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对颅脑损伤患者急性头痛的影响

2022-11-06 07:14吴贵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9期
关键词:颅脑头痛针刺

吴贵萍

(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9)

颅脑损伤是指颅骨、脑组织等颅腔内容物在外界暴力下所导致的损伤[1]。随着现代交通设施设备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安全意识相对落后,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件数也在增多,导致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人体脑部受到创伤在恢复意识后1周内的头痛称为创伤后头痛(post traumatic headache,PTH)[2]。对于多数颅脑创伤患者而言,其头痛症状一般会在受到创伤后0.5~1.0年的时间内基本得到缓解。但仍有近1/3的患者颅脑受创后其疼痛时间超过1年。在人体脑部受到闭合性损伤后,90%以上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的症状,且1/2的头痛患者其头痛症状会持续数月[3]。患者在颅脑受到损伤后,若头痛的时间从创伤之日起持续数月,则属于慢性头痛。若患者颅脑损伤后,头痛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发作,则属于急性头痛。对于颅脑损伤后的急性头疼,需采用CT或MRI进行及时诊断及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头痛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对于颅脑损伤引发的急性头疼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案也有待完善。目前主要是采取治疗原发性头痛的方式治疗颅脑损伤引发的急性头痛。临床上原发性头痛包括紧张性头痛、肌收缩性头痛、心因性头痛、压力性头痛等,多由于额肌、颞肌、枕肌等头颈部肌肉持续性痉挛引起。现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治疗中重度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能使细胞内的溶酶体膜保持稳定,避免释放溶酶体,从而干扰补体激活,相应的炎性介质也会减少。此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变得较差,炎性细胞和组织液无法渗出,因此发挥抗炎、抑制水肿的作用[4]。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引发的急性头痛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虽然非甾体类镇痛药镇痛效果明显,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持续服用此类药物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需慎重使用。近年来,中医辅助治疗颅脑损伤引发的急性头痛开始获得更多医护人员的关注。传统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颅脑损伤导致脉络受损,血液溢出脉外,造成血液停滞,使得经络不通,导致头痛。因此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引起的头痛首要方法就是去除经络中的疲血,使经络疏通顺畅[5]。腕踝针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类与非疼痛类疾病中,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皮下浅表层,引发神经末梢的传导,缓解病灶部位的痉挛,同时调节人体体液循环,促使相关机制释放镇痛物质,加速炎性因子的排出。腕踝针应用于临床治疗颅脑损伤后引发的急性头痛具备众多的优势,其操作简便快捷,镇痛速度快,且镇痛效应延续时间长,能持续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与传统的针灸比较,腕踝针无酸麻胀痛感,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舒适度。最重要的是,中医针刺方式代替西医方式治疗能够避免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主要探究腕踝针对颅脑损伤患者急性头痛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急性头痛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1~66岁,平均(47.46±4.58)岁。观察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为42~65岁,平均(47.74±4.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试验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批准。纳入标准:经CT和MRI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出现急性头痛的症状;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患者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受损等;患者有精神病史、头痛史、偏头痛史等;未成年人、孕妇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布洛芬缓释胶囊(吉林吴太感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774)口服治疗,每次1粒,每日2次,持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施加腕踝针。选取一侧上肢腕横纹上2寸定6个进针点并做标记,根据患者头痛部位选取进针点,顶痛取上1、6,前额痛取上1、2,侧头痛取上3、4,后枕痛取上5、6。患者取仰卧位,一侧手放平,进针点采用75%乙醇消毒,用1.0寸(直径0.25 mm,长度25 mm)的针灸针与皮肤呈30°角快速刺破皮下组织。将针平行缓慢推入皮下,以针下阻力由紧到松出现疏松感为宜,不要求得气。若进针时感到酸、麻、胀等,说明阻力较大,需退针至皮下或重新调整进针。刺入后调整位置并用胶布固定针柄,常规留针1 h,在留针期间不需要行针操作。在拔针时用干棉签压住针刺部位,迅速拔出压迫,防止皮下出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头痛缓解时间、头痛复发频率。观察并记录患者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量表进行评估。对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进行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χ2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缓解时间 观察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12±0.56)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1±0.6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P=0.003)。

2.2 两组头痛复发频率比较 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为21.67%(13/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7,P=0.003)。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有统计学意义(χ2=9.247,P=0.002)。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5 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颅脑损伤引发的头痛属于一种伤害性刺激,长期剧烈的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理状态,而且会刺激脑膜,牵引到脑部神经,从而影响呼吸、心血管、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功能,使患者的身心健康遭到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上关于颅脑损伤如何引发急性头痛的机制尚不明确,可以由多种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引起。在疼痛程度较轻时,疼痛感仅局限于大脑局部,尚可忍耐。但疼痛程度到达中度、重度时,疼痛感会牵及迷走神经,并且损伤部位出血引发红细胞裂解,会释放多种疼痛物质,加重头痛,使疼痛更加难以忍受,甚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颈部强直等不良反应。持续剧烈的头痛还可能引发精神错乱、意识模糊、幻听幻视、行为紊乱等,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随着近年颅脑损伤发生率的显著提升,颅脑损伤患者也成为了神经外科最大群体的患者。因此,如何快速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提高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颅脑损伤导致颅腔内脉络丛的功能受到抑制,由于脉络丛负责脑脊液的生成与回收,若脉络丛的功能降低,会直接影响脑脊液的生成,从而导致颅内压升高,形成颅内高压,引发头痛。对于颅脑损伤引发的急性头痛更是如此,发病急,且病情严重,疼痛程度高,需要及时治疗,改善预后。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及患者年龄、症状、体征等的不同,治疗方式也会有所区别。现有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对于治疗中重度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糖皮质激素能使细胞内的溶酶体膜保持稳定,避免释放溶酶体释放,从而干扰补体激活,相应的炎性介质也会减少。此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变得较差,炎性细胞和组织液无法渗出,因此发挥抗炎、抑制水肿的作用。对于颅脑创伤患者引发的急性头痛主要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进行治疗。非甾体类镇痛药对于临床上大部分疼痛发炎均有疗效,包括关节炎、牙痛、痛经、产后疼痛、化疗后的疼痛等。非甾体类镇痛药种类也较为广泛,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缓释胶囊等。虽然非甾体类镇痛药镇痛效果明显,但由于颅脑损伤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连续服用此类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就属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慎重使用。颅脑损伤引发的急性头痛是指在人体颅脑受到各类创伤后引发的头痛,其表现较为多样,既可以作为独立症状单独出现,也可能与其他症状共同出现。在颅脑受到损伤后,可能引发颅内感染,其脑组织及相关组织周围会出现大量白细胞聚集现象,炎性因子大量增加,造成组织损伤,引发脑部局部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引发头痛。对于人体颅脑受到重创导致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实质性损害,引发患者出现急性头痛的原因不再是由于循环障碍导致代谢障碍,而是由于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对于脑膜产生的刺激和压迫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采用中医的方式辅助治疗颅脑损伤引发的急性头痛开始获得更多医护人员的关注。头痛是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颅脑损伤导致脉络受损,血液溢出脉外,造成血液停滞,使得经络不通,导致头痛。因此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引起的头痛首要方法就是去除经络中的疲血,使经络疏通顺畅。因头部既是脑髓所在,又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在人体头部受到重创后,脑部内部的微小血管会相继破裂,导致脑髓受损,清阳阻遏,气血运行障碍,致血瘀脑窍,不通则痛。因而,“瘀血内阻”为颅脑损伤引发的急性头痛的发病机制[6]。采用中医的方式治疗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镇痛为基本的治疗原则。腕踝针是取人体腕部和裸部的相应穴位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的一种方法,可通过针刺来刺激神经脉络,从而调节神经和调动体液,通过神经控制机体的各种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组织器官联合作用,促进机体内分泌,增强气血运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病灶部位的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减少颅内炎性因子以及积液,从而达到镇痛效果。在临床治疗颅脑创伤引发的急性头痛中不断的探索最佳的治疗方式,腕踝针辅助治疗头痛逐渐取得较高地位。腕踝针是根据“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来选穴,从而达到治疗头痛的效果。现有研究表明,腕踝针对于治疗急性头痛的效果立竿见影,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皮下针刺通过神经末梢的传导引起病灶部位的解痉,从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达到缓解头痛的效果[7]。腕踝针最早是于20世纪70年代由第二军医大学的张心曙教授总结并报道应用于临床。它是采用了传统中医中的针灸疗法,对相关穴位针刺并留置,常见的穴位选择是人体腕部和踝部,属于传统针灸疗法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通过对人体腕部和踝部进行针刺,根据十二皮部穴位属于“脉络之气散步区域”的原理和“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通过腕踝针针刺6个纵区和6个进针点,可以振奋脉络之气,推动气血运行,调和脏腑功能。传统中医认为人体疼痛与“皮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8]。腕踝针针刺分区与十二皮部分穴位分区高度重合,从而可以判定人体皮肤上丰富的经络分布。腕踝针通过刺激皮下浅表层调节人体体液循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神经末梢的传导,缓解病灶部位的痉挛,同时其神经刺激主要是通过刺激低级中枢神经促使相关机制释放镇痛物质,加速炎性因子随体液排出[9]。腕踝针应用于临床治疗颅脑损伤后引发的急性头痛主要具备以下优势。首先,腕踝针在进行针刺时取穴少,仅需在人体腕部和踝部进行取穴,且因操作简便快捷,整个针刺过程中患者基本感受不到针刺疼痛,接受度高,患者的配合度也较高,留针时间虽长,但并不影响患者其他肢体活动。其次,腕踝针具有镇痛速度快的优点,在留针后数分钟内会明显感觉疼痛有所缓解。同时,留针能对镇痛效应进行延续,持续刺激神经,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再次,腕踝针采用皮下浅刺法,不仅可以运用于治疗头痛类疾病,还可应用于治疗痛经、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类疾病等疼痛类疾病,同时还可以调节脏腑器官的功能。腕踝针操作相对简单、价格低廉,与传统的针灸比较无酸麻胀痛感,患者比较容易接受。最后,使用腕踝针针刺能够避免长期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镇痛消炎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减少药物给患者肾脏带来的负担。本研究数据显示,两组在治疗后均有一定好转,观察组患者头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12±0.56)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01±0.6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类似[10]。

综上所述,在常规使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等镇痛药的基础上对颅脑损伤出现急性头痛症状的患者施加腕踝针,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急性头痛症状,避免长期使用镇痛消炎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舒适度。

猜你喜欢
颅脑头痛针刺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会变身的烦恼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