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当前,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方式,本文主要研究特困失能老人的集中供养问题。通过对仪征市龙河护理院的调查,笔者发现对于入住护理机构的农村特困失能老人来说,在机构所提供的照护服务中,多数失能老人仅仅得到日常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如穿衣、洗澡、喂饭等,但缺乏专业的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这使失能老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有特困老人在入住不久之后便提出回家分散供养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机构照护服务供给性不足以及缺乏基于失能老人的精准化的需求定位。面对失能老人多层次的照护服务需求,照护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能够满足失能老人的刚性需求。解决好农村特困失能老人的机构照护服务供需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2018 年4 月,龙河护理院建成,系扬州市首家为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提供专业照料服务的护理院。原先其由龙河敬老院改建而成,建成后的护理院配备12 个房间、48 个床位,总面积约1 000 平方米,总投资约600万元。目前已入住57 位老人,每个房间均配有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护理院还配备了10 名专业护理人员和3 名后勤服务人员,对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实行24 小时分级护理,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保障。入住实行免费制,每位老人的生活费用及护理费用按照3 500 元/月核算,护理院的运营经费均由市镇两级财政托底保障,每年的支出超过200 万元。
首先,对居住机构的特困失能老人的年龄、性别、失能状况、入住时间等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发现入住的失能老人在50~60 岁之间的有11 人,60~70 岁之间的有32 人,70~80 岁之间的有14 人。不难发现,入住机构的特困失能老人大多处于中高龄化阶段,这与我国当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相吻合。在性别分布上,入住护理机构的男性有42 人,女性有15 人,男性老人偏多。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女性预期寿命比男性长,女性失能化过程较为缓慢,部分特困老年女性可以分散供养。在失能程度方面,轻度失能老人有6 人,中度失能老人为38 人,重度失能老人有13 人。入住护理机构的多数特困老人在生理机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们急需日常的护理照护服务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因此,机构照护服务供给特别是护理照护服务是否正常,关系到特困失能老人的生命健康。
1.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护理院为农村特困失能老人提供的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较多,将老人的饮食起居落实到点滴细节上,分类服务、分级护理,精心为老人们打造幸福温馨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内容比较详细,护理员每天为失能老人提供穿衣、洗漱、协理进食、如厕等生活照料,厨师每天合理安排老人的饮食,及时对餐具进行严格的消毒,保证卫生干净。
2.医疗护理服务。在医疗护理服务方面,护理院距离卫生院只有400 米的距离,该机构与卫生院进行“结对子”帮扶。为更好地掌握老人身体状况,在每位老人入住机构前,卫生院医护人员都会上门为老人进行细致体检,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每周的身体状况。在与医务人员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一位失能老人刚被送过来的时候,身体状况很差,全身上下有20 多处褥疮,并伴有发脓、溃烂。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老人健康恢复较好。此外,护理机构内部的护理员也对失能老人进行简单的护理照护,如简单地帮助老人们敲敲背、翻身、量血压等基本护理服务,以防止老人们血液不循环,造成褥疮等疾病。
3.精神慰藉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主要体现在精神情感方面,包含了对孤寡老人、高龄老人提供感情交流、心理咨询、娱乐活动以及消除不良情绪等服务。由于龙河护理院入住的特困人员大多是失能程度较重的老人,老人行动不便,一般只能以室内活动为主,主要是看电视、听广播等娱乐活动。此外,由于场地受限,失能老人仅能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坐在轮椅上,在院子内兜兜圈,呼吸新鲜空气。但笔者发现,失能老人们几乎很少交流,这是因为部分老人存在语言障碍或精神障碍,所以语言交流比较少。
护理院共有10 名护理员,机构总共入住失能老人57 人,平均每1 名护理人员就需要照顾6 位老人。这10 名农村护理人员年龄大都集中在55 岁左右,而且女性护理人员比男性多。同时,护理人员多数都是村周围的,这样的话就比较方便对失能老人进行日常护理照护。但护理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很少有初中学历以上且从事护理工作时间比较短,大都是务农出身,这就意味着护理照护质量不高,学习专业护理知识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失能老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此外,特困失能老人对日常的生活照护具有依附性,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工作的费时、费力的性质。此外,护理员的工资待遇较低,工资每月在2 700~3 000元左右。随着工龄增加,工资会略有调整,但增幅不大。护理机构也并未给他们缴纳社保,这主要由于大多数护理员已年满60 岁,事实上只能构成雇佣关系,这也就对护理人员形成有效激励,促使其主动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1.当前护理院服务内容单一且精细化程度低。通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要,分析入住护理机构的特困失能老人们的照护服务需求。由于特困失能老人与其他的农村老人不同,他们面临着生理功能上的缺陷,不仅在生理上需要内容丰富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同时在心理上也需要不同程度的治愈,从而享有同普通老人一样被社会尊重的权利。受到农村经济制约,护理机构主要偏向于日常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则相对较少,更没有临终关怀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包含的内容较多但是不够精细化,这是因为缺乏日常生活照料的标准和具体服务流程。这体现在护理人员仅仅提供帮助喂餐、协理起居、如厕等简单的辅助性的服务,缺乏满足每一位失能老人的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这就说明护理机构未建立日常生活照料的标准。同时,农村护理机构医疗护理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农村特困失能老人大都身患慢性疾病,因而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农村特困失能老人来说,医疗康复服务体现在护理机构方面仅仅是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敲背、按摩、量血压、喂药等服务,以确保失能老人不因长期卧床而长褥疮。精神慰藉服务对于特困失能老人来说特别重要,由于特困失能老人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受到“歧视”,从而内心会产生自卑孤独感,因此急需精神方面的治愈。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农村经济还不发达、机构照护服务供给不健全等因素,机构服务的重心都集中在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上面。
2.护理院基础设施设备不健全。机构照护服务在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设施配备上不够完善,如三层小楼没有加装电梯,老人如想要下楼透气,只能让护理员背着下楼,这样极有可能造成老人跌落,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在医疗康复设备配备方面,机构仅提供血压器、按摩仪、体温器等对失能老人进行简单的康复治疗。在特困失能老人的文化娱乐方面,机构在每间卧室内都安放了电视机、广播以供他们休闲娱乐、打发时间。机构原本可以允许老人的亲属朋友过来探望,这有助于舒缓他们心中的各种情绪,但新冠疫情使得护理机构“与世隔绝”,使老人缺乏与亲属朋友的交流,因此,老人们的性格可能会变得更加孤僻,其精神上也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农村护理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来自周边的乡镇,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也偏低。由于受到农村经济的客观影响,当前农村护理机构服务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所以农村护理机构对于护理人员在专业化方面的要求比较宽松,这就导致了护理机构中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不高。此外,机构的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偏低,薪酬设计不合理,这也是造成其服务质量低、流动性大的原因之一。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随着社会支持网络的扩展,个体能够更加有效地面对外在的压力和风险。由于农村特困失能老人缺少家庭、邻里朋友等非正式组织的支撑,各种非正式组织群体就有必要作为护理院的补充。只有非正式组织体系与正式组织体系融合起来,才能够共同发挥构建全面的农村特困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体系的作用。农村护理机构不像城镇的护理机构那样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各种丰富的资源,能有许多社会组织、团体个人去护理机构提供志愿服务,这就造成入住护理机构的特困失能老人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有效的服务供给。
首先,应增加必要的护理型床位、铺设室内防滑地板、安装楼道走廊的扶手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失能老人受到意外伤害的风险事故。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背景下,护理机构要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医疗康复器材,帮助半失能老人进行身体上的康复,以体促养。同时,机构要使日常生活照料的服务精细化,以此来保证服务供给的质量。农村护理机构缺乏日常生活照料的服务标准,这导致护理机构所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多而不精。机构需要细化工作流程,对半失能老人每天辅助活动和外出频次、时间,失能老人每天喂水、翻身拍背次数形成标准。
农村护理机构的护理人员大多是年纪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的乡村中老年人,这就会使得他们所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机构需要加强对护理员基本护理照护技能的相关培训,建立城乡护理机构人员经验交流机制。同时,政府要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护理机构的建设、管理、运行提供科学指导。
农村护理机构中的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偏低且设计不合理。由于护理工作具有费时费力的特点,低工资、低待遇使得护理人员流失率增加。政府需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实行分类分岗,按照不同照顾等级分别确定护理人员工资级别,满足护理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需要。
政府、社会组织、志愿团体等作为正式的社会支持体系与非正式支持体系,在社会养老服务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往往能够发挥政府所不能发挥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动员各中小学学生、义工组织等走进农村护理机构,为特困失能老人带去温暖,如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从而缓解失能老人的孤寂感,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此外,可以考虑采用“公建民营”的制度模式,解决公办护理机构管理体制僵化、服务功能单一及资源分配不均与利用不均衡等问题。
通过对仪征市龙河护理院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护理机构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并且照护服务内容不健全,因此提出加强机构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照护服务的内容,不但继续完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而且还要将照料服务精细化,同时利用社会资源来增加农村护理机构的服务供给,使得入住农村护理机构的特困失能老人获得多元化的照护服务。另外,农村护理机构的主力军是基层的护理人员,因而合理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建立专业技术培训机制,对于保证照护服务的供给的稳定性以及提升照护服务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