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少”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语法化过程,由词组凝结成词,意义逐渐虚化,发展成现代汉语中几种固定的用法。而在口语中,对于同一个句式“能穿多少穿多少”,“多少”作为词组的用法与单个词的表达产生歧义。文章分析这种歧义现象,并以此找到消除歧义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利用语言歧义的积极方面,推进语言规范化,促进交际有效进行。
关键词:“多少”;语法化;歧义;消除歧义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20-0-03
0 引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少”从两个反义词构成的形容词词组演变成如今的一个词,经历了语法化过程,用法逐渐固定下来。但在口语中存在一些歧义理解,如“能穿多少穿多少”的两种表达,既可以理解为多穿,也可以理解为少穿。学界有关这个词的本体研究较多,而对词在句式中的歧义理解分析较少。陈恩礼(2006)在分析“多少”的几种含义时指出,第五种是用作偏正词组表示“极少、很少”的特例,因为这种情况多在口语或方言中使用。张延成(2000)提到在现代汉语中“多少”还有一种歧义结构,即副—形结构。文章从句式中的歧义理解出发,基于BCC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调查,分析“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歧义现象,并找出消除歧义的方法。
1 “多少”的发展历程
“多”和“少”原本是两个独立使用的意义相反的词。许慎《说文解字》提到:“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所以“多”的本义指数量大。“少,不多也”,意指数量小。在文献中“多”“少”常对举使用[1],列举如下。
例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寡人之于国也》
例2: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诗经·邶风·旄丘》
这里的两例分别指“百姓数量的多和少”以及“遭受的痛苦很多,受到的侮辱也不少”。“多”和“少”都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寡。
春秋战国时期,“多”和“少”开始连用,但此时的连用并不是一个词,而是由正反义的两个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短语,二者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表达各自的本义,也常用在对举语境中,列举如下。
例1: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韩非子》
“多少”虽然连用,看似是一个词,但它的意思和句中“厚/薄”一样,各自有实义,作为各自单独的意思表达,都是指数量。
之后由于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各自表达的意义虚化,作为一个整体的词的意义开始凸显。到了东汉时期,“多少”作为一个词开始被使用[2],列举如下。
例1:粤素闻伏波,莫,不知其兵多少。——《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例2:多少之差,咸有条品。岁丰穰则充其礼,有灾害则有所损,与百姓同忧喜也。——班固《汉书·王莽传》
以上分别指兵力、官员俸禄数量的多少,作为一个单独的词使用。通过语法化过程来看,东汉时期是“多少”词汇化的萌芽時期[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多少”作为一个词结合得更为紧密,在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提高,另一方面其语义发展虚化且义有所偏,列举如下。
例1: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刘义庆《世说新语》
例2:臣非职司,不知多少,但患其渐进。——《北史·卷六十三》
例3: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上。——《搜神记·卷七》
例4: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刘勰《文心雕龙》
从例1可以看出,“多少”作为一个词表达数量多寡的用法得以巩固。例2是说“臣不是职司,并不知道多少事情”,此处的“多少”实际上偏指“多”,意思是不知道太多事情,没表达“少”的意义。例3“文字多少有些不同之处”,偏指“少”,有“稍微、有些”的意思。前三句语义指具体事物,例4“多少”用来指才学能力这一抽象的事物,可以看出此时“多少”有由具体到抽象指向的发展趋势[3]。
到了唐宋时期,意义偏移进一步发展,偏多义的使用较多,并延伸出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的用法,抽象语义也虚化出表程度的副词用法[4],列举如下。
例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例2:仰山从田中归,师云:“田中有多少人?”——《祖堂集》
例3: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张元千《石州慢·寒水依痕》
例1表达偏多义,与上句“四百八十寺”相对应,例2是作疑问代词询问数量,例3“多少”用在形容词“凄凉”之前表不定的数量,是表达一种程度的深浅,相当于一个副词,义在偏多。在此基础上,偏多义进一步虚化衍生出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多么”[5],列举如下。
例1: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木兰花》
例2:如齐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是多少广阔!——《朱子语类》
在明清时期,“多少”的用法基本完备,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衍生出“或多或少”之义[6]。“多少”作为一个副词修饰后面的整个谓词性结构,表示量的不确定性,主观决定是多还是少,同时可以重叠为“多多少少”[7],列举如下。
例1:我常说,多少与他些也罢了,他通不理一理儿。——《金瓶梅》
例2:只怕蔡老爹回乡,一时缺少盘缠,烦老爹这里多少只顾借与他。——《金瓶梅》
例1表达“或多或少分他点东西”,意义不偏在“多”或“少”,而是作为一个词的整体表达,给多还是给少都由对方主观意愿决定。例2同样是希望“或多或少借给他些盘缠”,借多借少在数量上是不确
定的。
经过漫长的历时演变,“多少”的语义经过词汇化、语法化过程,衍生出虚化的表达,由表示事物的多少、数量的大小发展出表达抽象事物的程度之义[8]。在这个过程中新义产生,旧义并未消失。如今在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几种用法基本固定,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有关“多少”的解释如下。
多少【duōshǎo】①[名]指数量的大小。②[副]或多或少。③[副]稍微。
多少【duō·shɑo】[代]疑问代词。①问数量。②表示不定的数量[9]。
这一版与前几版的释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可见“多少”的用法已基本固定,也基本是历史演变中所有用法的概括。
2 从“能穿多少穿多少”看“多少”的歧义问题
在上述历时演变中,“多少”连用时经历了语义偏移的阶段,既可偏多,也可偏少,还有表示说话人可知范围内的或多或少。现代汉语“多少”在书面语中是作为一个词使用的,有两种发音,五个义项,偏少义相当于“稍微”[10],偏多义则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具体的含义,或多或少义是作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而在口语中“多少”还可以表达程度很高的“少”义,相当于多么少。
在“能穿多少穿多少”句子中,产生歧义的理解也与“多少”的语义偏移有关,既可以认为是往少了穿,也可以理解为尽量往多了穿,二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多少”属于不同的语法单位。为了方便对比两种歧义,在此把两种歧义理解补充上有关语境,即“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和“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是表达夏天非常热要少穿之义,这里的“多少”是一个“副—形”偏正词组,“多”是表程度的副词,相当于“多么、很、极”等程度高的副词[11],“少”则是单独使用的形容词,这种用法常见于口语或方言中,列举如下。
例1:和你是联系最多的高中同学了,可想而知和别人联系得多少。
例2:此时20:40,今天看直播的人多少啊!
例3:叔叔经历得多,你经历得多少!
由以上副—形结构中“多少”的使用情况可知,其用于口语中的感叹句中表达感叹语气,并隐含两种事物多和少的对比,与单用一个“少”字相比表达的程度加深,用副词“多”来凸显“少”的程度,和日常用的“很少、真少”意义相同。这种用法一般是在口语中,书面语中少见。如果在书面语中使用,一般要放在对举语境下,否则要加以解释说明。
而“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是说冬天很冷,要尽量多穿以保暖,侧重于多。“多少”在这种语境中是一个疑问代词,表示不定的数量,常用在陈述句作定语或宾语,且不需要具体的回答[12]。这也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根据句子中疑问代词的具体含义,又可以将其分为虚指、任指和定指三种用法,在此句子中是“多少”的任指用法,即所说范围内没有例外,虽然具体数量不确定,但是说话人对其有一定的范围感知,不会超出有限的范围[13]。以下是在毕飞宇的《推拿》中“多少”的相似用法。
例1:冰一直是冰,它们漂浮在沙复明的记忆里,多少年都不肯融化。
例2:别看她嘴硬,在深圳,只有老天爷知道她受了多少窝囊气。
陈天序(2007)把“多少……多少”列为任指用法中的固定格式,虽然一前一后用两个“多少”陈述,但二者指称对象相同[13]。刘玲俐(2010)根据“多少”的语义类型和句子語气分类,将其归为陈述语气中的对举式,表示数量不确定,且后一个“多少”的数量范围是由前一个“多少”决定的[14]。“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中“多少……多少”作前后两个动词“穿”的宾语,不仅表达一定范围内的数量,而且具有指代性,代指不定数量的衣服,具体的宾语不出现而用代词指代。且在“冬天”的语境限制下,其语义应取偏多义。“多少……多少”固定格式的类似使用较多,列举如下。
例1:我不能不想到他们,我不能不时时考虑怎样偿还友情的债。即使还不清,能还多少就还多少也好。——巴金《随想录》
例2:祖仁觉得,能捕多少就捕多少——水闸没建,鱼儿也很多。——林语堂《朱门》
例1“多少”跟在动词“还”的后面作宾语,指代前边出现的“友情债”,有或多或少之义。例2“多少”指代后句的“鱼”,语义偏多。除此之外,“多少……多少”还有前后两个动词不一样的用法,如“有多少偷多少、挣多少花多少、买多少送多少”等,这里的两个“多少”指代对象相同,只是前后两个动词有先后次序且不能颠倒,“先买东西再送东西”,后边“多少”的数量与前边保持一致。
因此,“能穿多少穿多少”的歧义来源主要是“多少”的结构不同,在具体使用中体现了“语法功能多元化”[15]。强调少义的“多少”是一个状中短语,“多”作副词修饰限制形容词“少”的程度,相当于“很少、极少”。而强调多义的“多少”则是一个疑问代词,是用在陈述句中不表疑问的特殊用法,表达的是交际双方认知范围内的不定数量。二者用相同的两个语素记录和书写,在表达时就会产生歧义。
3 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中存在大量歧义句,这也是汉语教学的重难点,在语言运用时面对歧义句不应该选择回避,而是要好好利用,巧妙设计课堂环节,以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通过语音手段和语境限制来消除“能穿多少穿多少”的歧义理解。
副—形词组的“多少”强调少义,且常用在口语或方言中,可以通过确定重音的方式区分它与词形式的“多少”。重读“少”字让语句的重音落在此以突出强调少穿,即“能穿多少穿多少”,短语形式读【duōshǎo】。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作为疑问代词“多少”的正确读音应该是【duō·shɑo】,后一个音节读轻声,因此在强调少义的语句中“多少”连读受语流的影响,后一个音节一带而过,即“能穿多·少穿多·少”。因此根据二者的不同读音,在口语表述上消除歧义。
语境限制主要是利用上下文语境对“能穿多少穿多少”作出补充以消除歧义。如上文分析的“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和“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或者“这么热的天,当然是能穿多少穿多少”,“外边风很大也结冰了,出门要能穿多少穿多少”,这样利用上下文语境理解“多少”是短语还是词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更加清晰。根据具体语境来看语句是言多还是言少,依靠上下文语境的限制作用确定“多少”义便可消除歧义。因为歧义的部分在于是多还是少,所以可以把两种意义限制在各自的语境中理解,以消除歧义。
类似的歧义还有“小心地滑”“谁都看不上”“就等着吧”等。不同的语境下这些句子有不同的理解,如“小心地滑”的“地”字由于多音的影响产生歧义,既可以理解为“注意地面很滑”,读作【dì】,也可以理解为状中短语“慢慢地小心地滑”,读作【de】。由于汉语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关系复杂,往往是一对多的关系,由此造成的歧义理解给交际双方带来困难,所以在交际的时候应留意有关歧义现象,利用合适的方法消除歧义。
4 结语
长期的演变让“多少”从两个单独使用的词逐渐连用为一个词,语义上由偏移到虚化,经历语法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全部用法。在“能穿多少穿多少”的歧义结构中,“多少”一方面可以是强调少穿,但这并不是词语的语义偏移,而是“多少”作为一个副—形短语的使用,表示程度深,常用于口语中;另一方面强调尽量多穿,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交际时对这种歧义句子常常造成误解,阻碍交际的正常进行,因此消除歧义十分必要。通过重音标记和语境手段等可以消除对“能穿多少穿多少”的歧义理解,结合语境将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固定在“一形一义”内,合理消除歧义理解以便进行有效交际。
参考文献:
[1] 黄珊.“多少”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 谭飞.说“多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5-8.
[3] 陈昌来,占云芬.“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J].汉语学报,2009(3):8-15,95.
[4] 滕亚丽.“多少”一词的用法探究[J].安徽文学,2009(8):304.
[5] 方一新,曾丹.“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认知分析[J].语言研究,2007(3):76-81.
[6] 张延成.也谈“多少”[J].汉字文化,2000(2):35-37.
[7] 马叔骏.谈“多少”[J].汉字文化,1999(4):49-51.
[8] 钱毓英.“多少”语法功能演变略探[J].语文学刊,2007(9):115-118.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35-336.
[10] 张延成.“多少”是“多”还是“少”?:偏义复词“多少”小史[J].语文学刊,2000(2):29.
[11] 陈恩礼.“多少”的几种含义[J].现代语文,2006(5):47.
[12] 刘宇飞.“多”“少”与“多少”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太原:山西大学,2016.
[13] 陈天序.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14] 刘伶俐.“多少”与对外汉语情景教学[J].襄樊学院学报,2010(7):69-73.
[15] 韩梅.从“多少”一词的语义演变看其语法化[J].金田,2013(9):300.
作者简介:卢世敏(1998—),女,山东日照人,碩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