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小儿门诊热性惊厥的效果观察

2022-11-05 07:31潘迪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7期
关键词:热性体温发生率

潘迪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辽宁 大连 116033)

高热小儿热性惊厥发生风险高,加上家长认知度不足,导致护理不到位、护患矛盾等问题,所以需加强高热小儿的护理干预,以预防和减少热性惊厥发生[1-2]。本文就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的80例高热小儿为例,对比不同护理模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高热小儿,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监护人知情同意,总计80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组。对照组(n=40):男23例,女17例;小儿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2.50±1.50)岁;体温38.0~40.5 ℃,平均体温(39.20±1.05)℃;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20例,感冒10例,支气管炎7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观察组(n=40):男25例,女15例;小儿年龄6个月~5岁,平均年龄(2.60±1.20)岁;体温38.2~40.8 ℃,平均体温(39.50±1.20)℃;发热原因:上呼吸道感染18例,感冒9例,支气管炎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两组高热小儿基线资料完整,具有可比性P>0.05。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小儿生命体征平稳。②小儿无严重先天性疾病情况。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①患有癫痫等疾病的小儿。②家属配合情况不良的小儿。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本组高热小儿降温、止痉、建立静脉通道等一般护理。

1.3.2 观察组 予以本组高热小儿门诊综合护理干预。

1.3.2.1 诊治护理 护理人员做好患儿诊疗期间病情监测,尤其是患儿的体温、意识、精神、脉搏等情况,综合小儿的年龄、病情体征等情况进行对症处理、针对性护理,<1岁小儿尽量采用物理降温方式降温,高热伴四肢发热小儿以冷敷方式降温,患儿发热伴畏寒情况下以温水(30~35 ℃)擦拭等方式降温,合理调节室内温度。

1.3.2.2 家属健康教育 小儿热性惊厥疾病虽然较为常见,但是多数家长均对此疾病知之甚少,所以在患儿惊厥情况下明显慌乱、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影响治疗、护理遵医行为,导致医患、护患矛盾。护理人员需综合小儿家长的疾病认知度、理解能力进行热性惊厥疾病知识宣教,帮助家属更系统的掌握小儿热性惊厥特征,如高热、体温骤升、呼吸急促等均是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的征兆,从而及时发现、及时汇报,以积极防治小儿热性惊厥。同时,指导家属小儿照护方法,患儿发热出汗后立即更换衣服,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引导患儿多喝水。

1.3.2.3 预见性护理 患儿体温过高,怀疑可能出现热性惊厥时,应积极予以退热药物治疗,如无明显改善,可配合温水擦拭、夹冰等物理疗法,对症治疗。如患儿已经出现热惊厥情况,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干预,在进行降温干预同时,给予患儿饮水,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地西泮片镇静治疗或予以苯巴比妥注射用10 mg/kg注射治疗;紧急处置方式:热惊厥急性发作患儿时,可遵医嘱给予地西泮注射0.30 mg/kg注射治疗,为预防患儿出现窒息呼吸困难,或出现咬伤抓伤等,可给予人中、合谷穴位按压等治疗[3]。

1.3.2.4 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在门诊接诊治、疗患儿时,除严格遵医嘱给予其退热,抗感染治疗外,还需严格监测患儿基本生命体征,包括患儿意识、面色、体位、呼吸、脉搏、血压等。尤其注意以下情形,如冬季时因患儿着装较厚,有时肢体出现抽搐时不容易被发现,出现高热以后才被家长察觉,因患儿年龄,无法准确描述实际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格外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如患者尚不满1周岁,则不建议予以退热药物治疗,要以物理降温为主,并观察患儿面色、手足温度、是否出汗等;如患儿输液治疗后,体温仍持续超过38.5 ℃,则建议住院观察;高热患儿需完善相关理化检查时,应着专人陪护,必要时随时遵医嘱给予处置。全程监测患者体征变化,体温至少每隔4 h监测一次并记录患儿体温变化,对于高热持续不缓解且经治疗无明显改善时,要增加监测频次[4]。

1.3.2.5 补充护理 患儿经退热治疗时,可能大汗淋漓,此时应注意避免患儿脱水,应遵医嘱必要时给予补液支持治疗,并注意给患儿换干爽的衣物,并给予适当肢体按摩,改善受压部位血液循环。对患儿给予常规口腔护理,可应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洁。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小儿的热性惊厥发生率,自制80份问卷进行家长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均为百分制)调查[5]。

1.5 数据统计学处理 将高热入院小儿观察指标导入SPSS19.0分析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如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家长健康教育掌握率以例(n)、率(%)表示,对应检验值χ2;计量资料如小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应检验值t。若比较数据的结果差异显著,则P<0.05。

2 结果

2.1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高热入院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以及家长健康教育掌握率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低、家长健康教育掌握率高,P<0.05。

表1 高热入院小儿与家长组间计数资料分析

2.2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高热入院小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应急处理的满意度评分情况见表2。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小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护理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应急处理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小儿家长组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对比(分,)

表2 小儿家长组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小儿阶段热性惊厥急症情况较为常见,集中多发于6个月~3岁小儿,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此类急症的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6]。因患儿还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能力欠佳,感受外部刺激时体温变化幅度较大。当患儿出现高热时,可能诱发大脑运动神经元过度释放电刺激,引起身体肌肉群出现不受控制的痉挛、震颤,患儿同时可能出现神志不清、血清指标明显异常等,频发的惊厥发作可能影响患儿神经发育,造成不可逆脑损伤,并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安全[7-9]。高热患儿容易出现热惊厥的原因复杂,主要原因为大脑发育不成熟,且神经元及传导纤维构造没有成年人成熟、大脑皮质分化不完全,神经纤维髓鞘生成不足,对氧气需求量大,因此出现神经冲动也容易扩散。患儿出现热惊厥与发热程度有密切关联,惊厥发病时体温均处于最高时期[10],当患儿体温超过39 ℃时,热性惊厥的发生率也随着升高。感染也是出现热惊厥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呼吸道感染[11]。此外,患儿年龄、气候环境等也是易感因素之一。小儿高热惊厥多见于3~6月龄,并且患儿出现热惊厥时月龄越小,再次发作的可能性就更高[12]。这与3~6个月龄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没有形成完整神经纤维髓鞘及神经传导系统没有完全分化密切相关[13]。赵治敏等研究指出,热惊厥可以在任何季节发作,但临床多见于9~12月,这说明气温较高的季节也是热惊厥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14]。国内外研究指出,小儿热惊厥发病也存在家族史[15-17]。因此,对热惊厥患儿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惊厥发生率,降低神经损伤后出现的后遗症。以往临床上采用的常规护理在儿童热性惊厥急诊中的使用效果不理想,常会因为各种护理差错延误治疗时间,影响急救效果[18]。高热是小儿热性惊厥的主要诱因,小儿体温>39 ℃情况下复发风险较高[19]。另外,家属对小儿热性惊厥疾病认知的不足,导致小儿高热导致热性惊厥情况下家属的不良情绪,甚至导致医疗纠纷问题[20-22]。所以,需重视高热小儿的护理干预工作,提高家长热性惊厥疾病认知度与遵医行为。综合护理属于优质护理模式,更具内容更具全面性、针对性,护理工作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突出患者的主体地位,在综合患者情况、护理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提升了护理效率[23]。予以高热小儿综合护理干预,通过诊治护理、预见性护理以及家属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家属疾病认知度,尽早发现小儿热性惊厥发生征兆、积极预防,满足小儿、家属护理需求,提升了护理质量[24]。刘绘锦研究指出,与小儿热性惊厥患儿门诊护理干预方式,可有效预防惊厥发生,满足小儿与家属护理需求[25]。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家长健康教育掌握率、小儿热性惊厥发生率、小儿家长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林淑娟等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26]。

综上所述,予以门诊发热患儿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提高护理满意度,有效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发生,护理整体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热性体温发生率
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效果观察
急诊护理干预对妇科急腹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家长需要指导的9件事
孩子热性惊厥别掐人中
门诊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热性惊厥中的运用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