高等院校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管理的教育目标,应贯彻落实就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创新就业管理工作模式,建设就业管理体系,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实质性问题。
部分高校就业管理模式落后,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社会就业需求。目前,部分高校并未从思想层面上认识到转变传统就业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也并未结合市场经济变化调整现有的就业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仍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片面性地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思考个人未来就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结合自身实际就业需求寻找适合的就业方式,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效果也并不理想。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片面性地要求大学生采取统一标准看待就业方面的问题,无法真正站在大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提供科学可行的就业指导服务,也无法帮助高校大学生真正了解当下的就业环境和市场发展动态,使得现有就业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无形中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方面,高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管理服务通常由特定部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这种方式尽管能够有效保证就业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但面对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不但会无形中加重就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造成就业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可能因人手不足无法为每名毕业生进行细致具体的指导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毕业生对就业的多元化需求,最终实际的就业管理工作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设想。另一方面,不少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教育工作与科研活动中,导致就业管理团队人员匮乏的局面出现,甚至不少管理人员都是由教师担任。由于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就业管理能力,且精力有限,无法按照市场发展规律,针对不同专业的发展前景制定清晰的就业指导规划,就业指导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学校要重视管理人员数量匮乏、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证学校专业化人才培育目标的有效落实。
就业管理向来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校现有的就业管理体系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陈旧的就业管理内容会对教职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误导,甚至对就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此外,高校就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充分发挥其最大化实用性价值。部分高校教育工作与就业管理内容的联系并不紧密,学生只是一味地将精力放在学习基础知识中,并没有及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既不了解市场发展规律,也不具备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这不仅使人才培育质量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因此,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充分重视就业管理体系的完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就业管理体系进行有效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好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避免其出现毕业后茫然无措的情况。
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就业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全新的发展思路为主,及时改变传统就业管理理念,以科学的就业管理发展观为导向,从思想层面上为高校就业管理体系建设提供良好保障。
首先,树立全新的就业管理理念,提高就业管理质量,这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符合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就业管理理念,从多个角度着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管理质量。具体来说,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就业管理理念的核心在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要以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从体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高校就业管理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就业管理的核心价值,真正意义上培养出大量现代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其次,高校就业管理人员还应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将重心转移到智慧校园建设上,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就业管理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加强服务意识的前提在于提高高校就业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度,因此,应以人力资源市场规划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严格按照新时代企业的发展需求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观念,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首要目标,紧密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组织教学活动和就业相关活动,在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做好就业管理工作。
在信息化背景下,要加强高校就业管理体系建设,就必须积极补充和完善高校就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为核心,建立现代高校就业管理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和高校可以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将不同类型和级别的教育领域进行有效衔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规划,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良好基础。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应与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定期走访查看学生的就业情况,并及时接受学校的信息反馈,在不断调整就业规划的同时,始终给予学校更加有力的教育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应将素质教育与就业管理建设相融合,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迁移能力等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蓝图构建、技术路线等方面着手优化顶层设计,切实保证学校培育出高素质人才,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具有更加清晰的就业规划,能够积极接受最新的行业资讯,从而调整自身发展方向,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就业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不断优化高校就业管理框架。优化高校就业管理框架能够为现代高校就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在提高就业管理体系质量、丰富教育教学形式、终身教育建设等方面也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管理人员不能按照原有的模式开展教育工作,而应与时俱进,接受新式管理思想,创新就业现代化变革内容,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方式,提升管理效果,并利用大数据辅助抓取最新行业发展资讯,制定更加清晰的就业管理内容。同时,将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就业需求与专业发展规划结合,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就业要求,又能够有效提升其就业意识,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转变自身学习观念,在现代化的就业管理规划中,成长为优秀的多元化专业人才,为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更好的基础。
信息化背景建设离不开开放性平台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就业管理建设还必须积极创新高校就业管理模式,从整体角度出发提高高校就业管理的开放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实现校企命运共同体。在办学形式上也应实现高校就业管理的多元化建设,实现办学形式多元化有助于促进办学格局的多元化,推动高校就业管理体系建设。丰富高校就业管理形式时,可以在公办高校就业管理原有基础上积极拓展全新的多元化民办高校就业管理形式,或者联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有效促进就业管理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施“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认同的就业管理社会化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已取得了明显发展成效。在促进高等院校和现代企业的融合发展时,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地区的产教融合需求。首先,高等院校可以积极实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有效整合就业培训资源和现有的教学资源,为企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保障。其次,基于先进的互联网平台,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使高等院校教育群与行业企业发展群相互配合,共同整合现有的校企资源,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双重职能,推动知识链、产业链、经济链、生产链的融合发展,为“校企一体化”建设赋予全新的内涵。目前,我国已尝试实行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未来还需要在创新就业管理办学形式上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最后,加大高校就业管理的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拓展经费投入渠道也可以为高校就业管理办学格局的多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高校针对就业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拓宽教职工人员积极参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渠道,同时面向全员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员参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例如,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就业管理工作小组,组织校级、院系级领导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及高校就业管理老师积极参与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工作。
其次,高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与监督措施,真正贯彻落实毕业生的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第一,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内外就业资源,以校友、学生家长为主要目标扩展就业资源。第二,创建全方位就业管理工作体系,促使高校就业管理趋向于信息化、标准化,实时掌握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信息。第三,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制作专属的个性化就业简历,帮助学生打好就业基础。第四,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就业服务,如制作就业、创业宣传手册,积极开展各类专题讲座,安排实习指导等活动。
最后,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在校的完整学习流程,构建全过程就业管理工作体系,为大学生健全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在大一就职启蒙时期,高校可以为学生搭建就业工作平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其次,在大二时期,相关教职工人员应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安排大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训。最后,大三阶段则需要拓宽多样化就业工作渠道,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感知社会就业环境和模式,帮助大学生积累实战经验,从而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就业环境打下坚实基础。总之,必须积极推动高校就业管理改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为提升高校就业管理水平提供支持和保障。
大学生作为就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高度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发掘大学生就业潜能,积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注重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时,可以采用面向全员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构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体系、更新高校就业管理模式等有效措施,为国家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