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云 吴辉颜 王雅凤
(三明市台江医院,福建 三明 365001)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境障碍性疾病,既有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也可有抑郁发作[1]。双相情感障碍会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主要是执行功能障碍、记忆力障碍以及注意力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以及正常生活,使患者痛苦加重,同时加重了患者家庭的负担[2-3]。因此应给予此类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护理措施。对于获得性脑损伤引发的认知障碍患者,心理干预、认知干预的应用效果确切[4]。本文给予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心理干预+认知干预,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随机均分成A、B两组。B组18~60岁,平均(33.35±3.35)岁。A组18~60岁,平均(33.36±3.30)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伦理编号:SMTJYY201903)。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满足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在18~60岁的患者;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elancholia Scale,BRMS)评分在20分以上的患者。排除标准:因其他原因导致精神障碍的患者,如脑器质性疾病、酗酒、吸毒、药物等;因其他原因导致躁狂发作的患者,如内分泌异常、激素异常等;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如中毒性脑病、颅内感染、颅内肿瘤、颅脑损伤等。
1.2 方法 A组与B组患者均接受碳酸锂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3141,规格0.25 g)治疗,初始剂量每日服用0.25 g,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增加口服剂量,并参照血锂浓度调整,治疗期每日600~2 000 mg,维持治疗期每日500~1 000 mg,分2次服用。A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其热情的接待,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医院的基本概况,给予患者和家属疾病知识宣教、躁狂症发作特征与表现;在治疗期间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并监测血锂浓度,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基础护理,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休息等指导。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干预+心理干预。①认知干预。通过采访、诱导、启发等形式给予患者认知干预,对患者的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确保患者逐渐对生活形成真实、正确的认识,同时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积极引导患者阅读喜欢的杂志和书籍,嘱患者看完一本书籍后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按照患者的个人爱好与学历水平,给予患者手工、绘画、棋艺、演唱、聊天等社会活动练习指导,培养患者对生活的兴趣,积极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功能与社会活动能力。②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引导其诉说内心想法,综合评估其心态,以满足患者合理的身心要求。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积极心态、言行等给予患者积极的影响。与患者建立起和谐的、愉悦的、温馨的护患关系,告诉患者如何正确面对疾病和挫折,改善其负面情绪。
1.3 观察指标 在护理前后,经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版(Wechsler Adult Intel igence Scale-Revised of China,WAIS-RC)、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做出评价。其中WMS量表主要包括记忆商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分值越高则认知功能越好[5]。WAIS-RC量表主要包括智商、操作智商、言语智商,分值越高则认知功能越好[6]。在护理前后,经BRMS对两组患者的症状做出评价,共11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即0、1、2、3、4分,0~5分是没有明显的躁狂症状,6~10分是有肯定的躁狂症状,超过22分是严重的躁狂症状,分值越高则患者症状越重[7]。经护理前后的BRMS评分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出评价。痊愈:患者的BRMS评分降低超过90%;显效:患者的BRMS评分降低70%~90%;有效:患者的BRMS评分降低50%~70%;无效:患者的BRMS评分降低50%以内[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比 在WAIS-RC中,A组与B组护理前的智商评分、操作智商评分、言语智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护理后的智商评分、操作智商评分、言语智商评分高于护理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护理后的智商评分、操作智商评分、言语智商评分低于B组护理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MS中,A组与B组护理前的记忆商数评分、瞬时记忆评分、短时记忆评分、长时记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护理后的记忆商数评分、瞬时记忆评分、短时记忆评分、长时记忆评分高于护理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护理后的记忆商数评分、瞬时记忆评分、短时记忆评分、长时记忆评分低于B组护理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的WAIS-RC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的WAIS-RC评分对比(分,)
注:a表示同组同一指标护理前后对比,P<0.05。
表2 两组患者WMS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WMS评分对比(分,)
注:a表示同组同一指标护理前后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对比 A组与B组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护理后的症状评分低于护理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护理后的症状评分高于B组护理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A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B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双相情感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致残率高的一种终生性精神疾病,临床诊断率、治疗率低[9-10]。目前,受家庭压力大、社会环境改变、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除了躁狂发作之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伴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性欲改变、焦虑、自知力不全等症状,且常遗留程度不同的认识功能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主要表现是言语学习和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视觉记忆等领域认知功能存在缺陷,致使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患者往往承受较大的痛苦,且增加了家庭负担[11]。
认知功能是人脑对于信息加工、处理的功能,主要是分辨信息、整合信息以及加工处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且完成任务的一种综合能力[12]。有学者认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非衰退性的功能疾病,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患者经过治疗后通常可恢复到正常状态[13]。随临床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普遍认为该病会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还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无论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其认知功能都会受到损害;同时,患者在病程中均存在局限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主要表现为语言、注意力、视觉执行能力、记忆等方面存在缺陷;此外,患者经治疗后或者未经治疗均有注意力、执行能力等功能缺陷,未经过治疗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更重,证实药物治疗可减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但不能完全消除疾病对于认知功能的损害[14]。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结构性、功能性影像学研究显示,大脑额叶、基底核、海马等存在病变,病变同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15]。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修复,效果确切。但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疾病本身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之患者对于疾病了解不足,常存在错误认知,不良心理状态、错误认知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病情康复,所以需给予患者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其心理状态、纠正错误认识,利于患者认知功能的快速恢复[16]。本文给予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心理干预以及认知干预,通过心理干预详细了解、掌握患者的不良社会经历,积极纠正患者由于疾病产生的悲观、自卑等情绪,积极分析、讨论患者遇到的困难,对于患者合理的身心要求要尽量满足,给予患者疾病正确应对方式指导,鼓励患者勇敢的、积极的面对疾病,促使患者逐渐消除悲观、自卑等情绪[17]。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从而激发患者同他人交往的潜在能力以及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心理危机,使患者的自尊水平提高[18]。认知干预可及时纠正患者对于疾病存在的错误认知,通过正确认知干预措施,使患者逐渐接受正确的观念。给予患者行为干预,确保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19]。通过阅读书籍、写读书心得等措施提高患者思维能力,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利于患者快速的康复[20]。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护理后的智商评分、操作智商评分、言语智商评分低于B组护理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护理后的记忆商数评分、瞬时记忆评分、短时记忆评分、长时记忆评分低于B组护理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护理后的症状评分高于B组护理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B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心理干预联合认知干预可显著提高其认知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